收藏 分享(赏)

2023年论马克思主义的“三种生产”和“三种文化”学说.docx

上传人:sc****y 文档编号:1407024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论马克思主义的“三种生产”和“三种文化”学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3年论马克思主义的“三种生产”和“三种文化”学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23年论马克思主义的“三种生产”和“三种文化”学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23年论马克思主义的“三种生产”和“三种文化”学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23年论马克思主义的“三种生产”和“三种文化”学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2023年论马克思主义的“三种生产”和“三种文化”学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论马克思主义的“三种生产和“三种文化学说 【正文】 中图分类号:f0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3026320(2022)02003706 一 恩格斯在自己的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年第1版序言中,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 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开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开展阶段的制约。 正如这本著作的书名所指出的,

2、作者是就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或人类从蒙昧时代经过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的开展过程的研究一书,论证和分析人类社会历史的开展规律,即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及它们未来的变化。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系统地、科学地分析了人类社会早期阶段的历史,揭示了原始公社制度的产生、开展和解体的过程,分析了婚姻和家庭关系形式的演变,剖析了以私有制为根底的阶级社会产生的根源以及国家的性质,并且指出它们随着阶级的消亡而消亡的必然性。所有这些内容,为我们今天的“社会生产和文化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不过,在有相当一局部的著作和文章中,甚至在一些辞典的辞条中,都笼统地根据恩格斯的这一段话,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

3、的理论,概括为“两种生产的理论,严格地说来这是不够确切的。实际上,从恩格斯的这段话的意思,可以非常清楚地了解,这里所说的两种生产,是指“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即社会的物质生产,其中既有生活资料的生产,也有人类自身的生产。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和其他各种活动的物质根底,它包括两个方面: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生产力那么是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种要素互相作用而构成的,即由主观因素(人)和物的因素(生产资料)构成的体系。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开展的最一般条件,是生产方式中最活泼、最革命的因素,是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开展的决定性力量。作为“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根底和主体的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

4、费者。因此,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开展,一方面要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不断取得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同时,又要通过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实现延续和更替。应当说,这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谈到“两种生产时的本意。 但是,从社会生产的更广泛的意义上来看,不仅存在着物质生产即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还有相对应的在此根底上的精神生产,它们“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谈到人与动物的区别时指出: 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

5、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那么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显然,马克思在这里谈到动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的本质区别时,并非限于以上所说的所谓“两种生产,而是包括精神生产在内的“三种生产。就是在这份手稿中,他还非常具体地写道:“宗教、家庭、国家、法律、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

6、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尽管青年马克思在这部早期的著作中仍然深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仍然沿用了旧唯物主义的一些术语;但是,关于人类生产的总的概述,根本上还是正确的,是同他后来的思想一脉相承的。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在系统地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原理时,就更进一步明确地提出了“精神生产(或“精神的生产、“关于意识的生产)的概念,而且详细地论证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他们写道:“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的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

7、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这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开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这就是说,精神生产是由物质生产决定的。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必论马克思主义的“三种生产和“三种文化学说内容加载中.须生存。为此人们首先需要吃、穿、住和其它必需品,因此,物质生活本身的生产,即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东西,便成为人类的第一历史活动。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非常明确地写道:“要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联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

8、定历史的形式来考察。例如,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就和与中世纪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不同。如果物质生产本身不从它的特殊的历史的形式来看,那就不可能理解与它相适应的精神生产的特征以及这两种生产的相互作用。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的过程中,不断地研究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并且将“三种生产的观点与上层建筑和经济根底的理论结合和统一起来。他认为,“符合社会全部需要的生产,应当包括两种“物质的生产和“精神的生产。这三种生产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例如,关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在谈到“生产生产着消费时,指出“生产不仅为需要提供材料,而且它也为材料提供需要,便举了艺术生产为例。他说:“消

9、费对于对象所感到的需要,是对于对象的知觉所创造的。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群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这就是说,就生产的主客体两方面而言,无论是物质生产还是精神生产,它们都是相互依存和转化的,这是普遍的规律。但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究竟是不能等同的,作为“一种特殊方式的生产,精神生产还具有上层建筑的特性。精神生产必须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根底,并最终为后者所制约和决定;同时,它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对物质生产产生能动的反作用。精神生产的开展最终取决于物质生产的开展,可两者之间又并不是始终保持着平衡开展的关系,两种生产在一定的历史时期

10、存在着开展的不平衡关系。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专门研究了物质生产的开展同艺术开展的不平衡关系,指出:“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开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根底的一般开展成比例的。还说:“就某些艺术形式,例如史诗来说,甚至谁都成认: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开展的不兴旺阶段上才是可能的。如果说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部的不同艺术种类的关系中有这种情形,那么,在整个艺术领域同社会一般开展的关系上有这种情形,就缺乏为奇了

11、。困难只在于对这些矛盾作一般的表达。一旦它们的特殊性被确定了,它们也就被解释明白了。这就告诉我们,要理解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区别及各自的规律性,就必须首先了解它们的“特殊性。 二 首先,精神生产的动因和目的是与物质生产不同的。人类进入到文明社会阶段,便产生了两种需要:一种是对衣、食、住、行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需要;另一种那么是对智力、道德、审美等方面开展条件的需要。正是由于这一点,人类才由最初只是单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而进行的物质生产劳动,逐渐转换和开展到注重“满足奢侈、装饰、华美、炫耀等等需要,并且愈来愈强化和深化满足这种精神需求的生产,最终使精神生产以专业化、职业化的形态独立和分化出来。这种

12、独立和分化,一方面是为了更充分地满足人的愈来愈强烈的精神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两种生产各自具有特殊性的要求。只是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两种生产的“别离和“独立超常地走向了“隔离与“对立。我们既要反对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之间人为地挖掘一条深不可测的鸿沟,颠倒它们的关系,分出什么上下;又不能混淆两者的目的和性质,完全漠视和无视各自的特殊规律性。 其次,正因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目的和性质不同,因而在生产过程中便具有显著的相区别的特点。精神生产主要的不是通过体力的消耗和付出来完成,而是一种精细的复杂的脑力和智力劳动,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改变着自然界,同时又改造自己。他那高度兴旺和完善的手,已经全然不

13、同于原生的肉体的四肢,而是可以如恩格斯所说的“以致像施魔法一样造就了拉斐尔的绘画、托瓦森的雕刻和帕格尼尼的音乐。这“魔力既非“神力也非“体力,而是高级组织的物质即大脑所带来的“功力。没有这样的“魔力,便无法进行哪怕是最简单的精神生产(其中包括文化艺术生产)。人既是这种产品独一无二的制作者,又是它们唯一的消费者。与此相联系,这种生产通常带有个体的自主劳动的特点。它不可能在同一个产品上进行大规模的同时的集体劳动,如同在车间那样流水作业式或装配式将产品完成。任何一种成功的精神产品,哪怕是规格极为庞大的集体作品,它灌注和表达的最终仍然是某一个或某几个创作者的情感、意愿、思想和追求,它总是反映着独特的个

14、性。在这样的意义上,可以说精神产品是既没有批量的再生产也没有复制的再生产的。 再次,在流通的过程中,精神产品的认识、教育、审美等等价值固然可以通过商品交换的方式在市场上实现,即将作品出卖而换取一定报酬;但也可以通过赠送、传播、收藏等等非商品买卖而实现其中的价值。而且,在相当多的场合,精神产品价值和价格并非一致。因此,精神产品不同于物质产品,不能简单地以市场价格来衡量其固有的价值,也不能不加区别地一律推向市场,全部商品化。马克思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诗人密尔顿为例,说他“出于同春蚕吐丝一样的必要而创作失乐园,那是他的天性的能动表现,不是“为了增加资本的价值才完成的。 最后,从消费过程来看,精神

15、产品与物质产品也不尽一样。精神产品的消费,大多数属于非生产消费领域,即满足个人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发生的消费活动。对精神享受的渴望是人与一般动物区别的标志之一。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开展,整个社会成员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精神需要将越来越成为人们追求的主要目标,并且会促使精神生产的规模和质量不断向新的更高的水平开展。然而,精神生产消费的对象,通常只是作为阅读、观看和欣赏的对象,不象物质资料的消费那样在生产过程中被转化为新的产品而逐渐丧失自己原有的存在,也不象非生产过程中衣食住用等等生活消费的被有形消耗或无形损耗。这些精神成果,只要没有意外的天灾人祸以及特殊的情况,一般都不会因无数的消费者、接受者的欣赏和

16、时间的推移而造成实质性的实体消耗和消失。相反地,一切优秀的经典精神产品,由于它的不再生性和单一性,它的价值和意义还会随着年代的久远而增加。 马克思在论述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时,也明确地指出了社会生产中还包括人类自身的生产即人口生产。他说:“消费直接也是生产,正如在自然界中元素和化学物质的消费是植物的生产一样。例如,在吃喝这一种消费形式中,人生产自己的身体,这是明显的事。而对于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从某一方面来生产人的其他任何消费方式也都可以这样说。这种与消费统一的生产是第二种生产,是靠消灭第一种生产的产品引起的。在第一种生产中,生产者物化,在第二种生产中,生产者所创造的物人化。因此,这种消费的生产虽然它是生产和消费的直接统一是与原来意义上的生产根本不同的。生产同消费合一和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