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党建工作实践与思考 党的基层组织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组织、推动和实施者,适应新的形势任务需要,不断完善设置模式,创新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我们xx市在开展基层党组织工作中,积极适应城镇化、工业化加快推进条件下“两新组织迅猛开展的新趋势,按照“有利于加强党组织建设,有利于改进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目标要求,着眼于建立长效机制,探索实施了区域性党建工作新模式,成片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从而使全市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也为和谐社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层根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1区域性
2、党建模式,突破了单位建党模式的条框制约,有利于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的全覆盖,更好地担负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织领导职能 长期以来,我们党实行的是一种被称为“方案全控型的社会结构方式,在这种社会结构中,党依靠执政权力将社会成员纳入到各种行政单位之中,同时将党的组织系统落实到每一个单位,对社会成员实施有力的影响,即以具体单位为单元建立基层党组织的建党模式。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出现了脱离行政机构的“两新组织,这使党的垂直型、行政化、单位式的组织体系出现了“空白点,党的工作出现了“盲点,一定程度上将制约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发挥。基于这一情况,我们按照“有利于加强
3、党组织建设和“有利于实现两个全覆盖的原那么,顺应经济区域化、人才集聚化的趋势,制订出台了关于推进区域性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点党建工作的意见(试行)。 在实践中,我们依托社区、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商务楼宇、大型商贸区、专业市场、行业协会或专业团体、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点建立区域性基层党组织,改变传统的以纵向控制为主要特征的“单位建党模式,注重横向联合,以区域为主体,把区域内所有“两新组织纳入建党范畴。在一个区域内统一考虑基层组织设置、党员培养开展和教育管理工作,统筹开展党组织活动,从而较好地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的全覆盖,使基
4、层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开展的推动者、和谐社会建设的组织领导者。如,在奉化西坞街道依托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小区力邦村,建立力邦村党总支,对周边企业党组织和党员进行统一管理,工作涵盖周边企业3000多名外来员工,将党的组织和工作渗透到了区域内各个企业,创造了社会、企业、员工和谐共处、共同开展的良好局面。海曙、江东两个中心XX县区针对区域内楼宇经济迅猛开展的实际,积极探索楼宇党建工作,有力地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对“两新组织的渗透力,走出了一条促进经济与社会和谐开展的新路子。 2区域性党建模式,克服了非公有制党建对企业主的过分依赖,有利于基层党组织站在工作制高点,更好地
5、发挥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职能 传统的“单位建党模式,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实践中,受企业主制肘较大,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常常会处在“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两难境地,企业党组织在协调企业、职工、社会三方利益关系,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促进企业、社会和谐开展上难有作为。有的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还由于在活动经费、活动场地等方面过分依赖企业主的支持,甚至出现组织依附、角色迷乱、职能错位的现象,从而使党组织在党员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大打折扣,党组织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的政治领导核心地位面临挑战,基层党组织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组织实施者的作用得不到充分表达。而区域性党建模式,作为对传统“单位建党模式的拓展,党建的对象
6、不仅仅是单个企业,而是把区域内的所有单位作为一个党建整体,推进组织建设,开展组织工作,从而克服了非公有制党建对某个具体企业主过分依赖的弊端,使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品格更加独立,工作更加自主,有利于基层党组织登上工作制高点;赋予了基层党组织在更大范围内协调经济社会关系的职能,更加有利于基层党组织发挥好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职能。 在区域性党建的具体实践中,我们立足更好地发挥凝聚人心、推动开展、促进和谐的作用,着眼顺利推进、提高成效。在组织领导上,建立了县(市)区主抓、乡镇(街道、园区)负主责的工作责任体系,形成了区域性党组织企业党组织党员、区域性党组织楼宇(楼幢、楼道)党员组织党员等多种组织构架
7、;在组织阵地建设上,依托党员效劳中心,采取集中建设、标准配套、共享共用方式予以解决;在经费保障上,通过设立党费专项补助基金、财政列支、企业赞助等方式,确保区域性党组织必要的工作经费;在党务干部配备上,通过下派兼职、区内公推、公开招聘等多种形式,拓宽党务工作者的选拔渠道,选配好区域性党组织书记和党务工作者,同时通过职业化管理、专业化培训、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加强对这支队伍的培训管理,切实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适应工作需要。 3区域性党建模式,顺应了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的需要,有利于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建立,更好地发动和组织广阔党员做促进社会和谐的表率 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是广阔党员永葆先进性,做
8、和谐社会建设排头兵的重要保证。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开展,人们择业的高度自由化,大量的基层党员在城乡和产业之间频繁流动,一些党员长期甘当“地下党员、“口袋党员、“隐性党员和“三不党员,党员教育管理的难度不断增大。要把这些分布于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处于不断流动之中的党员组织起来开展活动,让其时时在组织视线之内,人人在组织管理教育之中,处处成为促进和谐社会的表率,单纯的“单位建党模式下的传统教育管理手段已越来越难以胜任,显得力不从心,急需一种新的组织设置模式和教育管理手段来补充加强。 为此,我们进行了各种探索,先后在基层党组织的组建方式上,形成了挂靠联建、强弱联建、村企联建、行业统建等组建模式,也在一
9、定程度上扩大了党组织的覆盖面,提高了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的成效。但这些模式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众多小型企业的党员人数及有关情况常常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再加新的非公有制企业和“两新组织的成立开展速度,总是快于基层党组织的建立开展速度,从而使在这局部单位流动的党员成了教育管理的“盲点,党员的先锋模范意识淡化,表率作用不明显,与和谐社会建设对党员的要求不相适应。在推行区域性党建后,以区域的理念来涵盖单位的概念,以动态的管理来突破条框的束缚,从而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如我们在具体工作中规定:流入区域内的党员,区域性基层党组织均应主动接纳,及时为其提供各种效劳,对其加强教育管理;不管流动党员所在单位有
10、无建立党组织,均应在区域性党组织中登记报到,并参加区域性党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从而形成了一种“关系在企业、活动在区域、奉献双岗位(企业职责岗和社会义务岗)的党员教育管理方式,使党员的教育管理从单位封闭式向区域性的开放式转变,从原来的静态向动态转变,尤其是党员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其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达,顺应了构建和谐社会党员的责任要求。 4区域性党建模式,表达了“集约利用、共建共抓的理念,有利于整合党建工作资源和力量,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社会和谐开展中的作用 传统的“单位式建党模式,将每个具体单位作为一个单元,对基层党组织进行规划建设,容易造成党建设施的重复建设,工作力量的分散弱
11、化,不利于集约利用、形成合力、提高成效。区域性党建模式,将某个区域作为一个党建整体,对区域内党建进行通盘考虑,科学规划,以“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设施共享、活动共搞的形式,对区域内党建资源和工作力量进行有效整合,既可以防止重复建设的浪费,有利于提高各种党建设施的利用率,又可以防止工作力量分散后的弱化,利于工作合力的形成,能让基层党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如:我们在推进区域性党建过程中,在相应的区域内,集中有限的财力人力,采取财政和党费拨一点、区域内企业赞助一点的方法,建起相应的党员效劳中心,对区域内的活动场地、党建力量、教育培训等方面党建资源进行整合,作为区域内各企业党建工作的共同平台,由区域性基层党组织统一管理,统筹安排,不但充分做到了党建资源的集约利用,也推动了基层党建工作向社会化、开放式和效劳型的转变,使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方面的优势得到更为充分的显示。 此外,我们在各区域性党组织均建立了工作联系协调制度,通过定期召集区域内各企业,召开党建工作协调会,广泛听取各企业意见建议,共同研究部署有关工作,以群策群力方式,赢得支持,协调一致,确保党建工作顺利推进,也让各企业在联系协调中,加强了解,增进友谊,和谐相处,不但区域内党建工作在共抓中落实、在和谐中开展,也为社会其他领域的和睦共处、和谐开展作出了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