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我国宏观金融开放政策 随着我国参加谈判进程的加快,如何实行审慎的金融开放政策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伴随着贸易的全球化,中国金融业面临的全球化和国际化主要表达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利率和汇率的自由化问题;其二是银行业的开放问题;其三是证券市场的国际化与全球化进程。这三方面的问题构成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 一、必须按市场化的趋向逐步建立利率与汇率的调整机制 年出现的亚洲金融风暴在肆虐亚洲各国,甚至影响欧美金融市场时,中国能够不受太大的影响,主要是现行体制对金融冲击起到了保护作用。中国银行和证券市场尚未对外开放,不存在大量的非居民外汇存款和离岸信贷,再加上严格的外汇管理使中国不可能发生大规模的国
2、际资本流出或称资本外逃。同样,人民币的不可自由兑换那么有效地防止了挤兑风潮,在外汇流入流出方面没有对中央银行构成压力,使人民币不贬值问题成为可能。 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对中国有效地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和维护亚洲地区的稳定起到积极作用。但从长期看,亚洲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是,当一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期,如果国外需求和投资构本钱国经济的重要来源时,利率和汇率与国际资本市场隔绝或脱节,将会对本国储蓄和外汇汇价带来误导。当国内利率与国际货币市场利率存在较大差距时,套利性的借贷必然出现。同样,当汇价高估或低估时,对本国进出口和币值稳定也产生不利影响。由于固定汇率制的主要缺陷在于,它钉住一国货币,而被钉住国家的货币
3、汇价往往因其经济与金融状况变化而变化,因此它可能使钉住国家货币汇价脱离自身的价值根底。这就要求采用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既要维持汇率的稳定,也要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的变化情况,及时对汇率进行调整,防止固定汇率走向僵化。 中国根本上实行的是方案利率和固定汇率制度。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须改革现有的利率管理体制和固定汇率制度。从改革的方向上讲,将是逐步朝着利率市场化和汇率自由化的目标迈进。如果没有亚洲金融风暴,这项改革的进程会快一些,现在看来需要慎重研究。既要克服因噎废食,停顿利率及汇率自由化步伐的做法;同时也要防止放开汇率过急,草率开放本国市场的倾向。因为两者都会酝酿中国的潜在金融风险,前者会使
4、我们容易产生对人民币的高估,使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对外贸易及外汇储藏方面矛盾不能真实反映出来,导致国际经济的失衡;后者那么容易使中国经济在缺乏充分准备的条件下,过早地融入国际货币市场体系,失去抵御金融风暴冲击的制度保障。因此,研究好利率与汇率的灵活调整机制,有步骤地放松对利率与汇率的管制,是正确应对当前经济全球化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银行业的开放必须谨慎进行 对开展中国家而言,金融业的全球化主要指全国金融业的开放问题。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对外开放是金融业开放的中心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外国的大银行和保险公司在中国设立了代表处,并要求开设分支机构,开展人民币存贷款业务,尤其是中国希望参加,西方
5、国家会以中国必须允许跨国性银行在华设立分行和开放本国银行业市场作为条件。因此,从长远开展需要看,中国必须认真研究银行业的开放问题,要研究中国银行业开放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和时机;要研究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妥善处理银行业存在的金融风险;要研究允许外国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形式、业务范围和监管要求;要研究银行业市场开放后中国在国际金融组织的地位和作用,防止因市场开放过早而失去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所应担当的角色,而且应从战略的高度研究中国参与国际金融体系的应对政策,这是确保中国对外开放过程中维护金融平安的重要课题。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银行业的开放首先要研究银行体系存在的金融风险问题。中国银行体系中存在的
6、金融风险是由两方面原因形成的。一是在传统方案经济体制下“计委定工程、银行拿钱的信贷方案管理体制而形成的不良贷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计委挤财政、财政挤银行。这种信贷风险或者说是银行的金融风险是由制度造成的,很像南韩的政府主导贷款因素。二是泡沫性风险,这是因为经济过热,如房地产热和股票热形成的泡沫经济,当资产价格下跌后,银行出现呆帐和死帐。化解银行业的金融风险应该说是增强本国银行资本实力,步入良性循环和实施银行业开放政策的前提条件。 如何实施有效的金融监管,是银行开放的另一重要条件,它包括政府对银行的监管和银行自身风险控制两个方面。我们在讨论银行监管水平时往往强调中央银行的监管水平,这是不够的。因为
7、一个健康的金融体系依赖于每一家银行自身风险控制水平的上下。从东亚金融危机的情况看,中央银行的监管制度根本上来源于西方国家中央银行的监管模式,应该说有一套比较接近市场经济运作的监管制度与法律体系,但金融机构还是普遍出现经营管理不善、风险控制不严、不良资产增加等问题。因此,借鉴亚洲金融危机教训,既要认真研究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框架、方法与内容;同时也要研究银行经营风险问题,只有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良性互动、健康运行的金融体系。 三、在培育本国市场的根底上稳妥进行证券市场国际化 证券市场从新兴市场逐步开展成为成熟市场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本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因为一国经济从起飞阶段到开展成熟阶
8、段,必须将本国经济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经济体系,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是成熟阶段市场经济体系的必要组成局部。从这层意义上讲,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是中国证券市场开展必须面临的问题。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涉及本国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两者之间的开展关系。尤其在本国市场未充分发育前,要不要迈出国际化的进程,一直是存在争议的题目,也贯穿着开展证券市场的指导思想。中国从年设立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始建立中国的证券市场之初就迈出了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步伐,主要是进行股市场的试点,允许外国投资者持有中国企业的股票。年又进行了发行股的试点,让中国企业到香港上市,后来又扩展到美国、英国、新加坡进行第一上市或第二上市。一种观点认为把好企业都
9、拿到外国去上市,不利于本国证券市场的开展,应以开展本国市场为主。另一种观点那么认为中国经济建设既要利用本国资金,也要充分利用外国资本。运用股票形式在国际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与开展本国市场并不矛盾。因此,在证券市场国际化战略上存在如何处理好本国市场()与海外市场()的关系问题。 按开放的自由化程度不同,证券市场国际化可分为直接国际化和间接国际化。直接国际化是允许外国证券机构和投资者可能直接参与中国证券市场的股票买卖,货币也允许完全地自由兑换,证券市场中介机构的设立与经营和本国机构没有差异,市场完全放开。间接国际化那么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原那么上分开,允许国内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发行股票,采用国际通行的
10、会计准那么,有条件地允许外币兑换,保证资本收益()和红利的汇出。亚洲金融危机反映出当一国资本市场未充分发育成熟前,该国缺乏完全开放证券市场的根底,国际资本的大进大出对本国资本市场会产生消灭性的影响。我们必须借鉴这些经验,研究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步骤、方式和条件。 亚洲金融危机的另一启示是如何有效地监管国际 资本流动。当一国实施了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后,对于外汇资本的流动根本上采用完全自由化的政策,国际资本的流入与流出会超出本国经济的承受能力,容易影响资本市场的大幅波动。因此,研究好资本市场开放条件下的监管制度和框架,应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政策的重要组成局部。一是要研究国际资本流动的市场引导机制,以风险管理和审慎监管为核心,建立监测国际资本流动的金融平安防御体系,以应付系统性问题。二是要研究衍生工具市场与股票市场的关系。当本国资本市场国际化后,外国证券机构往往会在新兴市场中失去金融期货与期权市场的开展,使国际资本的杠杆力度加大,同样也会造成风险加大。三是要开展本国证券公司在证券市场的控制力,原那么上要以我为主。否那么,证券市场国际化会使资本流向外国金融机构之手,构成对本国市场的操纵和威胁。 第6页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