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行合一:观照核心素养,提升教学空间李春娟摘 要知行合一,是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育理念之一。在核心素养培育与提升的理念观照下,知行合一可以看成一种创造工具、脚本、情态、对话。践行知行合一,可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创造性价值,同时提升教师的教学空间。关键词知行合一;核心素养;教学空间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23-0023-02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的重要思想,它诠释了中国古代哲学论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它也是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中倡导的教育理念之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亲知和“闻知是两个不同的
2、方面。在核心素养培育与提升的理念观照下,知行合一可以看成一种原那么、创造工具、脚本、情态、对话。践行知行合一,可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从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创造性价值。那么如何做到知行合一,进而观照核心素养,提升教学空间呢?下面笔者结合一些教学实例,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做法。一、创造工具动手操作向往经验分析的标准性动手操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渗透与穿插在知识的学习中。通过动手操作,学生的创造之花总在不经意间悄然无声地绽放。例如,学习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时,需要学生在立体实物中抽象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学生动手操作画一画、描一描,比对实物与画出的图形时,注意力常放在“边上,导致画出的图形的“
3、边弯曲与不够光滑(画边的不准确会导致画角也不准确);而对于圆的描画,总是有锯齿形,等等。面对这样的学生操作结果,可让学生观察、比拟,检查画出的图形是否有缺乏,如有,思考有哪些缺乏,或者画图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学生动手画和描边和角时确实存在偏差,这些是用眼睛看都可以发现的问题。對此,教师需要借助工具(如方格图、直尺)解决画图问题。当然,假设教学中无视学生的描画,仅仅是让学生利用直尺和方格图画图,学生就不能体会到方格图和直尺有度量与校对的作用。还有圆的画法,能不能在方格图上画出来呢?学生认为“不能,因为圆是“弯曲的线,不能用“直的方法画出来。这时,教师可明确告知学生:画圆需要另外一种工具圆规,在今后
4、的学习中我们将会去认识和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学生经过动手描画,发现画图的不精致,再到借助方格图和直尺画图,最后思考如何描画好圆,进而引出新的画图工具。这样,印证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标准进行自我经验分析,开展数学思维,激发自身的创造潜能。二、创造脚本生活观察揭示事实分析的规定性好的教学生态,应是教师善于翻开“生活世界这扇窗,引领学生去观察生活,从而捕捉更多的发现,形成学习经验积累。例如,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设计如图1所示的实践活动不易于学生观察与操作,很难让学生形成具体的数感与量感。具体教学中,笔者布置实践性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进行生活
5、购物。【作业要求】由家长带着孩子到超市进行购物。(1)做好记录。购置水果和蔬菜或者其他物品时,假设是按照称重来计算,让孩子用 拍摄1千克的物品的照片,并思考1千克物品大约是多少个(如苹果、梨、橘子),多少根(如黄瓜、萝卜、青椒),多少袋(如饼干、蛋糕),多少粒(如糖果)。称重时如果不是正好1千克,需要调整一下,重点让孩子观察1千克物品的数量,然后将相关数据记录好。(2)把照片上传至班级群,以作教学素材。【作业展示】选取典型作品进行展示。在购物实践中,学生观察发现,同样是1千克的物品显示的数量(个数、根数、袋数等)也可能不一样。而学生所选的“1千克物品可能刚好是1千克,也可能是接近1千克(如一点
6、零几千克、零点九几千克等)。这样,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就不再局限于具体数量的多少了。“书本是教材给定的1千克的物品,这过于绝对,限定了学生对生活的感知范围。在生活与数学之间,学生认识的数学现实是以一种前景方式在推移,看到的定量与定性的刻画和描述是对等的。虽然看似学生学习和认识了整数的意义和联系,而实际上学生还看到了小数的展示。学生对于精确数和近似数的认识,有了数系绵延的意境,超出教材的教科书功能和教育效果。知行合一,学习过程中能够实现生活观察,基于事实分析,才有说服力,才能让教科书走向更广的创造脚本。三、创造情态审美需求内化概念分析的规式性陶行知先生继承与开展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局部教育思想。杜威的
7、教育思想是进步主义,也是实用主义,同时充满了审美创造性。审美创造能够赋予学习与思维经验更好的组织和联结,从而促进认知的转化。提起数学与生活,我们一般都会理解成数学计算对于生活事件的应用,如购物、起居、行程等。沿用数学的知识性是数学现实比拟刚性的一面,相对刚性一面的柔性从何而来?它应该从数学能够作为审美对象入手。如果使生活、教学、数学之间形成课程、教程、学程的系列化,那么审美体验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教育价值的表达与表示,超越对于本真的追求,形成教学生态需要的美的向往。如图3的“动手做是三年级上册平移、旋转、轴对称单元安排的实践活动,对于这一活动,学生非常感兴趣,他们动手剪图案,并勾勒、剪切,最后展示
8、自己的作品:有的用正方形彩纸剪出了圆形的窗花,有的用长方形彩纸剪出了长条的花边,有的学生甚至还多做了几个,和其他同学比拟,看谁的作品更漂亮,更奇妙、精致。学生都像工匠一样创造出了自己的作品。笔者鼓励学生开展评比活动,用掌声来表示对作品的认可度。学生快乐地鼓掌,欢乐多多,收获多多,最后,班级评出了“小巧手,同时笔者还通过短信的形式告知家长,让他们一起参与,由此鼓励学生学习数学、学好数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这小小的鼓励和肯定开始,让学生知道学习数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与习得方法,更是要积极思维与创造,自我的肯定、审美的愉悦一定能够给予他们学习上新的突破。动手做一做,学生能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契合是一件
9、美好的事情,是精神的馈赠与解放。“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一切。这是德国数学家克莱因的经典论述。生活世界是有韵味的,数学现实在超越主客观的意念中形成精神世界的旗帜。在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之后,学生可从更多的场景、事物中看到数学知识中的平移、旋转、对称构思精妙地展现在自己的生活与周围。知行合一,学习过程能够让审美需求衬托出概念分析,看到趣味的规式性。四、创造对话修辞命题迭代语言分析的规律性数学总是以情境、符号、语言三种成分在課程上表现不同的学习内容。知行合一,要回避和拒绝惰性知识,显现有用的知识,让教材的知识结构
10、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能够充分契合。例如,四年级上册“运算律,对于教材给出的例子,学生都已经熟悉了,为了让学生能利用熟悉的例子来完成新的学习内容,笔者提问学生:“我们学习运算律是不是因为我们不会加法和乘法的验算,不会连加、连乘、一题多解,不会脱式计算,所以才要进行重复学习呢?学生都摇头,答复“不是。笔者继续引导:“如果不是,那么我们学习运算律是为了什么呢?我们通过本课来看一看、想一想,然后答复这个问题。学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学生从例题中就可看出列式计算中使用的检验方法,其实就是加法交换律。加法交换律的算式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写,算式的书写不同,表达学生的思考集中在算式上,所以学生认为研究的是算式之间
11、的联系,即研究关系。对于关系,学生可直接看出来。同样的,对于加法结合律,学生看到连加时喜欢凑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的计算方法,运算力求简便。而对于“简便,学生可在学习过程中悟出从计算中解放出来的思想和关系,看到规律的运用。“对于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你认为有哪些重要表示方法?学生猜想可以用符号表示,也可以用文字描述。学生还知道它的作用是简便,还有优化。学生在运用中也出现了认知错误,少局部学生把加法结合律的应用负迁移到乘法中,乘法分配律当乘法结合律来用。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区分,注意语言逻辑,从而帮助学生实现深刻理解与透彻领悟。学习运算律之后的练习训练中,学生发现过去学习的加法和乘法的运算、算
12、理、算法都时不时地出现,但是运算律的运用也充满了变化性,学生从乘法运算律的运用中获得更多的认识,如3625的简便计算,有3625=(30+6)25,3625=36(20+5),3625=(40-4)25,3625=9425。一些购物问题、行程问题,也能让学生展望过去的学习,覆盖当下的学习,还能开拓未来的学习,建构语言系统,帮助认识世界。学习需要重复,每一次重复都是为了更好地走向学习生态与实现进步的攀越。知行合一,学习过程能够促进修辞命题迭代语言分析,辩证把握规律性,使得学习本身具备创造对话的功能。综上所述,知行合一可以看成一种创造工具、脚本、情态、对话,彰显了培育与提升核心素养的理念。知行合一
13、,让教学实践与研究不断观照核心素养,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空间。 参 考 文 献 1 弗赖登塔尔.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陈昌平,唐瑞芬,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2 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 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4 史宁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23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5 王永春.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6 克努兹伊列雷斯.我们如何学习:全视角学习理论M.孙玫璐,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7 张景中,彭翕成.数学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8 李光树.小学数学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9 郜舒竹.小学数学这样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10 顾明远,边守正.陶行知选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责编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