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从社会体制上推进社会建设.docx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1493489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从社会体制上推进社会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3年从社会体制上推进社会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3年从社会体制上推进社会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3年从社会体制上推进社会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3年从社会体制上推进社会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2023年从社会体制上推进社会建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从社会体制上推进社会建设 秦德君 内容体制问题是社会建设的核心。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关注的是社会的结构性合理问题,它从本原上推进社会开展和进步。没有社会体制问题的解决,就不可能真正有效地解决现阶段诸多的社会问题。只有在小康社会一法治社会一和谐社会的总体性演进路径中,才能准确把握中国社会建设的价值主线,把握中国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而这一切,以对社会体制问题的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为前提。,社会体制是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体。厘清社会体制的构成、社会体制与社会管理的联系和区别等根本问题,是新形势下推进社会体制建设的根底。从社会体制上推进社会建设步伐,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社会建设路径社会

2、体制构成社会管理性态比较 作者秦德君,复旦大学教授、博士后。(上海。202230) 中国社会建设的总体路径 2023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假设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公布,标志着中国步入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建设,而只有“国家建设。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和经济开展,我们确立了“经济一政治一文化一社会四大建设框架,社会建设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核心概念之一。 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中叶,中国社会建设的价值主线主要是小康社会一法治社会一和谐社会的演进路径。小康社会建设具有经济性特征,价值核心在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人们的“体面生活:法治社

3、会建设具有政治性特征,价值核心在于社会制度结构的合理化,即通过制度安排建立起公共权力的约束机制: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人文性特征,价值核心在于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协调开展和可持续开展。这_三种社会建设目标下的集体行动,对于中国最终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公民社会,具有里程碑意义。 l.“小康社会之经济性目标。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重要概念。“大同、“小康是中国古代儒家两种不同层次的社会理想,见于礼记礼运。“小康社会的理想和憧憬,在中国历史开展中影响极为深远。宋元以降,“小康社会成为许多思想家和变法者们的精神蓝图和奋斗目标;“大同世界那么更成为一些知识分子,如洪秀全、康有

4、为、谭嗣同、孙中山等人之社会理想的精神资源。20世纪80年代后,小康社会被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和社会内容,成为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社会建设目标。小康社会之集体目标确实立,是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在社会建设上作出的重要奉献。 2.“法治社会之政治性目标。如果说,小康社会本质上是一个经济性概念,核心任务是加快开展经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话,那么法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政治性概念,核心任务是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下,整体提升全社会的法治水准和素养。法治社会之集体价值确实立,是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社会建设上作出的重要奉献。 虽然改革开放后,推进法治建设成为人们的广泛共识,但正式确立法治社会

5、的建设目标是在1997年的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上。“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是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这一治国方略确实立,拉开了中国法治社会建设的序幕,开启了中国走向伟大法治时代的步伐。 3.“和谐社会之人文性目标。和谐社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正面提出社会建设的一个重大命题。和谐社会本质上是一个综合化的人文性概念,核心任务是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综合目标。和谐社会目标确实立,是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社会建设上作出的重要奉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经济高增长积累的社会矛盾

6、开始呈现规模效应,中国社会进入“社会矛盾集中反映期,诸多方面出现了“两元结构社会群体上的两元,高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形成巨大落差效应:社会开展区域上的两元,东西部差距拉大;社会结构上的两元,城乡两元结构加剧。“不和谐成为社会开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2023年,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假设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确立“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使中国社会建设步入一个新的开展时期。 尽管小康社会、法治社会、和谐社会之间不是一个严格的时间序列概念,但是它们大体上是一个“经济一政治一社会的深化和递进过程,反映了社会建设从经济开展、政治开展到社会开展,再到人的开展的必然进程和历史逻

7、辑。 社会体制:中国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 体制问题历来是社会进步和公共绩效的渊源所在。体制、制度的完善和进步,是人类社会的真正进步。社会体制的完善是社会建设的关键和要害所在。没有社会体制的完善和推进,社会建设就谈不上实质性的推进和突破。 只有在小康社会一法治社会一和谐社会的总体性演进路径中,把握中国社会建设的价值主线,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中国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在社会体制层面上推进社会改革,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社会体制这一概念,比较权威的文本提法,出自2023年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假设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2223年2

8、023月,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继续论述了社会建设和社会体制等问题。202223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20222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 作的意见,第一次把“社会体制问题单列出来,要求积极探索社会体制改革的有效途径,破解社会体制改革难题。 中央提出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这一重要问题后,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但无论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在理论研究领域,对“社会体制问题的理解,都存在随意性和认知偏差。在我国,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有着相对确定的、标准的社会含义,然而“社会体制一直缺乏公认的约定俗成确实定内容,至今未有一个相对确定、相对准确的含义。例如,在权威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没有

9、“社会体制的条目;而在“社会管理条目中,亦无任何涉及社会体制方面的阐述。在众多学者关于社会建设问题的大量论著中,大局部将“社会体制等同于“社会管理,或语焉不详,根本没有对社会体制的内容、本质、特征等根本问题作正面的分析研究。由于回避或无视对“社会体制这一“本体性问题的正面研讨,因此尽管社会体制是整个中国社会建设的核心概念和关键所在,但直至今日,对于究竟什么是社会体制、社会体制究竟应包含哪些内容,无论是学界还是实务领域,都还是含混不清的。 社会建设的核心是要解决关键的“体制性瓶颈。社会建设的体制性问题是伴随改革开放和在推进社会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凸现的。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关注的是一个社会的结构性合理

10、问题,它从本原上推进社会的开展和进步,是治本性的。不解决社会体制问题,就不可能真正有效地解决现阶段诸多的社会问题,从而有效地从整体上推进中国的社会建设。因此,现阶段中国的社会建设必须聚焦深层次的体制性问题,在社会体制上谋篇布局,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而这一切,以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体制为根本前提。认识不正确,把握不准确,就不可能很好地确定社会建设之重心所在,就很难真正有效地推进中国社会建设的步伐。 社会体制的构成分析 社会体制建设要解决的是社会建设中的体制性问题,而社会体制是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体。在“经济一政治一文化一社会这一框架中,所谓“社会,主要指独立于行政权力之外,包括社区、第三部门等“公

11、共领域在内的社会空间。这是今天我们在研究社会问题和社会建设时,“社会所包含的根本含义。 必须厘清的问题是,什么是“体制。进而什么是“社会体制。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体制一般指国家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的制度或组织制度。美国政治学家在解释“社会结构或分层体制时认为:“在判断哪些人组成团体和互相别离时(如阶级、宗教或种族地位)所依据的标准,以及答复这些分层是会重叠还是互相别离的问题,就是所谓社会结构或分层体制。2我国法学词典(增订版)对“体制的权威解释是:“体制是有关组织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3 那么,什么是“社会体制。“社会体制包含了哪

12、些方面和哪些内容。由于社会体制问题在中国还是个“新事物,在理论典籍和实际领域中,尚无公认的定义。根据社会实际和社会学标准,我们认为,准确厘定“社会体制,应从“横、“纵两个方面人手。“横的方面,即在同一水平面上,在“相对意义上,通过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的比较,来把握其主要内容和空间方位:“纵的方面,即在竖向递进中,在“绝对意义上,通过社会一体制一社会体制一社会建设的次序递进,来把握其阶段流程。由此,所谓“社会体制,是指社会领域一系列制度安排的结构和样式,即在特定的国家或地区内反映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职能,表达中央、地方各层级政府事权、财权责任,从事社会管理、公共效劳、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

13、社会开展的一系列机制与制度的结构和样式。 社会体制的本质是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社会体系各组成局部或诸要素之间相对持久、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社会结构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中心概念之一。结构功能主义将社会看作是各个行动者相互作用的体系,主张从静态和过程进行研究。社会体制受根本经济制度、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模式的决定和制约。它是根本社会制度的具体表达.是根本社会制度的“操作层次。 再进一步,“社会体制包含的具体构成有哪些。根据世界各国经验和人类社会开展的经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实践,我们认为,一个比较完整意义上的“社会体制,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构成类别: 1.社会运行体制。社会运行是社会作为有机体的运

14、行、变化和开展,它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级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社会体制是一个社会作为有机体运动、变化和开展的结构样式。按照世界各国经验和我国对于社会问题的有关分类,社会运行体制主要包括劳动就业体制、收入分配体制、国民教育体制等,广义的社会运行体制还包括社会保障体制、社区运行体制、社会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 2.社会组织体制。社会组织是人们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有一定结构形式的群体,它构成了现代社会的根底。现代社会中,人们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各种需要,大局部是通过社会组织来满足的。社会组织体制既包括不同社会组织的体制即它们的结构方式,也包括政府对社会组织管理

15、的体制。就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来说,建立在社会分工根底上和一定共同目标根底上的社会组织,一般具有“类型化体制特征,以适应特定的“次级社会群体目标。就政府对社会组织管理的体制来说,有两种根本的体制类型,即“家长制管理体制和“官僚制管理体制。前者产生于生产分工不兴旺、生产规模狭小的手工工具时代:后者产生于工业革命后的现代化大生产时代。 3.社会保障体制。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对社会成员根本生活予以保障的社会平安制度。作为社会体制的一个根本构成,社会保障体制一般包括社会保险体制、社会救助体制和社会福利体制。在中国,它还包括优抚安置体制。社会保险是对未来风险的预防,社会救助是对现实贫困的救济,社会福利那么提供福利设施和社会效劳,而优抚安置是对包括现役军人、革命伤残军人、复员退伍军人、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现役军人家属的救济保障。 4.社区构成体制。社区不是一个行政 区域概念,而是基于共同生活和相同价值、以一定地理区域为根底的社会共同体。社区构成是一定社会群体或共同体的性质、特征和形态。在现代社会,社区构成体制成为社会体制的重要组成局部。对于社区构成体制的考察,有不同的视角和分类,但是最重要的是看它的运行架构是“行政性的还是“非行政性的,即考察其是“行政性社区属性还是“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