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科学心理学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偏差张建涛 河南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摘 要: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开展面临着许多困境。这主要是由于它本身存在着自身无法解决或克服的局限性或缺陷。本文仅通过对科学心理学在研究对象的认识偏差的问题及其造成的后果作了一番探讨,并对造成这一偏差的原因作出分析。原因有二:一是对自然科学的盲目崇拜导致心理学唯物理学马首是瞻,最终丧失学科的自我独立性;二是出于摆脱哲学母体的强烈愿望而采用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最终导致科学心理学的重重危机。本文最后还对科学心理学的出路提出了一些浅见。关键词:科学心理学;研究对象;认识偏差;实证主义每一个学习心理学的人都存在着这样一
2、种困惑,即“心理学到底是不是一门科学?这种困惑潜伏在每一位心理学研究者的内心深处,每当他们在与人谈论时,他们总会自诩为一名自然科学工作者,但是在同为自然科学家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们面前,心理学家们总是带着深深的自卑感物理学家以他们精确客观的研究方法取得了“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的成就,令世人不得不叹服他们作为科学的当之无愧的代表。而心理学脱胎于十九世纪的哲学,虽说也有“科学的起源一说,但在过去几百年间取得的伟大成就的物理学们面前,心理学家们无不自惭形秽。可以说过去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心理学都是在竭力模仿自然科学,以求得科学界的认可和接纳,渴望成为名副其实的自然科学大家族中的一员。可是时至今日
3、,心理学不仅没有成为科学主义者所设想的那种自然科学反而一次次陷入困境和危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科学主义者坚持用客观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强调研究对象的客观性、可观察性。这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心理学的科学性,但也同时导致了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理懈偏差和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独特性丧失。基于此,本文以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的认识偏差为例,管窥心理学百年的失误与悲哀。一、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偏差众所周知,研究对象对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不可或缺的,比方物理学研究宇宙中的一切物质以及它们的规律。按理来说心理学肯定是研究人而不是物,然而在过去的一百多年来,无数的心理学研究者在这一问题上都陷入了误区,以至于给今天我们留下诸
4、多诟病。这个简单的问题并非可有可无,它的实质是指在心理学研究中,心理学工作者是把人当作具有意识能动性的人,还是把人当作与自然科学的研究中没有意识的物体的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心理学一味地逢迎自然科学,丧失自我独立性的悲剧。1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偏差,导致研究结果的失真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而不是物,涉及到人性与物性的差异问题,分歧的实质是主客二分还是主客同一两种研究范式的争论。所谓主体,是指有意识的进行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或集团,客体那么是指主体活动的对象。科学心理学主张主客二分,即主张主体对客体采取“对象式的思维方式,认为心理现象是独立于研究者之外的客观存在。它强调主体与客体保持距离,相互外
5、在,而不是融为一体;主体对客体保持价值中立,不对客体产生情感、价值等主观因素。于是主客二分的心理学就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心理和行为看作如同自然物一样的客体实在,从而把主体内部的看不着、摸不着的“心理要么生理化复原(心理主义),要么干脆摒弃(行为主义),要么以机器隐喻的形式进行逻辑推论(信息加工认知范式)。然而人性不同于物性之处是显而易见的。格根指出:“物体的降落不会因牛顿发现自由落体的规律而发生改变,但现代妇女却完全可能因为心理学家认为她们较易说服而变得更加难缠。一般说来,心理学对人的研究要比自然科学对物的研究复杂困难的多。这是因为:(1)物的属性和特征相对稳定持久,易于认识与把握,而人的变
6、化和开展是复杂多样且持续不断的,很难认识与把握;(2)对物的研究较少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对人的研究不仅要受人的物质特性的制约,而且还要受各种社会属性与关系的影响;(3)由于人有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在研究中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常会自觉或不自觉的互动,而物的研究那么不然;(4)在对人的研究中,研究双方尤其是研究对象的心理会发生变化,就像上述格根所指出的那样,但对物的研究那么一般不会这样。这些差异,要求心理学研究不能无视人特有的属性,否那么研究结论就不真实、不可靠。但科学主义心理学却撇开人的特殊性,把人物化、简单化。我国台湾著名心理学家张春兴教授认为,即使是号称最严谨的实验心理学,也面临自变量
7、与因变量之间的中介变量无法控制的难题。受试会了解主试的假设,并表现出自以为符合主试需要的行为特征,即“需要特征。科学心理学一厢情愿地把实验过程中人当作没有情感、欲望和需要的机器,取得的成果是否真的能如愿地成为“纯而又纯的真理呢?正如保罗凯琳所指出的那样,“实验心理学不能解释什么是本质的人,而且它所呈现的进展越大,实际上它就越远离心理学所应该具有的目标毫无疑问,所有心理学方法都应根据人性的标准进行判断。因此,充分理解并重视实验过程中的人性,纠正目前我们科学心理学中严重的把人“物化的倾向,这一点尤为迫切。2.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偏差,导致对心理学研究范围和领域缩小及偏差心理学界的科学主义者坚持用
8、客观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强调研究对象的客观性、可观察性。这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心理学的科学性,但也同时导致了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理懈偏差和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独特性丧失。如冯特、铁钦纳等为说明心理学的自然科学性,不得不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都混淆为经验,混淆了主客观的界限;行为主义者为突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和研究的客观性,不得不无视意识等内在心理活动,使心理学成为“无头脑的心理学。正是科学主义心理学的这种对心理学研究对象把握的片面性,导致心理学理论的片面性。另外,科学主义心理学由于坚持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可证实性、可观察性,而不得不缩小心理学研究领域,舍弃本属于心理学领域的
9、很多方面。这是因为心理现象是复杂多样的且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被证实、被观察和可重复研究的仅是它的一小局部,而它的很多方面很难直接观察、证实和控制,因而在对其进行客观研究时必然会有所取舍。如构造主义舍弃了意识的活动与功能,行为主义排斥内在意识经验,认知心理学为到达研究的可控性、客观性,不得不放弃对情绪、动机、人格等的研究。导致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缩小。美国心理学家库克(Koch)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自从心理学确立了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而存在以来,它就直较多地关注如何成为一门科学,其历史一直是追赶已确立的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方法、形式和符号。这样做,就不可防止地从广阔的极有意义的学科领域中退缩出来,
10、并为这种仅能导致进一步退却的做法奠定理论根底。3.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理解的偏差导致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认识偏差长久以来,心理学力图以严格的实证方法来求得自然科学的地位,然而其研究对象的人的复杂性又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性,因此心理学一直游离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因此也就产生了“心理学到底是科学中的“男人自然科学还是“女人社会科学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诘问。事实上,心理学既具有自然科学属性,又具有人文科学属性。心理学这样一门以人而不是以物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不可能迎合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的科学标准,其开展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沿着物理学的道路。否那么,所构建的心理学只能是片面的或残缺的心理学。对此,有人曾
11、这样比喻“渴望一个社会科学的牛顿到来的那类人仍非常普遍但仍在等待牛顿的人就如同在等一列永不会到达的火车,因为他们聚在一个错误的车站。4心理学研究的“人的代表性问题导致心理学知识推广中的“水土不服自然科学可以根据少数样本的特征推断总体的特征,然而这种样本的代表性问题在心理学上却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人不仅有个体差异,还有群体差异。特德希等人(Tedeshieta1,1985) 发现,在19691979十年间的社会调查研究中,至少有70的受试是美国大学部的学生。格雷厄姆(Grahm,1992)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1992年以前10年间美国心理学会所发行6种重要期刊中1500篇论文的研究对象发现,前五年的
12、受试中白人占96,后五年的受试中白人占98。只根据对白人研究的结果,显然不能推论解释其他有色人种的心理特质,更无法用以推论解释其他国家人的社会行为。难怪有人戏称,现今全世界的心理学知识不但已经美国化,而且全都变成了“美国白人大学生心理学。在此情形下,美国以外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心理学者,在他们的社会里推广心理学知识时,必然会遭遇“水土不服的为难。因此,近年来国内很多心理学研究者都在反思心理学思想全盘西化的问题,很多人纷纷提出提出心理学外乡化的建议,然而对于我们究竟要什么样的“外乡化,众多学者一时也是众说纷纭。二、归因分析心理学自创立之初,就力图摆脱哲学的影子,唯自然科学的开展观马首是瞻,并努力让
13、心理学成为自然科学名正言顺的家庭成员。造成心理学遵奉这种科学观的原因有二:一方面,从心理学自身开展来看。心理学在1879年之前一直附属于哲学范畴,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在摆脱哲学母体的愿望的鼓励下,心理学前驱们竭力模仿当时自然科学的开展模式,使得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另一方面,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20世纪初,欧洲许多国家在完成了工业革命之后开始朝着科技道路开展,尤其重视像物理、化学这样的自然学科的开展,为心理学提供了一个自然科学的范式。心理学史学家黎黑(Leahey,1997)指出,心理学家就在此种心态下,使心理学界由物理羡妒(physics envy)而衍生了牛顿梦想(Newtonian
14、fantasy)。心理学家们就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开始采用自然科学的根本假设和理论研究人们的心理现象和特质,并把心理学定性为一门自然学科,在对自然科学的膜拜中失去了学科的独立性,导致全盘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犹如“东施效颦,步入歧途。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是与客观物质相对应的范畴,就是说,心理现象与物质现象根本不同,不能完全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心理。但由于科学主义者是要把心理学构建成自然科学,因而其研究必然会对心理的实质有所偏离。对人性的偏离必然导致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认识偏差。科学主义者以其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为根底,坚持心理学是自然科学这种观点与做法在导致对人性的偏离的同时,使
15、心理学愈益丧失其对人类的独特价值。三、出路以上分析说明,当代心理学面临困境的很大一局部原因是“不把人当人的问题,也就是对研究对象认识偏差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心理学错误地采纳了经典自然科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这种科学观和方法论在研究自然科学时有其合理性,但在研究人类心理时显然遭遇了难题。因此,心理学假设要摆脱目前的困境,其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成认人性,把研究对象真正当作有思想有情感有欲望有个性差异的个体。正如学者朱红文所指出的那样,“成认人性不是一个给定的数据而是一个问题;不是到处都一致的某种东西,它的特征不可以一劳永逸地被人发现,而是可变的东西,它的特征要求在特殊的事例中进行单独的调查研究。只有这
16、样,心理学才能摆脱自然科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的困扰,确立适合于意识和行为研究的新的科学观和方法论。事实上,很多思想者都曾为这一问题提出过有益的见解。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曾在他的描述的心理学一书中区分了两种科学,即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人文科学。伏尔泰认为,精神科学以心理学为根底,同自然科学一样也是严格的、合理的科学模式;自然科学使用客观的量化方法,其根本取向是解释(explanation),即发现因果关系;精神科学那么使用质化的描述方法,其根本取向是理解(understanding)。从伏尔泰的这种观点来看,心理学不同于自然科学,但心理学并没有脱离科学,而是一种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科学。因此,按照这种划分,心理学应当归入精神科学的行列,这也为摆脱科学主义的束缚提供了一种思路。参考文献:1 潘明军.从两种范式的对立与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