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林清玄温一壶月光下酒有感 读林清玄温一壶月光下酒有感 褚晓琴 能走近林清玄,缘于多年前教材里的一篇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被其深深吸引,那么源于林清玄、于丹两位大师的一次午夜对话向来语风犀利磅礴、表达犹如灵动的虹桥、能让哲理瞬间熠熠生辉的于丹老师,那晚,在我的眼中竟是失了颜色的。因为在不经意间能触动你心灵最温柔一角的,时时令你如沐清风的,是那个不修边幅的老者林清玄。 幸好,我们还有文字的世界。 幸好,在这个急躁喧嚣的世界,我们还能读到清风徐来,流水缓缓的文字。 幸好,林清玄的文字,像轻盈的钥匙,30年中不断穿越海峡两岸,为我们不断开启智慧人生。 温一壶月光下酒,如一场空山新雨,洗去了浮世污秽,留下
2、的,是天地澄净,万物通透。读他的文字,如草木清风在身旁轻轻穿过,或者有月光如水般的温润。 温润。哈哈,就是这个词。我实在想不出这世间还有哪个更贴切的词来形容这个长相有点糟糕的老头子给人的第一印象。当然,这实际上也是他始终留在我们心底的感觉。无需旁征博引,不必言辞剧烈,听他讲话或看他的文字,就犹如与一位老者促膝谈心,与一位智者围炉夜话你的心在不知不觉间,就被浸润得服服帖帖.瞬间,你会有所顿悟,在他的身上清楚闪现着水的智慧和光芒。老子道德经中上善假设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传说老子的老师常枞要过世的时候,老子去请教老师最后的教化。常枞唤老子近身,叫老子看自己的嘴巴,问说: 你看我
3、的牙齿还在吗。 没有,牙齿都掉光了。老子答复。 那么,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 还在,还鲜红如从前。 常枞说。这就是我要教给你的最后一课啊。在这世界上,柔软是最有力量的。我死了以后,你要以水为师,水是世界上最柔软的东西,天下最坚强的东西也不能抵挡水。 说完,常枞就过世了。 这虽是传说,却也形象地说明了老子思想的精华以水为师,以柔克刚。但这种柔弱、柔顺、柔韧并非懦弱,而是虚其心,强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现代人总以为,做人,要强势一点才好,一点亏都不能吃,殊不知,真正吃亏的,正是他们傲慢的个性。民间广泛流传的俗语、成语:傻人有傻福扮猪吃老虎滴水穿石不都说明了这种柔的思想吗。 以水为师,不仅是要学习水柔
4、的精神,更要学习水明的品质。 什么是明。在我看来,这便是林清玄所写的认识自我,回归自我,反观自我,主张自我.每个人的心就像水一般,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被炽烈的情绪灼烧时,就化成贪婪、嗔恨、愚痴的烟气,看不见自己的方向;我们被冷酷的情感冻结时,就凝成傲慢、疑心、自怜的冰块,不能用来洗涤受伤的创口。 我很喜欢林清玄书中的一句话。我似昔人,不是昔人。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便在尘世中过活,也许样貌一如从前,但内心早不似从前。在这尘世中,我们不断地得到,失去,不断地遇见,错过,不断地成长。我们学会了忍耐,而不是冲动地对抗;我们学会了沉默,而不是胡乱地宣泄;我们学会了坚强,而不是一味地抱怨。我们得到
5、了,却也失去了。 清代僧人八指头陀曾说过一首诗: 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沾尘。 骂骂唯解笑,打亦不生嗔。 对境心常定,逢人语自新。 可慨年既长,物欲蔽天真。 茫茫红尘,束缚牵绊,多少人的心已被世俗腐蚀得锈迹斑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当我们面对孩子们层出不穷的问题时,似乎忘却了冷静和深思,总是不自觉地摆出一副居高临下、咄咄逼人的姿态。林清玄说:谦卑的心宛如野花小草的心,不取笑外面的世界,也不在意世界的嘲讽。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同样行走在这尘世间,我们的一生虽无法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无法经历千奇百怪的事,但我们的每一天也仍然在不断变化着,唯不可变化的,便是最初那颗热诚热忱的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林清玄
6、说心美,万象皆美;情深,万象皆深;境明,千里皆明,没有消极避世,而是启发我们学会更温柔地入世,以一种美的、智慧的、慈悲的胸怀来拥抱这个世界。 小丑由于认识自我,不畏人笑,故能悲喜常在;成功者由于回归自我,可以不怕受伤,反败为胜。 所以,人生的喜乐我们要看清,生命的苦难我们要承受,多留一些自己给自己,千万不要千丝万缕地被别人所牵动。 我愿于每个夜晚,伴着淡淡的心香,以温柔的灵魂,品你千遍不厌倦。 供稿:褚晓琴 第二篇:读温一壶月光下酒有感忆儿时 读温一壶月光下酒有感 你,林清玄,一个让人回味的名字。一直以为你应该是一个没有经历过太多坎坷的人,或者出生在书香世家的人,直到翻开了这本书。 每个人都有
7、童年,对多数人来说,童年都是很美好的存在。那个时候,我们可以无忧无虑地玩耍,可以不管大人的礼节,可以淘气捣蛋,可以肆意挥霍时间。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都一定有这样一段时光。你和我们一样是幸运儿,都拥有童年。但你又和我们不一样,你经历过失去亲人的痛苦。是什么样的经历会磨砺出你这样的人呢。我们不得而知。 你的文字里是常人无法体会的禅意,一旦感动便无法释怀。你的文章与纳兰的饮水词、李煜的词一样不可以用几流与好坏评判,文字的平实通俗里是常人领略不到的意境。我们之所以喜欢你的文章,就是因为读你的文章会带来刻骨铭心的感动。你会把一朵花的绽放、一片叶的凋零、一只蝉的鸣唱都写下,你会记得每一个感人的瞬间,你会如
8、此真实地描绘你的童年。 最令我震撼的是你讲述的关于棋子的事。我的青梅,你的竹马,她和他的青梅竹马。别离是那样轻易。幼时我也曾有这样的伙伴的。姓名也有些模糊,只记得他的名字里有少杰两个字。他也确实与他的名字一样杰出,小小年纪就能背诵唐诗三百首,人也很好,是典型的热心肠。也正是因为他的杰出,使他只有7岁就离开了家乡,音讯渺茫。他的脸早已在记忆中模糊,甚至忘却。只有在收到他的信的时候,我才会相信记忆中的那个人确实存在。我毫不疑心,当我到他所在的城市寻找他时,即使擦肩而过也完全不认识对方。如果能穿越时空回到儿时,恐怕我也认不出那时的他。 但我们还可以联系对方已经足够好了,有些人一别便是永恒,一辈子也不
9、会见到。偶尔会回忆起他(她),会记得那个名字,已是莫大的幸运。童年的许多事都会淡忘,只余下最深刻的回忆。再记起,恍假设前世。 儿时的我从没想过会有别离,天真地以为所有的人可以一直在一起。那些狐朋狗友会与我一起穿梭在大街小巷,一起去吃周婶的麻辣烫、李婶的粉条、陈叔的五花肉,会与我一起跑到后山玩上一整天。天是那样的蓝,花是那样的香,草是那样的软。一排排的老屋整齐地码着,没有高楼大厦,没有一排排的工厂。 第三篇:读林清玄散文有感读林清玄散文有感 早些时候,在书店看到一本林清玄散文,拿起书来细看,蓝白相间的封面于隐约中透露着一股袭面而来的清丽之感,再仔细品味作者的名字,思绪仿佛立刻回到了忙碌的高中时代
10、,记得那时候曾在阅读短文中遇到过林清玄的文章,也就是那时候起,便被他清丽、充满禅意的文章深深的吸引了 翻开书的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林清玄的照片,照片上是一个其貌不扬的中年男子,有点谢顶,头发长而蓬乱,面带着些许微笑。照片下有几行小字,是他的简介。于惊讶间,终于了解到,原来以为会是温柔娴静的林清玄“女士居然会是个男子,没想到,在他的笔下会流淌出如此细腻、敏感的文字,在他的骨子里会流淌着如此浓重的乡情 林清玄是虔诚的佛门弟子和不疲倦的佛学宣讲者,读他的散文,总能于平实的文字中感受深邃而朴实的佛理,80年代中期以来,林清玄散文的佛学意蕴日渐浓厚,宗教称为他独特的个性色彩,很多人称他为“清玄居士
11、,他的菩提系列将人引入一个凝定,恬静,肃穆的宗教气氛,晨曦,菩提树,佛鼓,红尘在文学创作的林眼中,看透了争名逐利的人间世相,他时时赞颂的菩提树,是一种净化了的人性象征,从繁华街头的枫香树上,从露珠上,他看到纯洁与傲骨,看到不肯为日渐恶劣的环境而低头的不屈风采。只要保持一份安宁的心境,一些沉静的智慧和一种温柔的心情,便能抵御都市的种种污染,从中发现美丽。 林的作品对以散文集出版,通常多为散文、报道,偶尔会出现一两篇小说,就是早期的法圆师妹,小说主要讲的是一个军队班长和一个自小在尼姑庵长大的小尼姑的爱情故事,两人之间的故事看似曲折却又顺乎自然,兜兜转转之后,两人又神奇的相遇了,只是早已物是人非,记
12、得文中有这样的几句话“每个人的命运其实和荔枝花一样,有些人天生就没有花瓣的,只是默默的开花,默默的结果,在季节的推移中,一株荔枝没有选择的结出它的果实,而一个人也没有能力选择自己的道路吧。也许就是这样,因为班长一时的犹豫,在他们转移的时候没有带走法圆,所以法圆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方式离开了她成长的尼姑庵,而又在以后的很多年后,班长在一家旅馆偶然又遇到了当年错过的法圆,人生总是在相遇和错过中不停的转换着,当时法圆师妹就对班长说,“有些心情你不会明白的,有时候过了五分钟,心情就完全不同了,生命的很多事,你错过了一小时,很可能就错过一生了。那时候我只是做了,并不确知这些道理,经过这些年,我才明白了,就象
13、今天一样,你住在这个旅馆,正好是我效劳的地方,如果你不叫咖啡,过着领班不叫我送,或者我转身时你没有叫我,我们都不能相逢,人生就是这样。此时的班长也许会悔恨当时没有把法圆带走,但命运就是如此,他们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而今,又因为种种联系又神奇的相逢了。 这是迄今为止读到了为数不多的林清玄的小说之一,他的文字总能给人以深思,引发对人生的思考,我想这也是他作为佛门虔诚的宣讲者的最好表达吧。 读他的散文,印象最深的一篇是吾心似秋月,文中提及杨岐禅师曾经留下的禅语,“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时光始现,心法双亡性即真。他说的是一次白云守端禅师与师父杨岐方会禅师对坐时发生的故事,杨岐问白云守端
14、禅师是否记得他以前的师父茶陵郁和尚大悟时说的一首偈,白云说“记得记得,那首偈是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白云毕恭毕敬,不免有些得意,谁知,杨岐听后,笑了笑,走了。白云为此整夜无法成眠,终于忍不住去请教杨岐,杨岐见眼眶因失眠而发黑的弟子,笑的更加厉害了,说道:“原来你还比不上一个小丑,小丑不怕人笑,你却怕人笑。白云顿悟。其实,在实际的人生里也是如此,我们常常会因为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笑谈,一个动作而心不自安,甚至茶饭不思,睡不安枕,而这些眼神,笑谈,动作在很多时候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之所以心为之动乱,只是由于我们在乎,仔细想来,归其原因,这些所谓的“在乎只是因为我们
15、还没有真正的认识自我,回归自我,反观自我,主掌自我,小丑由于认识自我,不畏人笑,故能悲喜自在;成功者由于回归自我,可以不怕受伤,反败为胜;禅师由于反观自我如空明之镜,可以不染烟尘,直观世界。认识,回归,反观自我其实都是通向自己做主人的方法。正如寒山的一首诗所说“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更与何人说。 在佛教的经典和禅师的体悟中,常常把心得状态称为“心水或“明镜,这两种贴切的比喻完美的诠释了一种沉着的生活状态,我想,当我们真正的做到心假设水时,生活里的一切善恶是非便会如痕垢在明镜中淋漓尽致的展现了。 回望整本书,它完美的展现了作者由年轻的散文新秀那样,头角峥嵘,豪气如虹却生涩稚嫩到文笔流畅清新,情感醇厚、浪漫,于平易中蕴育着感人力量的完美转变。在第一局部中,少年游、冷月钟笛、生平一瓣香等无不表达着林清玄初登文坛的豪气与稚嫩。在洋洋洒洒的文字中,林清玄崭露头角,几乎包揽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奖项,其中包括:台湾文艺奖,中山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金鼎奖,吴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