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十自述读后感 记得我第一次讲到“白话诗歌,对胡适这个大人物还没有深入的了解,只是凭借自己对于现代诗歌的偏爱自我性的解读了那首两只蝴蝶,殊不知,这首看似简单易懂的诗歌对于中国母语的进步与开展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虽然这本传记仅仅记录了胡适从童年到青年的人生历程,但第六章“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一个想要改变国人语言现状的伟大设想是多么需要充足的勇气和非凡的实力,外加坚决的信念和不屈服的意志啊,而胡适,他做到了。 这首先源于他扎实敦厚的文学底蕴,从他的童年时代我们就不难看出,读万卷书对于一个人的文学素养和精神变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必须要提起他的母亲,虽然是一个农村妇女,不仅
2、恪守着丈夫胡铁花对于胡适的最终“遗愿,但更多的成为了胡适教育方面的引导者,而胡适,也正是目睹了母亲坎坷的一生,承载着母亲的无限期待,才鼓励着他在人生轨迹上不断的走向巅峰,不断的突破自我,并且走向了世界的舞台,当然我认为这也离不开他父亲文学造诣的“遗传,还有他不同常人的天资禀赋。 我不想过多涉及胡适在政治方面的作为,历史自有它判断的标尺,谁对谁错可能再过一百年才会有相应的印证。 在我看来,胡适虽然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儒家经典和诗词歌赋中汲取营养,但他的眼界是开阔的,思想是非凡的,他没有局限于眼前的这些经典书籍,而是把文学领域拓宽到社会甚至国家层面,他所思考的是不仅仅是老庄的哲思,诗歌的韵脚
3、,小说的通俗,他所关注的是更广阔的生命群体,是当下国人语言文化的退缩与改革的问题,这样深刻的远见性,相信不是凡夫俗子所能拥有的。他能够从深远的经典文化中抽身,在别人看来根本没有可能改变的情况下,却毅然决然的提出了“文言已经不适合当下历史开展的浪潮,并且大胆有力的指出“今日所需,乃是一种可读,可听,可歌,可讲,可记的言语。要读书不须口译,演说不须笔译,要施诸讲坛舞台而皆可,诵之村妪妇孺皆可懂。不如此者,非活的语言也,决不能成为吾国之国语也,决不能产生第一流的文学也的深刻言论,可见,他的文学改革的思想是极具超越性又与时俱进的。 当然,胡适应该感谢和他一起留学的朋友,正是他们的不解和批判,才成就了孤
4、立的伟人,才让他更加坚决的走上了文学改革的道路,写了尝试集,并且在众多友人竭力反驳的情况下,踽踽独行,用“白话创作诗歌,也正是因为他对“白话的坚守,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母语现状,不然,我们可能依然操着文白夹杂的口音习惯,继续在死文字,半死文字,活文字的怪圈里原地踏步呢吧。 胡适的才华是公认的,他为国民文化做出的奉献更是不可磨灭的,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没有谁会去特别关注这个看似被时代逐渐淹没的伟人,他们或许根本不愿去了解母语的华美又艰难的变迁,即便是有点文学爱好的人,也多数沉浸在悬疑小说,言情酸腐,或是什么语言艺术,心理技巧,怎么变成有钱人之类的畅销书堆中,我不知道这是时代开展的需要还是文化的萎缩倒退,
5、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应该跟上当下流行的思想脚步,或是应该继续保持一点对物质功利浮华之外的深度思考。 篇二:四十自述读后感 胡适一直推崇传记文学,他不仅亲力亲为,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关于他和他的时代的珍贵的口述史资料,也到处劝说别人为自己写自传,如梁士诒、蔡元培、陈独秀、熊希龄和鲁迅等社会名流,只是他们很多人口头容许,却并未付诸行动,让适之先生扼腕叹息。 我也想写点自己的事情。我当然不能和这些人物相提并论,以求名垂青史,让别人那自己的什么个别文字当作史料研究来研究去。我只是想回忆一下自己还记得的一些岁月,毕竟已经快过完了人生的第二个十年。下面这段文字是2023年冬天刚来北京时闲来无事,拜糊了几个字,
6、是关于自己大学时光的。那个冬天的晚上,拿着同学刚买的笔记本敲到凌晨一两点,想想确实有点符适宜之先生的想法。在此不怕献丑,以凑凑这个草根文化日益兴旺的热闹。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尝试将这几百个两年前的文字续接下去。 这就相当于一个引子吧。 篇三:四十自述读后感 胡适先生的四十自述(第一册)最初是由上海亚东图书馆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印刷发行的,我读的这本是上海书店于1987年根据亚东图书馆1939年第五版的影印本。正因为是影印本,完全保存了旧有的全书风貌钱玄同题名的黄色封面,繁体字竖排。捧读在手,仿佛时光倒流。 胡适先生是近代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袖和着名学者,四十自述是先生四十岁(1931年
7、)时写的自传,表达自己从出生到上海读书的这一阶段的人生经历。通过作者对自己童年以及青少年时期求学生活的真实片断的表达,让我认识到了一个生动形象的胡适。 四十自述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传记,让我隽永回味。实际上,近代学人大多文字优美且又十分有味道。我在网络上看到有网友在追慕近代学人时这样评价,“传统私塾教育虽然有种种弊端,不过在国文根底方面似乎比现在的语文教育好很多,他们写的回忆文章都很有味道,旧文人的风貌、气度,都让人追慕。我在十四岁的那一年,从爷爷家的小阁楼上偷来茅盾、鲁迅等近代学人的着作阅读,就曾有这样的发现。那时候觉得教科书上的许多文章远不如近代这些人写的好,老师教的写作方式和这些人写的文章
8、也有着很大的出入。我的感觉是现在的中文教育远不如那个时候。 我以前对胡适先生了解不多,读完四十自述,我萌发了到网上找胡适其它的文字来读的想法。发现有个专门的“胡适读书会,一群人共同研读胡适先生的着作,而后交流心得体会。这和一般的读书会不太一样,一般的读书会往往是针对某一着作,而不是系统的研读一个人的思想,我觉得这样的组织方式很好,大家可以共同研读感兴趣的书,针对性强,交流后往往有更多的收获。以后有时间和时机我也要组织这样的活动。 以下文字摘自胡适读书会,根本上表达了我想要说的话。但为了能更好地表达我的感想,我对内容做了修改。 胡适先生四十自述,不但是认识传主的主要资料,也是了解那个时代的重要文
9、献,同时还是传记文学的名篇。在传统将断未断、中西思想交汇、社会有一定自由度的时代,他们那一批人就像流星雨一样,瞬间照亮暗夜,今天,我们只能通过他们的文字,回想那炫目的光华了。 四十自述是胡适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写的,前六篇发表在新月,表达了胡适母亲的订婚、自己的家乡求学、上海求学,直到考取了官费出洋留学的经历。作者本来方案从四十年中挑出比较有趣味的题目,写成小说式的文字,这一方案得到了徐志摩的热情赞许,但是胡适是一个“受史学训练深于文字训练的人,写完了第一篇,写到了自己的幼年生活,就不知不觉地抛弃了小说的体裁,挥刀了严谨的历史表达的老路上去了。 因为是胡适自己的亲历历史,过往的种种,生命中的
10、重要人物仿佛过电影一样一幕幕掠过:父亲所做的四言韵文,母亲隐忍的泪水、清晨的床边教诲,胡适上海求学的学业有成就和桀骜不羁,退学之后的放浪形骸自传往往是拉近传主与读者距离的最好媒介。 胡适先生不是突然之间成为胡适先生的,他的家庭,他的教育背景,他的早年经历,加上他的天资和努力,成就了“再造文明学人的不平凡。我喜欢看名人的八卦故事,以此鼓励自己:他们也是平常人,也许有一天,我也会做出不平凡的事情。四十自述讲的都是平凡事,亲切、平实、情感真挚、笔调淡定,从沉着容的表达中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紧张和激变。如果想了解胡适之所以为胡适,了解他青年时期的一些心路历程,四十自述是一定要读的。哪怕是为了享受汉语的阅读美感,四十自述也不会让你失望,胡适先生散文写作的特质在这篇自传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感情充分却不过分,文字平实却耐琢磨,可以说是白话文的典范之作。同时,想要了解当时的中国社会,读四十自述也是很有裨益的。 第6页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