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十分突出,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对如何预 防青少年犯罪,专家、学者以及热心于预防青少年工作的人员提出了很多有见地 的方法,但仍不能有效地控制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我国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 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指出:“预防 未成年犯罪应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 教育,心理娇治和预防犯罪的对策。对青少年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 (一)从犯罪性质看,盗窃犯罪最为突出。许多青少年贪图吃、喝、玩、乐等 物质享受,又想不劳而获,从小偷、小摸走向盗窃犯罪;其次是抢夺、抢劫、寻 衅滋事等犯罪人数
2、众多;再有者,就是模仿电影电视中的主人翁做案手法,呈“ 英雄,无所顾忌,不故后果挥刀作案,以致犯成心杀人或成心伤害致人死亡等 严重罪行。 (二)、从犯罪形式看,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增多。一些青少年由于过早辍 学,无所事事,浪迹街头,便三、五成群,拉帮结伙,经常聚集在一起吸烟、酗 酒滋事、交流作案经验。有的模仿影视片中的黑社会组织,成立帮派或团伙。值 得重视的是,有的少年深受黄色、淫秽音像制品的毒害而不能自拔,为了寻求精 神刺激,而持刀、持械拦截少女实施暴力。 (三)从犯罪年段年看,作案手段残忍,犯罪后果严重。我市一名少年犯杀人 案,该少年看着手表杀人,计算杀一个人需多长时间,杀完以后还准备杀第
3、二个 人。有的少年犯罪手段已经到达智能化、成熟化。作案前周密筹划,屡次踩点, 选择时机,准备作案工具;作案时分工明确,注意配合;有的已会运用反侦察手 段;有的一人就犯有数罪,而且情节都比较为严重。 (四)从犯罪年龄看,逐渐趋向低龄化。在受到刑事处分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 14岁不满16岁的人数逐渐增多,而因不满16岁不予刑事处分和不满14岁不负刑事 责任的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例。有些少年从202313岁就开始走上犯罪道路。 (五)从犯罪身份看,辍学少年人数居多。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一)社会现实及丑恶现象不时的腐蚀着青少年纯洁的心灵。 青少年的生活离不开五彩缤纷和充满形形色色诱惑的大千世界。当今
4、社会难免残 留着旧社会的痕迹,在一些阴暗角落滋生蔓延着一些与改革开放、开展经济和精 神文明建设不相称和丑恶现象。一是社会上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严重影 响了青少年上学的兴趣,产生厌学情绪,经常逃学,就业困难,使一些青少年整 日无所事事,久而久之走上邪道;二是影视、互联网传播不健康、暴力、淫秽等 丑恶的东西;三是社会改革中出现的贫富分化、一切向钱看等不正常观念的影响 ;四是社会上偷盗、抢劫、黄赌、斗殴、色情等犯罪案件的潜移默化。如今年发 生的一起绑架案。犯罪嫌疑人林真鸿、蒋江材在看了香港大篇插翅难逃之后 ,深受张子强的影响,便在现实生活中模仿张子强的绑架手法,绑架了漳平某私 营业主吴某的岳父
5、,企图勒索60万巨款。 (二)不正确的家庭教育给孩子造成难以矫治的人格障碍。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教师,正确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 成长是极其重要的。不正确的家教在青少年的心理形成人格障碍,形成不正确的 人生观。在行为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是父母不和、闹离异,经常吵架,秽 语连嘴,在家乱摔东西,给青少年造成心理伤害;二是家庭经济差,平时很少给 孩子零花钱,造成青少年去偷、抢;三是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子女的过 错、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是打就是骂,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在这种“高压下, 孩子的心理畸形;四是父母行为不检点、不务正业,经常酗酒、赌博,严重影响 孩子世界观的形成;五
6、是溺爱孩子,视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重视物质方面的满 足,无视了思想品德的教养,娇生惯养,随着时间的推移,助长了子女的自私和 奢侈;六是父母没有履行好法定的监护义务,不关心子女,任其开展,不闻不问 。青少年在这种不良的家庭环境耳濡目睹,久而久之,使他们孤独、自卑、怨恨 狂妄,极易被坏人所利用,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学校缺乏给学生一个全面开展的良好环境。 一是素质教育已实行行多年,但不少学校还热衷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 无视德育教育,对一些根本的社会常识、做人道理和社会公德标准的教育不够; 二是法制教育缺乏,很少对学生上法制课、出法制黑板报等进行普法教育;三是 在具体教育中联系实际缺乏
7、,盲目的超越阶段,无视了青少年成长特点和接受能 力,满堂灌,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有的还逃学;四是有些教师岐视后进生 ,动不动就进行所谓的“批评,甚至是人格侮辱,极大的伤害了学生幼小的心 灵,影响了身心健康;五是市场经济的影响,有些学校周末补课的要交补课费, 无法参与补课,自认为低人一等,产生悲观,形成畸形心理;六是学校缺乏与家 长的联系、沟通,没有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情绪变化,无法及时对学生的不良 “苗头性问题进行抑制;七是班主任缺乏对本班学生的了解和关心,对学生的 情况缺乏全面掌握;八是教师的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有的采取变相体罚,致使一 些学生弃学、辍学,甚至流浪社会。在校生在这样的一个环
8、境中学习,极易走上 邪路。 (四)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较易走上人生的歧途。 一是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阶段,区分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 响的能力差,自控力弱,行为不稳,模仿力强,好冲动,易被诱惑实施犯罪;二 是有的在家庭经济方面与高收入的盲目攀比,产生心理不平衡,甚至萌发不良企 图;三是有的青少年对社会上不良风气、各种诱惑,以及一些低级趣味的色情文 化,有一种神秘感,想试试的心理;四是有的学生成绩差,受到老师、同学的歧 视,自尊心受挫,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对策 造成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原因很多。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他们的生理和心理 发育都处于特殊时期
9、,区分是非能力很差,易冲动,好感情用事,做事不计后果 ,而且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也有家庭和社会的因素,其中,家庭环境的质量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少年的成长。据有关部门一次对全国八省市二千余名未 成年违法犯罪人员的调查,父母分居、离异、再婚和丧偶的占24.1%,家庭成员或 近亲属中有犯罪记录的占20.5%。调查还说明,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社会当中,不利 于青少年成长的因素增多,而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又很难收到实际效果。更重要 的是我国目前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措施不力,防范缺乏,缺乏能够有效预防 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法律体系。 (一)完善立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根本途径 国外有少年法、少年法庭法
10、,许多国家都是采取法律的手段标准未成年 人的行为,以达 到预防犯罪的目的。而且在这方面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比方 ,有的国家禁止18周岁以下青少年在公共场所持有香烟,无论 是否点燃;禁止18 岁以下青少年买烟,哪怕是为别人买,违者将被处分。还有的国家规定晚上2023点 以后,如果再向青少年销售白酒即视为违法。我国虽然在1992年就实施了未成 年人保护法,又在1999年实施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填补了我国少年司 法的空白,保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但是现有法律、法规由于线条过粗,规 定过于笼统,操作起来难度较大。比方,我国刑法规定,因不满16周岁不予 刑事处分的,责令他的家人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
11、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 容教养。所谓必要的时候,有关解释为例如家中无人管教,或者虽有人管教但确 实管教不了,或者群众反映强烈,坚决要求政府收容教养。这种规定显然不利于 实际操作。 因此,许多未成年人家长和有识之士,呼吁有关部门要在进一步完善立法的根底 上,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二)加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建设,结青少年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研究说明,人的开展,智慧的开展靠他自己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而慢慢建构 起来的。所以青少年的周围环境对他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以村镇、社区为依 托,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一个清新、干净、文明、活力的环境。村镇
12、、社区 经常性的开展健康、高雅的活动,经常邀请有关部门对辖区群众进行普法等其他 知识的学习,提高人民群众素质。 (三)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青少年父母应当主动地进行各种知识的 学习,不断的增强监护人应俱备的育人素质。 青少年家长应加强对法律常识和德育知识、育孩常识的学习。家长们用律己正己 的思想和行动影响孩子,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父母要有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 ,要了解、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正确的育孩常识和方法。要尊重孩子的人 格,对有生理缺陷、曾犯过错误的孩子不要揭短,注意给孩子留面子,多鼓励提 高孩子的上进心、自信心。注意孩子在社会受到的不良影响,在重视孩子的学习 成绩时,更要关心
13、孩子的思想品德修养。 (四)社会是保障,政府应给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就业时机,防止待业青 少年无序流动。 据调查,很多走上犯罪道路的都是待业的,整日无所事事,生活无来源,势必去 偷、抢等。因而在扩大就业时机的同时,地区间应加强对就业信息的沟通、协调 ,政府有关部门应对务工人员的流动进行调配、管理,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使其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防止岗位与务工人员数失衡,造成务工 人员的盲目而无序流动。 (五)充分发挥学校育人的作用,让青少年在学校就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 界观。 在教育中,一要针对青少年的思想情况和表现实际,安排专门时间,加强对理想 道德、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二是在各门学科环节中,加强德育的渗透 ;三要教育青少遵守国家法纪和社会公德标准,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进 一步增强区分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四要注意遵循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道德认 识开展水平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循序渐进,组织参加社区效劳和社会实践活动 ,增长社会知识和经验;五要对已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矫 治,但教师应善待学生的“错误。据调查,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训斥、责骂、 只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自暴自弃,甚至产生不良后果,作为教师 只有发自内心、溢于言表的博大的爱,才是最有号召力的使学生醒悟。 (六)政法部门应严厉打击危害青少年成长的各种犯罪,同时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