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的思考 表外业务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广义的理解,表外业务包括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业务,具体包括金融效劳类表外业务;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另一种是更准确的狭义的理解,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那么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但能改变当期损益及营运资金,从而提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这类业务主要有贷款承诺(包括承兑票据、贷款透支、贷款限额、回购协议),金融担保(包括跟单信用证、备用信用证、正式担保、银行担保与赔偿),金融衍生工具(互换及套期保值业务),证券业务(如证券的分销、包销、代客买卖证券)等等。这些业务构成了商业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在风
2、险成为现实时,就转为表内业务。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存款、贷款市场已大局部瓜分完毕,很难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在这种情况下,表外业务作为一种新的业务,涉及客户、同业等方方面面,而且提供手续费,咨询费等收入来源,从而使表外业务的开发与拓展将成为各家银行在剧烈竞争中生存开展的新武器。 一、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开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银行资产负债表外业务主要是传统的担保和承兑业务,开展比较多的表外业务有: (一)信用保函。信用保函是一种不可撤消的银行担保行为,银行要承担经济责任和经济风险,包括进口订货保函、投标保函。 (二)银行保函。银行保函是银行承担债务人对债权人的偿债、违约或履约失败的义
3、务的书面承诺,按性质可分为附属性保函和独立性保函。 (三)承兑业务。 (四)备用信用证业务。 从表外业务占总收入比重来看。中国农业银行为3%,中国工商银行为5%,中国建设银行为8%,中国银行最高且仅为17%.全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到8%.在西方兴旺国家,一般最低已到达银行业务收入的25%以上,大银行甚至超过50%.如瑞士银行表外业务盈利占其总利润的60%-70%;英国巴克莱银行表外业务的盈利可抵补其业务总支出的70%以上;在90年代中期亚太地区银行的利润中,表外业务收入到达25%以上,有的甚至到达45%以上。 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开展
4、速度较慢,业务种类单一,主要以一些传统的中介业务为主,许多业务领域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一片空白,表外业务的种类、规模与我国银行现有的经营水平极不相称。且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表外业务开展速度缓慢,具体表现在,品种单一、范围狭小、档次不高。我国表外业务的品种仅局限于一些为客户提供中介效劳的传统表外业务上,在各类担保贷款和投资承诺、外汇买卖等新兴表外业务上开展缓慢,同时缺乏金融创新,即使有一些,也难以普及并深入开展下去。其他如担保、包销承诺等业务也都还是品种少、标准小、缺乏深度和广度。 其次,对于表外业务的规定只散见于一些法律法规之中,并未形成法律体系,且有些规定不符合国际惯例。如我国目前使用的金融企
5、业会计制度对表内和表外业务的区别和核算不符合国际惯例。该制度指出“或有资产、或有负债,应在表外科目核算。但又规定对业务上使用的重要凭证或未启用的有价证券,金融企业也应在表外科目进行登记。而美国公认会计准那么和英国会计原那么推荐书规定;表外科目的核算对象即为或有资产或有负债表外业务。 再次,表外业务的收益较差,表外业务是以收取手续费为主要目的的效劳性业务,但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表外业务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认为不是主业,致使表外业务成为商业银行为了拉拢客户而提供的一种无偿性效劳。例如,代理收款,代发工资、信息咨询等。 二、我国银行表外业务滞后的原因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开展滞后缘于我国金融市
6、场不健全和经济不兴旺,银行缺乏创新的动力。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市场经济尚不成熟 目前,我国经济尚处于转轨时期,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还不是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经济主体。一是目前仍采取国有独资的产权形式,二是整个银行体系虽然相继出现了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但国有银行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尚未打破,所以缺乏一种参与竞争的动力,缺乏扩张和创新的动力。 (二)对商业银行管理的限制 在经历了银行开办信托投资公司、证券机构而引起诸多问题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作出了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规定,明确商业银行在国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业务和证券业务。进行分业规定的初衷是为了促进
7、金融业的稳定和健康开展,但却在客观上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一局部表外业务的开展。 (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法规不完善 目前我国对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标准,这使得商业银行在开展表外业务时因缺乏法律上的支持而无所适从,其所开展的业务有可能遭到监管当局的禁止,因此限制了表外业务的标准开展。 (四)商业银行风险意识淡薄 表外业务的两大动力是躲避资本充足的限制和国际管理。我国商业银行长期没有资本充足要求,目前虽有这样的要求,但由于体制原因,国有银行在落实这项监管要求往往不够严格,加上我国还没有完全按照巴塞尔协议规定的风险资产计算方法来衡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因此银行受到来自资本充足方
8、面的监管压力并不大,银行不必像外资银行那样尽力去开展表外业务。此外,我国人民币尚未完全实现自由兑换,人民银行对利率、资本市场的管理远没有展开,客户对防范汇率风险和利率需求不明显,银行自然对提供风险管理类表外业务持消极态度。 三、开展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对策 尽管我国银行的表外业务规模小,种类少,但是这项业务将随我国金融市场的开展而开展壮大。特别是参加wto后,我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使拥有世界上人口最多及最大消费市场的中国成为国际大银行的战略必争之地。目前,在我国的外资银行及外资银行的代办处已经超过400家,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以其兴旺的表外业务与我国落后的表外业务竞争,我国银行很可能丧失在
9、这一领域的份额,从而在整体竞争中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建立起自己的表外业务体系,实现各类业务零的突破,拥有一定量的客户,抢占市场,实现银行经营多元化以构建新的利润增长渠道。借鉴西方国家开展表外业务的经验,我国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加快金融法规建设 应尽快制定有关表外业务的法规和规章。立法原那么既要考虑当前金融分业管理的需要,也要考虑到银行综合经营开展的趋势。立法应逐步放松对经营业务的限制,鼓励银行开发新的经营业务品种,引入现代交易方式,在条件成熟时应按照先保险再信托证券,先代理后自营的顺序,允许银行逐步拓宽经营业务领域,为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提供一个宽松的法律政策空间。 (二
10、)加强对表外业务的风险防范和金融监管 表外业务一般都隐含着一定的风险,有些表外业务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隐含风险极大,一旦隐含风险转化为现实风险,很可能给银行造成巨大损失,并有可能导致银行破产甚至引发金融危机。我国中央银行应该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重视分析银行业务表外化的开展趋势,规划我国表外业务的种类及开展进程。可以考虑将表外业务换算成同等性质的表内业务,计算资本充足率,把表外业务纳入资产负债风险管理和比率管理,防范表外业务风险的扩张。商业银行内部应该建立风险内控机制,建立对表外业务的风险评估和预测制度,对每笔或有资产(负债)及所涉及的不同交易对象、部门、行业、地区和国家在开展表外业务
11、之前都应测定风险指标,对表外业务发生的风险及时跟踪监测,根据业务风险的大小采取相应的措施,转移或化解风险。 (三)加强科技投入,加大人才储藏力度 美国银行拓展表外业务是以其雄厚的人才队伍和先进的技术设施为后盾的。银行每年招募普通职员的67%以及管理人员的80%来自大学,银行75%的高级管理人员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同时银行投入巨资,开发先进的电子通信技术,建设计算机网络,更新管理手段和业务处理方式。我国银行与美国银行相比在人才和技术方面存在很大差距,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必须多渠道引进各方面的高级人才,多种方式培训在职员工,造就和储藏一批适应新型业务开展的复合型人才,形成商业银行的人才优势,从而促
12、进业务开展。另一方面要注意科技开发,加快计算机网络建设,加强表外业务的理论研究,加大人力物力投入,不断设计开发和推广金融新产品,提高效劳水平,完善效劳功能,尽快实现银行通信、效劳和管理现代化。 (四)积极开拓表外业务新品种 我国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对一些表外业务进行大胆尝试,如贷款承诺、备用信用证和贷款出售。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完全可以选择业务关系稳定、资信良好的企业推行各种形式的贷款承诺。同时,备用信用证的使用也可超越当前涉及的国际贸易领域,大力推广至国内客户。此外,利用贷款出售来扩大对非国有经济的融资也不失为一种大胆的思路。目前非国有经济开展迅速,如果能够出售针对非国有经济的贷款,既可便利非国有经济主体,又可以使银行不占用对国有企业的贷款指标,而同时得到一定收入,从而使各方均得利益。 (五)加强表外业务的市场营销 银行市场营销是融市场分析、金融新产品开发、销售促进和研究售后顾客反映等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管理活动,它是在分析市场需求的根底上,设计出满足顾客需求的金融商品和效劳,并通过各种方式将它们送达顾客手中。我国银行要广泛开展表外业务,必须加强市场营销管理。一方面不断向社会推出新的效劳种类,拓宽业务范围;另一方面为各种新的效劳寻找市场,满足客户需求,不断扩大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规模。银行应通过市场营销管理,开展表外业务,在顾客需求的满足中获取银行利润。 第8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