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慈善文化与大学生德育的有效耦合摘 要:慈善文化代表着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本文围绕慈善文化与大学生德育的有效耦合,从其必要性、主要内容和根本途径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关键词:慈善文化;大学生德育;耦合慈善文化代表着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在当今的21世纪,由于慈善文化在满足个体对精神成长和心理调适需要的同时,也积极顺应了和谐社会建设与公民社会发育的要求,因而不断得到丰富与发扬。国务院于2023年12月发布的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开展的指导意见就明确提出要着力推动慈善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弘扬中华民族团结友爱、互助共济的传统美德,可见慈善文化在全社会的弘扬已经得到中央的
2、高度重视。当前我国慈善事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就是如何为社会培养大批慈善意识良好的高素质人才。高校是高等人才培养的基地,承担着传承文化理念与思想的重要使命,培育慈善文化的优势独具。因此,我们应将慈善文化作为高校德育的新课题,以慈善文化与大学生德育实现有效结合,促进奉献、友爱、互助的校园新风形成和大学校园人文关心精神凝练,进而培养大学生的慈善意识,全面塑造大学生的道德人格素养并提升其人生境界。1 慈善文化与大学生德育有效耦合的必要性慈善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之一,其主体为募捐对象,属于一种人文性鲜明的价值文化。慈善文化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作为核心,其内涵综合了基于爱心、尊重的人文关
3、心、社会责任感、利他主义、理性财富观、志愿精神等一些理念。教育是弘扬慈善文化的主要途径,学校是开展系统教育的最最重要场所。高校作为知识的殿堂和人才的摇篮,在慈善文化的培育与传播之中,作用非常重要。高校是德育这一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关键性节点,促进慈善文化与大学生德育的有效结合,对于培养出懂慈善、爱慈善和行慈善的高等教育人才很有必要。1.1 能够培养大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意识衡量公民素质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能否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当前,在以95后为主体的高校大学生中,属于“独二代、“独三代群体占据相当大的比例,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是这一群体最显著的特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的高校德育引入慈善文化教育
4、,就能够为当代大学生群体良好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重要平台。通过德育对大学生开展慈善文化教育,可以让大学生从关爱他人出发,主动去关注社会现象和推动社会和谐。高校德育还可以与一系列适合大学生特点的慈善活动作为载体,让大学生的关注点从家庭、学校的相对封闭的成长环境向炽热的社会现实延伸。通过扎实深入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当代大学生深刻感受到自身成长与社会进步的重大关系,进而使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得到有效培养。1.2 能够培养大学生具有主动关爱他人意识社会交往在很大程度上对一个人的人生图景起到决定性作用。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掌握好与人相处的本领,使促进自己更好地适应并融入社会的关键性生存技能。与人为善是与人交往的
5、根本前提,任何人只有做好这一点,才可能尽量扩大自己的社会交往范围。处于1822岁左右年龄的大学生,这是学习人生经验的一个极为关键的阶段,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要拥有一份真、善、美的心态,能够倾其所能和全部力量去关心和关爱他人,这对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交往观非常有利。结合德育开展“义卖、“助学、“慰老、“济困等一系列慈善活动,能够将青年大学生内心深处埋藏的“善端激活,进一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善良情感,从而对当下社会“冷漠症的负面影响产生一定程度的矫正作用。1.3 能够提升大学生的人生境界个体生命的厚度与长度是由高尚的道德境界所决定,而效劳他人与这一境界密切相关。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
6、设者和接班人,由于追逐利益是市场经济的特性,这就需要置身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大学生,必须在对商场的厮杀和利润的增长能够关注的同时,更应秉承与恪守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宗旨。只有做到以合法合理、知止适度、回馈社会为根底实现财富的合理增长,才能够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开展。高校德育只有善于通过深厚的慈善伦理教化当代学生,才能促进其道德境界的不断提升,为以后引领社会走向文明和谐奠定根底。2 慈善文化与大学生德育有效耦合的主要内容促进慈善文化与大学生德育有效结合,可以通过将两课内容有机融合传统慈善文化的精华,从而做到传统慈善文化与时代精神在德育中的自然衔接。具体来说:2.1 培养大学生慈善意识促
7、进慈善文化与大学生德育的有效结合,就应将慈善内容参加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人才培养方案之中,进行慈善通识课程的开设和专门慈善研究教师的培养等。也可采取将慈善理念注入现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式,如,把慈善教育内容补充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在教材之中实现慈善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的有机统一。可以与历史课程结合,使大学生对有关慈善的历史、现状、事业与社会保障、慈善组织概论等方面内容有所了解,增强大学生的慈善认知能力,从而将慈善的责任和使命自觉树立起来,以便将来能让大学生从理论上具备发挥慈善主体作用的根底,使德育教育的慈善文化成为对现代公民人格培育和塑造的重要思想资
8、源,并奠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实根底。2.2 培养大学生经常性慈善行为人们经过慈善文化的长期熏陶,就可以将自己的慈善体会开展为自觉的道德意识和慈善品德,然后转变为积极自愿地参与社会慈善活动。对大学生来说,促使慈善文化与大学生德育有效结合,主要是培养学生“奉献爱心,效劳社会的志愿精神,这与普通慈善活动的捐款捐物和其他慈善活动有着本质区别。由于最好的体验只有依靠积极参与才能获得,在参与之中,自觉去追求慈善并承担起社会责任。要借助于慈善捐助和慈善效劳等相关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新的社会公共精神的培育和确立,让他们对公共生活更加关注,并能将公共责任承担起来,让大学生能够自觉追求社会公共价值和主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就本质来看,大学生的开展是个体性开展与社会性开展的有机统一,在大学生中弘扬慈善文化,就是要求他们能够自觉关心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开展,并对人类同伴满怀同情洗,能够尊重、关心和帮助他人,将自我存在与人类开展进步紧密联系起来,使自己的幸福与他人的快乐息息相关。同时,促使慈善文化与大学生德育有效结合,通过让大学生对人的全面开展内涵有足够认识,将慈善作为自己自觉选择的人生价值和绝对使命。当他们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就可以把在学校累积的慈善意识转变为经常性的慈善行为,从而成为一个能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并全面开展的人。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