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集体所有制,土地使用权,市场经济,土地流转 土地是农业开展最根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根本的生活保障,农村土地制度完善与否,土地流转机制是否适应现代经济的市场化开展,将对国民经济的开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我过的农村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都属于农村集体所有。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土地的经营权X123;即生产权X125;从所有权中别离出来,曾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开展,成为当时农村土地改革的一项创举。但随之也产生了一些矛盾与问题,近年来尤为突出。农业的小规模分散经营,许多大宗农产品缺乏竞争力,越来越难以适应当前农业市场
2、化、国际化的要求,难以表达规模效益,搞活农村土地流转,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开展的必然趋势,是“三农问题中的关键性环节。 一、农村土地流转的概念解析 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只有合理流动,才能提高使用效益,也只有合理流动才能真正表达土地生产要素的性质,所以土地流转是必然的趋势。所谓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在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属和农业用地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将土地使用权(经营权X125;从承包经营权中别离出来,转移给其他农户或经营者,其实质就是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 首先,农村土地流转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明晰所有权归属,这也是这次立法中争议最多的问题之一。明确承包土地的财产权,界定土地使用主体的权利范围,使土地流转在
3、法律上得到保障。产权就是社会全体或社会某一局部人或某个人拥有全部资产或者局部资产的所有权、处分权和收益权。如果产权不明晰,市场机制就无法正常运作。在现实生活中,因产权主体不明、权利不全,造成土地流转过程中土地收益流失;或因承包权不稳定、使用权不完全,致使土地流转困难等问题,都与产权关系不明晰关联很大1.为解决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学者提出土地私有或干脆收归国有2,但无论从中国的或是兴旺国家的历史来看,这一变动将付出巨大的社会本钱。一旦农民失去土地,得不到根本的生活医疗保障,进而酿成难以解决的社会危机。在集体所有制和家庭联产承包制下,多数农民有最根本的生活保障。因此,我国的土地流转,流转的
4、只能是使用权,不能是所有权。诚然,这并不说明目前的体制是没有缺陷的,但我个人认为就中国的国情和农村土地制度的现状来看,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并对其加以完善更有利于农村经济积极稳妥地向前开展3.物权法草案二次审议稿(以下简称审议稿)中继续沿用这一制度是较为合理的,为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具有物权性质的土地财产权利提供了法律依据。 其次,农村土地流转还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必须保持农业用地性质不变。土地是极其珍贵的资源,我国人多地少,耕地面积极其有限,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因此,对于流转后的土地,必须用于农业生产,决不能挪作它用,否那么就有违土地流转的根本目的。上升到生态保护的高
5、度上,只有把经济利益与长远的生态利益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可持续开展。遗憾的是,审议稿中却忽略了这一点,这无疑不利于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我认为物权立法中一定要对此加以明确规定,可以把它规定为土地经营着的义务或者是发包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一项撤销事由4.土地承包在实践中称为“责任田,责任田意味着承包人对土地利用上的权利与相应义务和责任绑在一起。很显然,审议稿在第十一章土地承包经营权中针对经营人的权利义务关系上存在欠缺。 二、农村土地流转现存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农村二三产业的开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加速的态势。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开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生产力开展的客观要求。在
6、江浙一带以及一些农业较兴旺的地区,土地流转的面积逐步扩大,流转形式不断丰富,它有效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推动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增加了农业投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但是由于思想意识落后、家庭联产承包生产模式自身的流弊及缺乏健全的市场机制和有效的管理机构,加上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东西部农业开展差距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流转仍存在以下缺乏: 第一,土地流转身份上的限制。目前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流转一般限于特定的农村集体组织内部,这次审议稿与之前的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在此观点上是保持一致的。审议稿第55条第2款规定:“土地承包方案以及土地发包给本集体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应当
7、经本集体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可见,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受让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被作为例外受到了严格的限制。这种受让主体身份限制造成土地承包权流转的封闭性,从而土地承包权无法按照市场方式自由转让,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制造了障碍。关于此点,学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思考术界普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集体组织成员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具有团体内局部配的性质,因此它的转让对象通常以本集体成员为限。这种限制,实际上起着保护集体土地公有公用的作用;可以保护集体成员的利益和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防止出现大范围的土地产权流动以及随之而来的大范围的人口流动5.另一种观点认为,有偿设立的
8、农地使用权可以自由转让,法律应明确规定农地使用权可以转让并不得以特约禁止6.笔者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土地的利用不能再局限于追求以一味的公平目标,而应转向以效率为中心。目前我国农村中各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生产能力各异,如果仍旧停留在原有的生产格局,各地差异将越来越大,这与共同富裕的目标相悖。同时,这种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集体组织间在土地利用上的余缺调节,这不仅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产生不利影响,也会使得农村土地流转很可能局限在一个个孤立的小范围内,以至培育出十分零散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是不相协调的。 第二,土地流转条件上的限制。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来讲,当前农
9、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其转让必须经发包人同意(审议稿第132条)。有学者将此归纳为“债权的流转方式7.既然已经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定性为物权性质,就应赋予承包经营人完整的土地使用权,土地流转权是农户依法享有的权利,它与承包地的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一道构成了市场经济情况下家庭承包制度的根底。承包农户是流转的主体,土地流转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流转收益全部归承包农户,农民在遵守法律的情况下应当有自主权,这样才符合私法自治的原那么,也促进农村经济开展的开放性。当前侵害农民土地流转权的现象较多,正是因为这种对农户自主决策的限制使有些所谓集体组织以土地规模经营为借口,以所谓“反租倒包等把戏
10、,以低价强行“租用农户承包地,在流转过程中与民争利,或者随意调整承包地,分出所谓“口粮田、“机动田,变相剥夺农户土地。再者,如果说经济体制下这种限制情有可原的话,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加之农村土地稀缺性问题的突显,这种静态的财产占有形式已经逐渐暴露出其弊端。如当前农村的普遍现象是外出人口增多,那么这一局部人原来所承包的土地将无法由他们自己亲自经营,如果不转让给其他农户经营的话,势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如果这些土地一律由农村集体组织来重新统一安排的话,本钱非常大。加之现行法律又在农户之间的土地承包权流转上设置了多重障碍,所以必须加以完善7. 第三,土地价值实现上的限制。随着社会的开展,财产权已
11、有原来注重于对标的物的现实支配的具体权利,演变为注重于收取代价或获取融资的价值权8.农村土地承包权作为一项财产权利,应当具有相应的融资功能,这一点在有关学者提出的农地他物权体系中已有包括9.但我国担保法规定农村土地承包权不准设立抵押权(担保法第34条所列可得抵押的各项权利中无农村土地承包权X125;,审议稿中也并未将抵押设定权加以明确规定。农民所拥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不完善的产权,土地收益权不完整、不清晰,难以形成土地融资市场,抑制了农地的价值担保功能,限制了土地承包权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农业结构调整突然规模经营、农村二三产业的开展、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展等问题,都与农民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12、农民缺少资金及可靠的融资渠道已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开展的一大制约因素,也必将制约农村土地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一种财产权利是有价值的,其物权性质已为学界所认同2023.既为物权,权利人享有处分权,那么之为抵押纯属自然。当然鉴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毕竟与国家的农业政策息息相关,因此,建议在稳定承包权30年不变的根底上,在符合法律规定和不改变土地的农用目的的情况下,以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融资的方式,使农民较为方便地获得急需的启动资金,开展农业或农村二三产业,以次促进农村土地流转。 三、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土地是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生产要素,但是从新的农村经济开展形势来看,离开了土地流转,土地的潜
13、能发挥就受到了极大束缚。长期形成的土地平均拥有、所有权经营权机械统一的模式明显不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的开展。要打破这一沉闷局面,就必须让土地流转活泼起来。 (一)遵循三大原那么,尊重农民利益,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目前,不少地方对土地法规、土地政策的理解还存在片面性。有些基层干部那么认为,宪法规定土地所有权属于集体所有,对土地有全权支配,往往强化了集体土地的所有权,而侵犯了农户的土地承包权。所以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应遵循以下三大原那么: 1、“稳制活田,三权别离的原那么。即在稳定家庭承包制的根底上,实行农村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经营者
14、使用权的三权别离,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审议稿第130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农村土地承包权的长期归属,改变了以往仅政策性的提法,为农民拥有的这项独立的经济权利提供了法律依据。只有明确了土地承包权对农民的法律意义,才能切实保障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合法性。 2、“依法、自愿、有偿原那么。农村土地流转必须执行国家法规政策,依法签定合同;按国家规定交纳税金、承包费用和相关费用以及履行应尽的义务。农村土地流转必须坚持自愿,不管采用哪种流转形式,都应该尊重农民的选择和意愿。农村土地流转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坚持有偿流转,实行必要的、双方协商而定的合理经济补偿。 3、“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的原那么。不管
15、是从我国农业应对参加wto后的挑战,还是从有利于开展地区经济而言,或是有利于促进城镇化开展的角度来看,农村土地流转都具有重大而积极的意义。因此,应充分认识其“牵一而发十的高度关联性,充分发挥好其蕴涵的潜力。另一方面,土地流转是农村社会开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必须根据客观条件“量体裁衣,不能盲目进行、拔苗助长,否那么势必事与愿违,带来不良后果。 (二)进一步探索和加强土地流转制度建设,促进农村土地机制创新。 1、完善法律条文,促进土地流转。法律应明却规定所有权归属及对农民的土地流转权提供法律保障;对于使用权流转的补偿标准及利益分配、土地流转的管理、土地纠纷的处理等基层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调查研
16、究加以规定;修改担保法中对于农村土地使用权不得流转的规定;指定土地流转格式合同,明确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11.由于各地农业经济开展参差不齐,所以地方立法可以超前,可以先行制定地方性的条例或方法之类的,以法律的形式对本地农村土地流转加以标准,使土地流转有序进行,从而到达集约利用、规模经营的目的。对暂不具备立法条件的地方也应借鉴兴旺地区的经验,完善土地流转的政策,确保土地流转标准、有序的进行。 2、大力培养农村土地市场,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土地流转机制。首先,探索建立土地使用权转让机制,允许农村土地在一定范围内流转,并通过市场机制形成合理的土地转让价格。第二、培育和开展各种类型的为土地流转提供效劳的中介组织。建立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化流动制度是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必然趋势,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