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环球笔记.docx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1521054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环球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3年环球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3年环球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3年环球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3年环球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环球笔记马丁斯科塞斯谈漫威电影2023年10月5日的纽约时报网站上,刊载了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的文章,题为我说过漫威电影不是电影,让我解释一下。此前,因为在访谈时的一句“漫威电影不是电影,斯科塞斯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2023年10月初,在接受英国帝国杂志采访时,斯科塞斯就漫威电影如此答复说:“我试着看了几部,但都不适合我;在我看来,它们更接近主题公园,而不是我一生都熟悉和喜爱的电影,因此说到底,我不认为它们是电影。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斯科塞斯看来,电影关乎的是“启示美学的、情感的和精神的启示;它关乎的是“角色人的复杂性和他们充满反差、有时甚至自相矛盾的本性,他们彼此相爱相杀而又突然直面自我

2、;它关乎的是在银幕上遭遇我们意想不到的东西、是被它以戏剧化的方式加以诠释了的现实生活,是对于艺术形式之可能性的拓展。斯科塞斯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就此而言,它与文学、音乐或舞蹈是平起平坐的。你当然也可以举例说,希区柯克的电影也类似“主题公园,你甚至可以说,希区柯克的电影也有点千篇一律,但斯科塞斯指出,希区柯克的“千篇一律,与如今漫威电影的“千篇一律,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我们能在漫威电影中找到诸多界定了“电影的元素,但它们没有“启示、没有神秘感或者真正情感上的危险性,没有任何人或事处于生死攸关的情境之中。这些电影只是被用来满足一些特定的需求、它们只是一些有限主题的变种;它们名义

3、上是续集,但在精神内核上更像是翻拍,它的内容全都是官方允准的,并不可能有其他的开展和走向而这些特点正反映了漫威所代表的现代系列电影的本质:市场调查、观众测试、内容审查、内容修改、再审查、再修改,直到符合上映要求。斯科塞斯进而指出,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电影业界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其中悄然发生的最坏的变化就是,对于风险持续而又稳定的消除。當下的很多电影都是为快速消费而生产出来的完美产品,它们中的很多还都是由才华横溢的团队完成的。但这些团队也一样缺少对于电影而言至关重要的东西:个体艺术家所具有的一体化的愿景,原因当然在于,个体艺术家本身就是其中最具风险性的因素。现在的情况是,我们有两个各自

4、别离的领域,一个是全球视听娱乐领域,另一个是电影领域,它们仍然会时有重叠,但这种情形正在变得越发稀罕。而斯科塞斯担忧,两者中的一种在金融上的主导地位,会被用来边缘化甚至贬低另一方的存在。斯科塞斯最后忧心忡忡地指出,对于那些梦想拍电影,或者那些电影事业刚刚起步的人来说,现在的情况正是残忍的、不欢送艺术的在他看来,如今的时代,并不值得欢庆。韩晓露汉德克属于哪一种文学经典?2023年10月11日的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网站上,刊载了本哈钦森针对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汉德克的评论文章,题为彼得汉德克:进入乖僻的经血。汉德克获得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一出,就立刻引出了轩然大波,众多名家议论纷纷:拉什

5、迪称其为“年度国际白痴、齐泽克说他是“战争罪行的辩护士、美国犹太裔作家乔纳森利特尔骂他是“混账。所有这些反响,都是基于汉德克的政治立场,即他对前南领导人米洛舍维奇的公开支持。这当然把我们引向了某些更为“经典的话题,比方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家的美学成就与其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我们已经有了纳粹分子克努特汉姆生、反犹分子路易斯费迪南德赛琳、法西斯分子庞德,如今,战争罪行辩护士汉德克也步入了这一乖僻的经典行列之中。但汉德克的文学才干究竟如何?哈钦森即试图答复这个问题。哈钦森指出:首先,汉德克是一个高产作家,小说、诗歌、戏剧和电影剧本,加起来早已过百;另一方面,他很早即踏入文坛,1966年其第一部小说大黄蜂

6、出版时,他年仅二十二岁。而作为“愤怒的偶像破坏者而成长起来的1960一代,汉德克不仅对君特格拉斯和汉斯韦尔纳里希特等著名人物持有异议,他更是对整个战后德国文学的道德倾向不敢苟同在1960年代的时代气氛之中,汉德克似乎对前辈持有某种“弑父式的敌意,就此而言,他其实正是当年的所谓“反文化之子。也因此,汉德克的早期作品所秉持的,就是“作为挑衅的艺术这样一种观念,比方他的早期名作骂观众,就是靠说而不是靠演,并且是对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的某种重写在这个剧里,观众不是被用来教育的,而是被用来辱骂的。他因此试图寻找一种新的戏剧形式,在其中,是演员观察观众,而不是观众观察演员。而在汉德克1970和1980年代的作

7、品中,“走变成了某种极端的存在主义隐喻,他这一时期的写作常常是高度视觉化和电影式的,其作品读起来往往就像“慢动作,而“走这一主题也一直贯穿其作品至今:他笔下的人物往往像西西弗斯一样,起点即终点,周而复始,而又一无所获;另一方面,此一时期,他开始与德国电影导演文德斯合作,并完成了柏林苍穹下等名作,汉德克的忧郁与文德斯的抒情风格相得益彰,这也使得汉德克的这些剧本成为其代表作。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如此称赞汉德克:“凭借着具有语言学才能的有影响力的作品,探索了人类体验的外延和特性。而在哈钦森看来,汉德克对于他之所谓主流意见的反对态度,并不会因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与否而改变,这个安静、固执而又不

8、屈不挠的人,将注定因为他所步入的那个乖僻的经典行列,而继续让很多人感到不安。孙锡莲并未被“祛魅的资本主义“意义世界2023年10月25日的波士顿评论网站上,刊载了詹姆斯G查佩尔针对尤金-麦克卡拉赫之著作钱迷心窍:资本主义如何成为现代性的宗教的书评,题为糟糕的罗曼史。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众人皆知,根据这一理论,人类的需求层次等级清楚,先要有吃有穿,才能追求友谊和爱情,而人类的“自我实现,那么处于需求层级的塔尖。但不为人知的是,马斯洛还是二战之后资本主义的拥趸,他在加州做过管理参谋,以人道主义者自居,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使得资本主义能与人类的内在渴求密切相关。换言之,他试图探寻的,正是晚期资

9、本主义的精神逻辑。而麦克卡拉赫这本著作所关心的问题,正与马斯洛有关在麦克卡拉赫看来,人之为人,其主要目的并非“自我实现,而是要努力生活在一个有家庭、有工作、有朋友、有自然的“亲爱者共同体之中,就此而言,与马斯洛的设想不同,麦克卡拉赫认为,人是只有先了解了世界,才能了解自我的,而我们现在所生存的世界,其最大问题,就是没能给我们提供生存意义。但该书又并非简单的怀旧之作,即认为随着现代性的来临,以往那个充满意义的世界遭到“祛魅,人们由此生活在一个“上帝已死的世俗化世界之中。麦克卡拉赫并不认同这种说法,他认为,“祛魅从未发生,因为资本主义其实是一个“爱情故事,在资本主义体制下,人们关于欲望的诗学被转译

10、成了关于市场交换的散文,资本主义为我们提供了社群、信仰、仪式、自然崇拜等诸多意义;但它同时又是“黑魔法,因为它将我们的友邻之爱变成了异化、将我们的愿望变成了剥削,因此资本主义的问题不在于价值的匮乏,而在于价值导向的错误。比方“消费社会:广告公司总是试图告诉我们,它们的产品所提供的,不仅是新鲜的体验,而且更是一个美丽新世界;经理们和人力资源专员们要强调的,总是“家庭和“友爱,而不是“冲突和“剥削。但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又是一个令人心碎的“爱情故事,因为比方说“消费文化所能给出的,总是与人类的“真实需求相悖的东西不管广告和购物具有怎样的魔法,它能不能解决实际存在的现实问题,却总是令人心生疑窦的。查佩

11、尔认为,麦克卡拉赫的这本著作,堪称美国文化和思想史中的杰作,它试图在马克思的“资本批判思路之外另辟蹊径,但也因此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比方,在马克思的阶级分析之外,“性别和“种族应该都是重要议题,但该书并未认真考虑过这些议题,即使作者明显知道资本主义的诸多批评者中往往不乏种族主义者,或者持有厌女症情绪的人:如果要对资本主义进行道德批判,这两类人其实是应该纳入我们的考虑范围的。岳海关谁需要文学?2023年11月11日的洛杉矶书评网站上,刊载了著名作家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文章谁需要文学?,该文原发表于1963年,由大卫斯特隆伯格新近译出。辛格自问:如今谁还需要文学?因为一方面,人类的想象力永远无法跟上

12、现实在事实和心理方面给人带来的意外,另一方面,即使是像安娜卡列宁娜和包法利夫人这样的杰作,也是不无瑕疵的。进而言之,现代读者对于心理学已经知道得越来越多,他们往往觉得作家的解释要么不对,要么过时;他们能从播送、报纸、杂志、电视、电影那里看到诸多事实,因此没什么主题能让他们觉得惊讶了;即使是“科幻小说,与人类实际的科技进步相比,也还是相形见绌。反过来讲,现代小说也深受影响:它可能包含心理学和精神分析、诸多新闻素材、真真假假的科学知识、笑话和段子、政治意见和信息等等更有甚者,文学可以是这一切,只要它能被改编成电视节目或电影。辛格设想,在当今时代,包法利夫人可能被如此重写:以二战为背景,该小说除了保

13、存不忠女人的故事,还将涉及希特勒上台、斯大林肃反、对犹太人的灭絕、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中国革命等世界大事;摩登包法利夫人也不必偏居一隅,她可以环游世界,或者是双面甚至三面间谍。当面对这样的故事,读者也会被其中的惊悚、悬疑所蛊惑,因而手不释卷、挑灯夜读。但辛格认为,对于那些真正关心文学的人来说,这却并非什么值得欢喜的现象,因为这样一种“文学无政府状态只对大的出版社、电视台和好莱坞有利,却并非文学的福音。在辛格看来,文学的本质是角色的塑造和个性的表达,但任何时代的读者对此其实都并非孜孜以求:人们会去博物馆,但并非是去看藏品,而很可能是约人见面;在群众媒体普及之前的时代,人们没有报纸、没有杂志,而小

14、说那么往往担负了为人们提供信息的职能比方战争与和平,你可以从中找寻关于拿破仑战争、俄国贵族制甚至旅行的信息;更多时候,人们看小说是因为想了解小说里的人们是如何相爱、如何穿衣打扮、如何打发时间的;还有一些人读小说,那么纯粹是因为想学习语法。但在如今时代,群众媒体兴旺、资讯丰富多样,人们可以环游世界因而见多识广,如果文学还要生存,它就需要有对于人性和个性具有强烈兴趣的读者,但这样的读者却是太少了。但也正因为如此,正因为人们如今正被涵盖一切的信息的海洋所淹没,真正的艺术家就尤其需要给出更多艺术的纯粹、更多本质性的东西、更加关注对于角色和个性的塑造。但要到达这一点谈何容易,因为这需要格外的天赋而在辛格看来,在如今的时代,要想原创和创新,是格外艰难了。梁雷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