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德育两大功能的实现条件德育具有实现个人价值和实现社会价值两大功能,其实现条件为:社会性功能与个人性功能的协调、兼顾与融通,以主导价值取向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同构,发挥主体性,在社会化中对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定位并寻找两者的结合点,营造良好的整体德育环境,增强德育的前瞻性。关键词德育;功能;实现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1962(2023)08-0027-02德育具有两大功能:一是实现个体价值的个人性功能。表现为德育过程中注意加强个人主体意识的培养与开展,促进个体人格完善。二是实现社会价值的社会性功能。表现为德育过程中以社会的需要为价值取向,根据社会的开展和需要规定
2、德育目标与内容,为社会的整体关系的协调而效劳。那么,德育的两大功能的实现,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一、社会性功能与个人性功能的协调、兼顾与融通德育的价值取向其极端形式是个人价值本位与社会价值本位的对立。个人价值本位主义强调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往往无视社会的需要和社会的整体开展,导致个体责任感下降,容易导致极端的个人主义;社会价值本位主义片面强调德育的社会性功能,重整体轻个体,只成认和尊重社会的价值主体地位,轻视个体的价值主体地位,从而抑制了教育者与学生个体的创造性发挥和个性的塑造。我们认为,德育所具有的个人性功能与社会性功能,两者相对独立,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服从并反映事物之间的对立
3、统一的矛盾运动规律。德育在社会与个体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极端化选择。德育两大功能的实现,需要社会性功能与个人性功能的协调、兼顾与融通。第一,个人性功能与社会性功能可以实现有机的统一。马克思指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开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每个人的自由开展是一切人自由开展的条件。1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与个人之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个人开展与社会开展在总体上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个体开展与社会开展互为条件互为因果:一方面,个体开展是社会开展的条件,社会开展有赖于个体开展,个体开展对社会开展具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社会开展为个体开展提供条件,个体开展依
4、赖于社会开展,社会的开展促进个体的开展。那么,德育的个人性功能与社会性功能统一在什么根底之上呢?只能统一在对人的培养上,因为德育的两大功能和价值都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第二,德育两大功能是互补和相互转换的。在德育功能选择中,既要看到德育两大功能之间的冲突和对立,更要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互补,以一种功能的长处,弥补和消除另一种功能的短处,并促使这种具有强烈互补性的功能向我们所期望的方向转化。要努力创造条件,通过促进社会性功能的实现来促进个人性功能的实现,通过促进个人性功能的实现来促进社会性功能的实现,在这种相互促进和转化过程中,最终形成德育两大功能之间的平衡与融通。第三,德育功能的选择依据一定的
5、历史条件有所调整和有所侧重。德育两大功能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但这种统一性在根本上是一种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德育两大功能虽然都不能无视,但并不意味着二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处于均等状态。由于具体的历史条件不同社会对德育的要求也不相同,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个体对德育的需求也不相同,反映在德育功能的选择上,就有不同的侧重点,就会进行适时地调整,这种侧重和调整,反映的是社会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反映的是人的开展和人的主动性,反映的是德育对社会和人的开展变化的一种主动适应。只有在这种不断适应的过程中,德育功能选择中的协调开展才能得到根本保证。二、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营造良好的整体德育环境第一,德育环境
6、制约并影响着德育功能的实现。德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形成与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它虽然不属于德育的内部因素,但它影响着德育的全过程和德育对象的思想行为。德育环境可分为社会德育环境、学校德育环境和家庭德育环境,三者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整体德育环境。在德育环境系统中,社会环境具有重要地位,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因素,对德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改革开放条件下的社会环境呈现出许多新情况,新特点,造成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德育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不是单一的,而是纷繁复杂的,按其性质可分为良性环境和恶性环境。德育环境就是要防止和改造具有消极作用的恶性环境,建设具有积极促进
7、作用的良性环境。营造良好的整体德育环境,是德育两大功能得以实现得重要保证。第二,在实现德育功能中必须发挥德育环境的导向性。德育环境具有自发性与导向性并存特点。德育环境影响的自发性与导向性同时存在,当环境的消极因素自发地作用于受教育者时,必然影响和削弱德育影响的主导性;当一定德育环境主导性得到强化时,环境的消极因素就会得到控制,德育就能进入良性状态。从自发性来看,影响德育效果的环境因素经常处于自发状态,受教育者在接受环境影响时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这种自发性给德育带来了相当的难度,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影响人的思想行为因素不断增加,有些因素正在减弱甚至抵消德育的效果。德育作为用先进的思想观念、
8、政治观点和道德标准,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方案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必须反映国家意志,实现其主导性。这就要求强化德育环境的导向功能,通过标准导向、舆论导向和利益导向,能动地利用德育环境,改造德育环境,发挥德育环境的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第三,通过大德育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要树立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整体德育观,树立教育、效劳、管理相结合的全方位德育观,通过大德育努力营造良好的整体德育环境,多角度、全方位对受教育者施加心理、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与引导。由于德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作用的过程,也是教育、效劳、管理共同作用的过程,应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形成德育的合力作用。目前德育工作,除认真考察学校学生这个
9、本体外,还必须分析研究学校德育的外部环境条件,从而揭示其相关联的内在规律,健全整体标准,优化整体条件,使德育工作取得事半功倍之效。高校小环境与整个社会大环境的相互促进,形成全方位德育体系,是增强德育工作有效性的重要保证。三、增强前瞻性是德育两大功能实现的理性选择第一,增强德育的前瞻性,是现代社会开展和人的开展提出的客观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社会信息的迅速变化和社会信息量的剧增,增加了人们判断与选择的难度;科学技术的迅猛开展,不断改变着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也不断提升着人们的期望值;竞争机制已被广泛引入到各个领域。为了适应新形势、新特点
10、,防止教育的失误,学校德育只有面向未来开展,增强前瞻性,探索适合未来领域的理论与方法,才能满足社会开展与人的开展需要。第二,增强德育的前瞻性必须坚持思想领域思想先行的原那么。要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坚持思想领域思想先行的原那么,从观察和分析客观事物的开展变化入手,预见受教育者可能出现的思想倾向和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把工作做在前头。首先,要把握社会思潮的开展规律,建立德育工作调控体系。社会思潮具有巨大的社会功能,是社会开展的巨大精神力量,我们首先要根据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开展变化的特点,预见社会思潮的开展趋势,认真分析社会矛盾的运动变化规律,把握时代的脉搏。社会思潮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矛盾系统
11、,只有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才能把握其开展变化的趋势,增强对社会思潮的预见性,才能因势利导,把它引导到正确的方向,或把错误的社会思潮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其次,要加强对国外社会思潮的跟踪研究。不能对西方社会思潮不能不加分析、不加评论地引进介绍,否那么会造成西方思潮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泛滥,严重冲击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引起一些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上出现种种混乱。第三,增强前瞻性,就要分析热点,加强预测,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措施。分析它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原因、内容和性质,以及对社会影响的程度,包括它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以便有预见性地对青年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所谓预测就是通过事先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对人们的思想开展方向、趋势和结果,事先做出预计和推测,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因此,增强德育的前瞻性,就是要根据新特点,根据学生的不同思想实际,调整德育目标,改进德育内容,采取科学的方法,选择正确的教育措施,通过有效的途径,有意识地加强教育引导,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注 释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84页。2 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47、448页。(本文 湖南理工学院宣传部长)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