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融机构债券投资交易风险及建议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进展,我国债券市场实现了飞速进展,特殊是以金融机构为交易主体的银行间市场秉持市场化思路,在效劳实体经济、标准金融市场进展、有效防范风险、降低社会融资本钱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论文对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主要风险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应对风险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金融机构;债券投资;建议 1引言 债券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局部,通过债券发行和流通实现社会资源有效配置是其最根本的功能,同时,其带动了银行间债券产品不断创新,让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但是随之而来的风险也越来越大,由于我国的债券市场起步比拟晚,在市场制度以及风险躲避
2、方面都未到达成熟和完善的水平,因此,本文对金融机构债券投资交易面临的风险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2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概述 2.1市场参与主体 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参与主体包括:金融机构。主要有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商业银行、信用社等。非法人投资主体。包括非金融机构和企业年金、信托产品等。非法人机构、非金融机构以及境外机构,对除了中小机构、个人投资者之外的各类型市场机构实现了全掩盖。依据投资者账户的性质可以将以上主体分为A、B、C三大类。A类主要为非金融机构法人,这类账户只能通过商业银行进行债券结算,不行直接参与债券交易。A类账户的持有者通常是具备较低注册标准的投资公司,参与的主要
3、交易活动包括一级市场分销、二级市场代持、远期买断回购、现券等,而且是凭借自身的灵敏性和积累的人脉渠道来实现的。B类主要为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基金、信用社。C类主要为商业银行。 2.2主要交易模式 参与债券市场的主体,可以在一级市场内承销发行,在二级市场交易中猎取利润,最为常见的机构投资模式就是利差交易和投资配置。例如,券商、保险等机构是以利差交易为主,以低买高卖的形式猎取利润差额。这类机构在市场活泼度提升、流淌性增加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商业银行主要实行投资配置模式。商业银行为有效地配置自身资产而自营投资账户,通过买入债券并且持有到期来获得长期稳定的票息。其投资规模小于其他债券市场参与主体,主
4、要挂念履行做市商职责,同时,其可通过参与交易猎取利差。通常状况下,商业银行会构建代客理财的效劳体系,这类投资效劳兼具账户交易、投资配置这2种性质。在市场环境中,有关参与主体可以在使用杠杆倍数放大资金规模的过程中,使用债券代持、回购这2种形式。 3债券投资交易市场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债券市场进展快速,机制不断改良,市场规模日渐扩大,市场参与人的投资理念有效更新及其行为处于不断成熟进展的状态。市场参与者不仅获得了更多的资金来源,资金结构跟随时代的进展持续革新,使其更加适应利率市场化趋势,可以凭借自身的深刻理解将货币政策的意图进行传导。但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债券投资在进展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在银行
5、间债券市场长期存在的特殊交易。产生该问题的缘由主要是调整利润、增虚交易等,这些特殊交易通常存在成交价格偏离公允价值的表象。假设成交价格显著偏离市场公允价值、交易的主体为了虚增交易量而对倒交易、交易量或单笔报价远高于实际需求,那么这些交易可能会被认定为特殊交易。中国人民银行提出,债券价格与其估值偏离2%以上就将被界定为特殊交易。以市场行为作为划分标准,特殊交易最为常见的4种状况是债券对倒、便捷开放回购、代持养券、过券。在我国的各种银行交易当中,交易灵敏及市场鼓励较强的金融机构普遍具备较强的特殊交易动机。值得留意的是,商业银行退出交易所债券市场对市场产生了明显的不利影响:交易所债券市场的交易量增长
6、速度明显减慢,甚至消逝了负增长的状况。出于推动交易所内债券市场持续进展的考虑,早在20年,央行出台了相关政策,允许上市的商业银行重新进入交易所的债券市场,并选定了试点工作开展的地区。上海和深圳地区的交易所在试点工作落实的过程中先后建立了对应的大宗交易平台,但试点上市商业银行应在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系统进行规定业务范围内的债券现券交易。在这种状况下,即使商业银行进入交易所的债券市场,但极易消逝长时间未执行一笔交易的状况。由此看来,只有打破对上市商业银行的交易限制和调整相关市场制度才能实现商业银行的真正回归。由于债券市场的最大机构投资者商业银行被限制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进行交易,个人投资者只能通过
7、商业银行间接参与银行间市场,这也是国内交易所债券市场增长速度较为缓慢的主要缘由。我国相关法律文件已经明确规定不同的投资者必需在所属市场内进行交易,消逝了局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局面。一旦存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债券价格差异无法凭借交易主体实施市场内部的套利行为有效消退,那么会直接影响债券市场定价工作的效率。 4金融机构债券投资的现状 金融机构实施债券投资有利于金融机构降低自身的经营风险,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市场效益。然而,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债券投资业务仅获得初步进展,很多进展规章尚未建立,金融机构投资债券市场较为混乱,无法确立一个明确的标准对金融机构债券投资行为进行说明和约束。对于风险躲避和市场评
8、估等方面,一些小型金融机构照旧无法做出恰当的处理。因此,建议国家加强对金融机构债券投资的管制,对一些不法行为进行合理的惩罚,为金融机构债券投资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以此促进金融机构的长期进展。 5金融机构债券投资交易存在的主要风险 5.1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受市场利率变动影响消逝的债券价格与收益发生变动的风险。利率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第一,大多数债券有固定的利率及归还价格,债券价格的变化与市场利率波动呈负相关关系;其次,由于债券持有期限与利率风险关联较为亲热,持有期限越长那么风险变得越大。7年,我国明确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行业需要实现的最终进展目标就是金融去杠杆。在市场利
9、率前期呈现出一种较大幅度上升的状况下,金融机构原有债券的价格和市场利率呈现出反向波动的趋势,一旦消逝债券价格下降的现象,那么会为金融机构带来账面亏损。假设一些金融机构为了短期内获得较高的收益而接受债券回购等形式放大持仓债券的杠杆倍数,就会相应增加机构的市场风险。假设市场利率波动较大,机构由于杠杆效应损失的金额就会成倍增加。 5.2信用风险 由于交易对手无法或者不能按时履行合同中规定的义务,或者由于交易对手的信用消逝了反向变动,对托付人、自由投资资产带来的非预期损失风险就是信用风险。本质上,信用风险是客观存在且无法被消退的一类风险,是中小银行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信用风险具有非系统性风险的特征且与
10、市场风险相比,信用风险不易掌控。一旦发行人违反法律规定,主观任凭发行固定的收益产品,那么会消逝购置人不信任发行人产品的现象,直接为发行人带来信用风险。 5.3流淌性风险 流淌性风险指的是商业银行具备清偿力量,但无法准时得到充分的资金,或者无法利用合理本钱猎取所需的资金数量用以有效应对资产增长或者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商业银行使用投资杠杆在放大运营资金的同时降低了对资金流淌的主动性,再加上期限错配,使得流淌性的管理难度大大增加。当债券市场的利率波动大、资金面趋紧时,中小金融机构所面临的流淌性风险就会增加。如假设金融机构进展中面对的流淌性危机较强,那么极端状况下可能导致机构破产。 5.4操作风险 从
11、概念层面来看,银行在执行债券业务操作的过程中,受到内部程序、人员等因素影响消逝的不稳定现象,或者由银行外部各种不良大事发生引发的,消逝在债券投资、债券承销等业务上的直接、间接的损失的可能性就是操作风险。简言之,银行在执行债券业务操作、处理的过程中,由于把握系统出错,或者员工的工作疏忽、失误引发的风险就是操作风险。局部中小银行因其内部制度体系完善度缺乏,致使业务流程支配不够合理,银行员工的专业水平有限,缺乏足够的应对危机的方式,无法准时有效处理重大的市场进展风险。此外,银行的内部核心系统可能面对网络平安风险,这也是引发操作风险的缘由之一。中小银行想要降低交易业务的操作风险可以从完善应对债券业务风
12、险的措施、提高银行员工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核心系统的平安性等方面着手。 6金融机构债券投资交易风险的应对措施 6.1加强利率风险评估 金融机构通常会面临债券市场风险,在成功应对风险之后,应当擅长总结,将风险的具体状况、实行的应对方案及措施、风险过后对机构造成的影响等信息准时总结并妥当保存。这些信息是指导机构完善相关制度、深化了解相关债券风险特性的重要数据。金融机构在实施债券投资风险评估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对风险类别以及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投资需谨慎,假设作出投资决策,就要了解相关风险防控工具,尽量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在宏观利率中长期上升时,市场参与者普遍认为市场利率会随之提高,进而削减长
13、期债券资产的配置,更多资金投入市场;当宏观利率仅在短期上升时,市场参与者普遍认为市场利率将会走低,于是削减短期债券资产的配置。金融机构在面临债券投资业务方面的风险时,可以将债券转移至处理风险状况更为专业的机构。当前,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快速进展,很多转移风险的工具也相继消逝,金融机构可以选择相关抵消风险的产品以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6.2提高风险防控技术水平 由于网络金融信用风险的产生和网络技术水平具有较为亲热的关系,所以想要更好地防范网络金融的信用风险,就应当提高信用风险的防控技术水平。要想提高信用风险防控技术水平,首先,应当对网络金融的各项业务操作进行标准,严格执行操作流程,并加强对操作人员和
14、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和道德教育,在提高其技术水平的同时,应当关心其建立根本的风险防范意识,防止他们患病不同性质的网络金融大事。其次,网络金融机构应当加大对网络硬件设施、平安措施的投入,增加计算机的抗病毒和抗攻击力量,可以使用分级授权或者身份验证等方式对非法用户的进行强制性阻拦,从而确保网络金融交易在相对平安的环境下进行,避开因技术水平较低所带来的网络金融的信用风险。 6.3加强对现金流缺口和流淌性限额的管理 银行通过散户的储蓄资金会聚大量现金,但由于银行实行贷款等业务,又将资金放出,当储蓄用户需要取款或进行其他现金交易时,导致银行现金缺乏,造成缺乏的金额数就是现金缺口金额,这种缺乏称为现金流缺口
15、。缺口管理包括静态缺口分析和动态缺口分析。现金流缺口管理是指将表内表外业务,尤其是或有资产和负债可能产生的现金流依据确定假设条件分别计入特定期间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以现金流入减现金流出取得现金流期限错配净额,并通过累计方式计算出确定期限内的现金流错配累计净额,从而对现金流期限错配进行把握和管理。由于本金、利息、客户的行为等因素消逝的现金流缺口现象,可以使用静态缺口管理分析来对现金流缺口进行计量。动态缺口管理分析可以模拟流淌性压力,对新业务、将来业务基于合同商定的到期日进行现金流缺口分析。 6.4建立分工明确的操作风险管理架构 金融机构可以成立独立的部门专职负责应对操作风险,该部门的工作包括制
16、定、完善合理的业务流程,制定应对操作风险的措施,准时整理应对风险的相关信息等。其他部门要乐观协作工作,在面临操纵风险时乐观寻求该部门的关心,依据相关措施化解风险或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机构要对各部门的员工加强培训,首先让全体员工意识到操作风险的存在,并了解处理一般操作风险的措施,保证业务运作流畅、合理;其次进一步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要求员工了解业务内容,能够精确识别操作风险,削减业务执行过程中消逝的错误,并且准时向上级报告有可能威逼银行正常运营或者损害银行、股东、客户利益的大事。机构内部审计部门要求定期检查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是否被严格执行、是否存在明显漏洞。此外,银行可以依靠外部审计机构对操作风险进行第三方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