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化学期末模拟测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选择题(共包括22个小题。每小题均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1、测定不同温度下0.5 molL-1 CuSO4溶液和0.5 molL-1 Na2CO3溶液pH,数据如下表:温度/2530405060CuSO4(aq) pH3.713.513.443.253.14Na2CO3(aq) pH10.4110.3010.2810.2510
2、.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升高温度,Na2CO3溶液中c(OH-)增大B升高温度,CuSO4溶液和Na2CO3溶液的水解平衡均正向移动C升高温度,CuSO4溶液的pH变化是Kw改变与水解平衡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D升高温度,可能导致CO32-结合H+程度大于H2O电离产生H+程度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机物属于芳香烃,含有两种官能团B按系统命名法,化合物(CH3)2CHCH(CH3)CH2CH(CH3) CH(CH3)2的名称为2,3,5,6四甲基庚烷C既属于酚类又属于羧酸类D2甲基3丁烯的命名错误原因是选错了主链3、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1 L 1 mo
3、l/L的Na2CO3溶液中含有的CO32数目为B常温常压下,8 g O2含有的电子数是4NAC标准状况下,2.24 L CCl4中含有的分子数为0.1NAD25时,1 L pH13的 Ba(OH)2溶液中含有的OH数目为0.24、科技材料与生活、生产、科技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本草纲目中“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所用的分离操作方法是蒸馏B高纤维食物是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在人体内都可以通过水解反应提供能量CC3H8和CH3CH2OH相对分子质量相近,二者沸点也相近D用于3D打印材料的光敏树酯是纯净物5、组成和结构可用表示的有机物中,能发生消去反应的共有( )A10种B16种C20
4、种D25种6、SiCl4的分子结构与CCl4类似,对其作出如下推测,其中不正确的是ASiCl4晶体是分子晶体B常温常压下SiCl4是气体CSiCl4分子是由极性键形成的非极性分子DSiCl4熔点高于CCl47、下列基态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布式错误的是( )AK:1s22s22p63s23p64s1BF-:1s22s22p6C26Fe:1s22s22p63s23p63d54s3DKr: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CO2、NH3、BF3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8电子的稳定结构B在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和非金属交界处可以找到半导体材料C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5、一定是共价化合物D第A族元素和第A族元素的原子之间都能形成离子键9、下列用来解释实验事实的相关平衡方程式不正确的是实验事实相关平衡A加入NaHCO3使氯水的漂白能力增强Cl2+H2OHClO+HClB配制FeCl3溶液时加少量盐酸Fe3+3OHFe(OH)3C溶有CO2的正常雨水pH5.6H2O+CO2H2CO3H+HCO3DCaCO3固体溶于盐酸CaCO3(s)Ca2+(aq)+CO32(aq)AABBCCDD10、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预测H2S和BCl3的立体结构,两个结论都正确的是A直线形;三角锥形BV形;三角锥形C直线形;平面三角形DV形;平面三角形11、下列实验及现象不能得出相应结论
6、的是选项实验现象结论A向盛有10mL0.01molL1KI溶液的试管中滴入810滴相同浓度的AgNO3溶液,边滴边振荡,静置,用激光笔照射得到黄色透明液体,可看到光亮的“通路”得到的液体为AgI胶体B向2mL0.1molL1FeSO4酸性溶液中滴入少量ClO2溶液,振荡后再滴入KSCN溶液溶液先变黄,滴入KSCN溶液后变红氧化性:ClO2Fe3C将Na2SO3固体溶于水后,向形成的溶液中加入足量Ba(NO3)2溶液,再加入足量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且沉淀不溶解Na2SO3已变质D将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盛满NO2的集气瓶口瓶口处产生白烟白烟的主要成分为NH4NO3AABBCCDD12、具有下列分
7、子式的一氯代烷中,水解后产物在红热铜丝催化下,最多可被空气氧化生成四种不同的醛的是( )AC3H7Cl BC4H9Cl CC5H11Cl DC6H13Cl13、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室温下,ILpH=1的CH3COOH溶液中含有0.1NA个H+B一定条件下,0.2molSO2和0.lmol02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分子总数为0.2NAC7.2gCaO2中含有0.2NA个阴离子D6gSiO2中含有0.1NA个分子14、下列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选项实验结论A将等物质的量的乙烷与氯气混合,光照一段时间制得纯净的氯乙烷B将乙烯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溶液褪色乙烯具有还原性
8、C蔗糖在稀硫酸催化作用下水浴加热一段时间产物只有葡萄糖D碘酒滴到土豆上会变蓝淀粉遇碘元素变蓝AABBCCDD15、正确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乙烯的结构简式为:B三硝基甲苯的结构简式:C乙酸的球棍模型:D甲基的电子式:16、下面有关晶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金刚石为网状结构,由共价键形成的碳原子环中,最小的环上有6个碳原子B氯化钠晶体中,每个Na周围距离相等的Na共有12个C干冰晶体中,每个CO2分子周围紧邻12个CO2分子D金属铜属于六方最密堆积结构,金属镁属于面心立方最密堆积结构17、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A无色透明
9、溶液:A13+、NH4+、Cl-、S2-B在含0.1 mol/LHClO溶液中:Cu2+、Fe2+、Cl-、SO42-C=110-13molL-1的溶液:Na+、K+、SiO32-、CO32-D在含0. 1mol/LFeCl3溶液中:K+、NH4+、I-、SCN-18、某烃的分子式为C8H10,它滴入溴水中不能使溴水褪色,但它滴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却能使其褪色, 该有机物一氯代物有3种,则该烃是()ABCD19、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淀粉、纤维素和油脂都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B合成纤维、人造纤维及碳纤维都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C利用粮食酿酒经过了淀粉葡萄糖乙醇的化学变化过程D向鸡
10、蛋清溶液中加入NaCl固体时,因蛋白质变性致溶液变浑浊20、第三能层含有的轨道数为A3B5C7D921、25 时,向Na2CO3溶液中滴入盐酸,混合溶液的pH与离子浓度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lg Xlg c(CO32-)/c(HCO3-)或lg c(HCO3-)/c(H2CO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曲线m表示pH与c(HCO3-)/c(H2CO3)的变化关系B当溶液呈中性时,c(Na)c(HCO3-)2c(CO32-)CKa1(H2CO3)1.0106.4D25 时,CO32-H2OHCO3-OH的平衡常数为1.0107.622、关于化合物2苯基丙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不能使稀高锰
11、酸钾溶液褪色B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C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D易溶于水及甲苯二、非选择题(共84分)23、(14分)某芳香烃A是有机合成中重要的原料,由A制取高聚物M的流程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1)反应的反应类型为_。(2)E中的官能团名称是_。(3)反应的条件是_。(4)写出A和F的结构简式:A_;F_。(5)符合下列条件的E的同分异构体有_种(不考虑立体异构)。含有相同官能团遇FeCl2能发生显色反应苯环上连有三个取代基(6)写出下列化学反应方程式:反应_,D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_。24、(12分) 化学选修有机化学基础化合物F是合成抗心律失常药多非利特的中间体,以苯为原料合成F的
12、路线如下:已知:CH3CH=CH2CH3CHBrCH3CH3CH=CH2CH3CH2CH2Br试回答下列问题(1)苯A转化的反应类型是 。(2)化合物CD转化的反应条件通常是 ,化合物D (填“存在”、“不存在”)顺反异构,已知化合物C的核磁共振氢谱显示有四种峰,且峰的面积比为2213,则C的结构简式为 。(3)写出EF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4)化合B的同分异构体有多种,满足以下条件的同分异构体共有 种。属于芳香族化合物分子结构中没有甲基,但有氨基能发生银镜反应和水解反应,并且与NaOH反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5)苯乙酮()常用作有机化学合成的中间体,参照上述合成F的部分步骤,设计一条以苯为
13、起始原料制备苯乙酮的合成路线 。25、(12分)制备苯甲酸的反应原理及有关数据如下:名称相对分子质量性状熔点沸点溶解度甲苯92无色液体-95110不溶于水苯甲酸122白色片状或针状晶体122248微溶于水高锰酸钾158易溶于水实验过程如下: 将高锰酸钾、水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摇匀后,加入甲苯,采用电磁搅拌,加热(但温度不要太高),冷凝回流2h。如仍有高锰酸钾的紫色存在,则加数滴乙醇。 将混合液过滤后冷却。滤液用盐酸酸化,析出白色晶体过滤,洗涤,干燥,得到苯甲酸的粗产品,最后测定其熔点。回答下列问题:(1)中反应易暴沸,本实验中采用_方法防止此现象;乙醇的作用是_。(2)中过滤出的沉淀是_。(3)中测定熔点时,发现到130 时仍有少量不熔,推测此不熔物的成分是_。(4)提纯苯甲酸粗产品的方法是_。26、(10分)硫代硫酸钠又名大苏打、海波,可以用于治疗氰化物中毒等,某化学兴趣小组通过查阅资料,设计了如下的装置(略去部分夹持仪器)来制取Na2S2O35H2O晶体并探究其性质。已知烧瓶C中发生如下三个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