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校企合作,效劳地方汇报材料 积极效劳地方经济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开展离不开高水平技能应用型人才。作为地方高职院校担负着为当地企业培养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动手能力高技能人才的重大历史使命,就必须积极寻找与企业合作的切入点,积极为地方经济效劳,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不断提高自身效劳社会的能力。本文从地方经济与校企合作之间的关系出发,在深入分析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根底之上探索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 一、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概述 1.立足当地经济开展,积极与企业落实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为了弥补校内实训基地的缺乏,实现高职学生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提
2、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当地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是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过程中的普遍做法。经过多年的努力,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能根据学校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学生技能岗位需求,积极寻找适宜的企业作为自己学校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同时,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能及时了解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发现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案、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缺乏,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整体办学实力。 2.通过校企共建生产实训中心,逐步形成“校中厂或“厂中校。为了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改革,真正实现“融专业、入产业,很多高职院校已经逐步形成了“厂中校、校中厂的工学
3、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这种深度校企融合的教学模式,使学校拥有了更加广泛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利用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将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得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广泛开展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学生技能、合作生产、产品研发、创造创造、工艺改进等活动,促进多形式、多层次校企合作的开展,对学生提高技能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3.积极实施“2+1顶岗实习模式,为学生就业扩宽渠道。顶岗实习是高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以“企业人的身份参与真实的职业场景,进行实际的职业操作,实现教学与学生就业的无缝衔接,使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增强岗位意识和岗位责任
4、感,提升毕业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和综合素质。多年来,各大高职院校在顶岗实习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虽然也存在学生管理困难、经费紧缺、合作企业提供的岗位与学生所学专业不吻合等问题,但从总体上来说,对提高学生的技能、帮助学生就业还是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4.联手企业,积极实施专业技能竞赛工程。学生专业技能竞赛成绩是衡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当前各大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专业技能竞赛,通常也会聘请企业的技术专家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参与各类技能竞赛。通过参加各类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赛结合,逐渐形成面向能力培养、面向岗位就业的创新教学模式,以此来加快技能人才的培养,提高高
5、职院校实践教学水平,也提升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 二、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1.“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还处于浅层次合作阶段。按照目前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情况来看,大多数还处于浅层次合作,仅限于学校根据市场调查按企业所需确定专业方向,并在相应的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聘请企业的相关专家与学校的老师共同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还未能形成真正能深度合作的校企利益共同体。 2.“校企合作中校企需求不同步,企业热情不高。长期以来,开展“校企合作都是“一头冷一头热,学校开展合作的意愿很强烈,经常积极主动向地方企业乃至扩展到周边企业寻求合作伙伴。但是,从企业方面来说,由于参与“校企
6、合作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本钱和资金本钱,往往无法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不高,动力明显缺乏。 3.高职院校自身科研能力较弱,无法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虽然现在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雄厚,在职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其中大局部教师除了具备教师系列的职称外都拥有某一专业技能方面的证书。但是,大多数教师由于缺乏在企业实际工作的经历,所以在帮助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以及开展产品研发和技术革新方面还显得力不从心。 4.校企合作缺乏互动交流信息平台。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还缺乏一个有效的、能及时相互沟通的信息平台。一般来说是学校需要落实实习基地、签订共同培养协
7、议、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等事宜时才会与企业的相关人员进行联络,而企业只有在需要招聘员工时才会来到学校的就业部门进行洽谈。除此之外,企业与学校之间联系并不多。由于缺乏高效的互动沟通交流的校企合作平台,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就会非常困难,企业校企文化融合及优势资源互补也很难实现。 三、立足地区经济开展,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1.积极推行“校企双制办学模式,让校企合作真正走向深入。各大高职院校应结合当地产业结构开展趋势,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并积极寻找相关企业推行“校企双制办学。“校企双制是指依据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规律,依托院校和企业双方优势资源,通过政府出政策、企业出岗位、院校出学位,校企联合招工
8、招生、送岗送学、双制培养,充分发挥院校育人机制和企业用人机制的耦合作用,建立院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人才的新的办学制度。目前,XX省政府为了应对该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针对出现的企业招工难、稳工难和学校招生难、培养难的问题,通过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创新并推行广东技工教育“校企双制培养模式,建立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人才的新的教学制度,使技工教育培养出企业满意、社会认可的技能人才。近年来,已经向企业输送了100万名技能人才,大力促进了XX省人力资源的优化提升和有效配置。 2.“工学交替合作模式,让学生在学校和企业的交替学习中完成学业。工学交替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工学
9、交替也称为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指职业院校学生在企业学习与学校学习交叉交替进行。高职院校要积极牵手地方知名企业,探索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与现场实训相结合,使学生在“边教边学、边学边做中实现教学和实训、生产的互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完成生产与实训任务,掌握综合操作技能,从而在学校学习和在企业顶岗实训交替进行中完成学业。现有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XX省某职业技术学校食品类专业先后联手XX市长隆集团、广达香食品、深圳圣安娜食品、XX市绿茵阁西餐厅等30多家当地知名企业实施“旺入淡出,工学交替的校企合作模式,即根据食品行业生产周期变化的额规律,编排教
10、学方案,在非繁忙季节安排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校内实训,在食品生产旺季如中秋节、广交会、春节等,安排学生到企业参加实践学习。 3.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提高高职院校教师效劳社会能力。高职院校与地方区域产业的天然联系,使它们之间具有一种资源结构与功能设计的同质性与互补性,这种同质性与互补性也成为区域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坚实根底,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参与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其取得的成果与企业的生产实际更贴近,实用性强,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效益,与地方经济社会开展的联系更为紧密。因此,高职院校应抓住机遇,立足当地经济开展,积极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为教师开展校企科技合作提供机遇,
11、帮助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推动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努力实现科研力量与企业的对接。如,江苏某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苏州大学、江南大学、南通大学、鲁泰纺织股份、江苏大生集团、江苏联发集团等省内外高等院校和知名企业中的行业创新团队或技术工程中心,联合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金太阳纺织科技等单位,形成我国纺织行业产业共性技术一流的研发基地,集聚和培养一批纺织科学与工程领域技术拔尖创新人才及高端技能型人才,取得一批有显示度的创新成果。 4.“订单式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彻底解决高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所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企业根据其对未来不同规格人才需求的情况,与有关院校签订培养协议(订单),然后
12、由学校按照学校的教学方案和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规格和数量要求进行培养,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学校来说可以针对用人单位需求和实际岗位需要安排、组织和实施教学方案;对于学生来说,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毕业后就能直接进入相应的就业岗位,有效地解决当前高职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说,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以往用人时出现的适应期长、所学非所用等弊端,极大地提高了人才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益。这是一种能够很好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三赢的校企合作模式。 地方经济的持续开展与当地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壮大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顺应效劳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主动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加强内涵建设,努力提高效劳地方经济开展水平。项目基金号:2023年度XX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高职高专院校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3sjd880101) (作者单位: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第7页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