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花儿再生态不能取代原生态:青海花儿全部歌曲周报评点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应当力求在传承及继承根底上创新开展。“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如何变,都须保护花儿的“原生态特点;花儿的“再生态,应是在“原生态根底上的开展。 来自青藏高原的青海花儿风情歌舞“高原花儿红,作为文化部主办的“202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节目之一,于8月28日至29日在民族文化宫大剧院献演。“高原花儿红以其富于新意的歌舞内容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引起人们的瞩目。 青海花儿别具一格 这台青海花儿风情歌舞,由序篇“田野放歌“六月高原“花海绣春“月明情深“赶会路上“花红六月五篇及尾声“相约青海组成。这些风情歌舞,都以广泛流传于青海
2、河湟地区的汉、藏、土、回、撒拉、东乡等民族的花山歌为核心歌唱、舞蹈,生动地再现了每年一度的“花儿盛会的景况,展示出青海独特迷人的地域风情,有着淳朴的民族特色和民俗生活气息,散发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花儿的艺术魅力。 花儿虽然广泛流传于青、甘、宁、新等不同的行政区,但从空中鸟瞰,这几个紧相比邻省区的花儿流行地是连成一片的,形成了一个地域性的“花儿文化区。各省区的花儿虽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在地理环境生活方式、音乐语言及演唱风格上却存在一定的差异,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的花儿同根同脉的多元并存的和谐态势。因此,在2022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八个花儿保护工程中,青海省就有大通回族土
3、族自治县的“老爷山花儿会、互助土族自治县的“丹麻土族花儿会、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七里寺花儿会、乐都 县的“瞿昙寺花儿会等四项被列入名录。 历史感的厚重与现实感的时尚 这台“高原花儿红值得称道的是,既有历史感的厚重,又有现实感的时尚。序篇“田野放歌,歌手引吭高歌花儿河州大令上去高原望平川,旋律流畅连贯,徐缓高亢中充满动感,一下就把观众带到了蓝天白云下“花儿会的山野之中。笔者不禁联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青海采风时在西宁亲聆有“花儿王美誉的朱仲禄演唱的情景。朱仲禄曾于1953年到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周期,演唱了这首被称为河湟“花儿曲令之魁的曲目。从此,花儿享誉海内外。如今,他虽已驾鹤西去,
4、但年轻花儿歌手的歌唱仍透露出“花儿王的传统韵致。 在“高原花儿红的各篇情节性的歌舞中,每篇都用花儿歌舞展现了各个民族独特的生活场景,加之运用多变的舞台灯光,众多的舞台布景,为歌手们提供了多维、立体的表现空间,较好地表达了原生态花儿大气的艺术风格,以新颖的表现方式向观众展示了来自民间音乐舞蹈之美。如第一篇“六月高原,在漫山遍野的绿茵上,人们尽情对歌花儿,各族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理想的向往之情溢于花儿歌舞之中。第二篇“花海绣香,土族姑娘一边嬉笑打闹、飞针走线,一边唱起由尕妹是园里白牡丹黄池令心儿里有话口难开东峡令等传统土族花儿改编的曲目,描绘出在花儿会上将爱情信物送给心上人的情景,如行云流水的
5、演唱,对花儿歌舞的表现起到了衬托作用。第四篇“赶会路上,撒拉族小伙子唱起根据传统撒拉族花儿三天不见心不要变科哇令睡梦里看一趟你来清水令改编的歌舞,寓婀娜、秀隽于刚健之中,融睿智、活泼于野趣之中,巧妙地表现出路遇艳姑的幽默幽默的花儿对答。尾声“相约青海,以极富听觉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的歌舞语言的超常发挥,给观众带来花儿崭新的审美感受,增强了花儿的艺术效果,余味悠然,耐人寻味。 “原生态的开展“高原花儿红精彩之余,也给观众留下了些许审美缺憾。这里仅举一条,就是对花儿“原生态艺术挖掘尚嫌不够。这台表演可以说都是传统花儿的“再生态,改编者驰骋丰富的想象力,显示了不俗的功力,但从筹划、编曲、配器到演唱,也存在一些硬伤。有的篇章如“明月情深第三篇、“花红六月第五篇,就明显地游离在传统花儿之外,花儿风格淡化了。当然,这并不是说不可以创新,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应当力求在传承及继承根底上创新开展。“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如何变,都须保护花儿的“原生态特点;花儿的“再生态,应是在“原生态根底上的开展。从“高原花儿红的整体演唱上看,比起朱仲禄那一代花儿歌手来,花儿的“根本功及韵味明显都差了一些,这可能与抓传承人的工作不力有关。这也许已属苛求,但我认为这台“高原花儿红是作为“202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出现在首都舞台上的,所以不揣冒昧,真话实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