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读《科学艺术哲学断想》有感某年字.docx

上传人:sc****y 文档编号:1523191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读《科学艺术哲学断想》有感某年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23年读《科学艺术哲学断想》有感某年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23年读《科学艺术哲学断想》有感某年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23年读《科学艺术哲学断想》有感某年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23年读《科学艺术哲学断想》有感某年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2023年读《科学艺术哲学断想》有感某年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读科学艺术哲学断想有感2023年字 原创:朱泽平 我以前经常思考,科学、艺术、哲学这三者是否能统一。能否利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科学艺术活动中起到什么指导作用。这些问题留在我的脑海里整整一个学期,我不断地探索以渐渐明晰其本质。最近几天我有幸读了赵鑫珊的科学艺术哲学断想,感受颇丰,有一些新的收获我想记录下来,以便日后反复咀嚼,用以指导我的学习和工作。 断想这本书立意之新,所谈问题之广频频刺激着我的眼球,触及我的心灵。书中让我眼前一亮的第一个发现是爱因斯坦对哲学的定义,他是这么说的: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定义意味

2、着哲学同全部科学研究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使全部科学研究成果成了哲学推广的必要根底和背景;使全部科学研究得到了哲学智慧的启迪。 读到后面又发现科学和艺术是不能独立于善而存在的。这一立论真让我眼前一亮,在此我的想法是:科学即真,艺术即美,哲学即善。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是相互依存的,但这两者又离不开哲学在其中起到的作用,科学、艺术、哲学是可以融会贯穿的。对这三者的追求就是我们人类文明对真善美的追求。反思现如今又有多少人能够孜孜不倦地追求这样一种真善美啊,在我的印象中: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是一个杰出的代表,二十世纪的爱因斯坦也是一个杰出的代表,到现在的二十一世纪,竟发现不了几个人能到达这种境界

3、。可能是我了解的人还太少吧。 另外书中对科学、哲学、艺术的描述本身就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感,它这样说到:科学、哲学、艺术的最高使命都是从混乱之中整理出秩序和规律,此类活动如果有一个共同的极限的话,那么,这个极限就是永恒的、欲辨忘言的神秘感和惊讶感,具有超越时空的性质。这些让我联想到了我之前在公众号里发表过的某些论断,心头突然一喜,似乎在书中找到了知己。 不过到这里有一点我还是比较疑惑: 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从事科研活动的时候我并没有体会到任何艺术感呢。读到后面我才发现科学和艺术还是有区别的,并不能完全统一,有无自我即有无主观移情作用是科学和艺术的一道明显的分界线。也就是说,在日常的科研活动中,你要对

4、它投入主观情感,使你所研究的对象人性化。比方在做电子与电路实验的时候看到面包板上有各种元件组成的电路时,你可以投入一些情感,想着电路是个多么奇特的东西,几个元器件通过几条导线的连接竟然可以实现这么多的功能。就像人的大脑一样,各类细胞的连接构成了这么一个精密复杂的系统可以指导我们干这么多有趣的事。我们的先辈们是多么富有智慧啊。我一定把其中奥秘探索出来。这应该就是一种人性化的表达。 书中还有一段话道明了我之前想道明而不能的观点。科学并不能保证所有的问题都能找到最后的答案。但是,夜深人静,当你仰观天象,脑海里突然冒出这类问题的时候,你的精神便会骤然升华到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绝高的人生境界。通过仰观宇

5、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那种如诗人般宁静的内心和洒脱的胸怀便会转移到一个科学家的身体上,这又是现在这个急躁的社会岂能领悟的。 书中在谈到人是什么的时候又让我眼前一亮。它说个人之所以成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在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样一个别开新意的论点让我对人的本质理解得更为深刻:人是动物的人和社会的人的耦合,不过更多的是后者,因为你的吃穿住行都是用别人的,有人可能会说,生活都是靠我自己啊,那些东西都是我用自己挣的钱买来的啊。但我想提一句,如果没有别人帮我们把这些东西造出来,你上哪买去。况且钱不也

6、是别人造出来的吗。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生存在社会里,生活中不断接受外界的物质和信息,同时也向外界传递物质和信息,人类之所以拥有比其他动物更高级的文明,也就是懂得用自己的独特的大脑处理这些信息,懂得追忆往事、把握现时、憧憬未来。 都知道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和哲学家。除了对科学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外,他在音乐方面有很强的审美能力,在哲学领域中也有很精深的建树,这都是归功于早期求学的时候他迷上了康德哲学和叔本华哲学的过程中带来的哲学气质。其实我觉得在当今造就一个爱因斯坦也不是不可能的,除了有高超的数学、物理知识外,还需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其中艺术素养便是一大因素,前

7、者满足我们的理性追求,后者满足我们对感情的渴望,而要到达这两者的深度融合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只有这样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才有诞生另一个爱因斯坦的可能。 到这里我的分享就告一段落了,简单地说就是要学会把科学、艺术、哲学通过丰富的想象力融合在一起吧,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你首先得热爱它,能够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对这样一种追求怀着极大的敬意。其实书中还有其他很多有意思的观点,比方科学家的宗教观、书籍生命力、贝多芬系列、朦胧境界的美感等等,在此我就不方便例举来欣赏了,其中有些由于个人兴趣原因,我并没有仔细地去看,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遗失掉一些珍贵的信息。但不管怎么说,总之这几天的时间花在这样一本书上,值了。 第

8、二篇:读科学研究的艺术有感读科学研究的艺术有感 2022232023120232何春梅 一说起科学研究,我相信在许多人脑海里浮现的以不外乎是这几个形容词:枯燥,乏味,日复一日,高深莫测,神秘等等,也常常在眼前浮想的,也许是一些白发苍苍的老院士的形象,或者有很多人会提起霍金、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等。而说起科学研究的艺术,大抵我们会想到的是如何把高深的科学研究当成一种艺术来享受。我一开始看到书名的时候我也确实是这样想的,然而,这却是一本“例外的书。这本书从科学研究的实践与思维技巧方面综合了一些著名科学家具有普遍意义的观点;分析了在科学上作出新发现的方法;总结了科学研究中有益而又有趣的经验教训;提出

9、了可供各种学科参考的指导原那么与思维技巧。作者在论述自己观点的时候,还列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显得尤为可贵。 为了便于表达,此书作者也把有关知识顺理成章,分章来介绍科学研究中的准备工作、实验、机遇、假说、想象力、直觉、推理、观察、困难、战略战术、对科学家的要求这些其他作者也曾提到过的方法和要素,但章与章之间交叉甚多,而且总是说到了一个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贯穿了科学研究是艺术,无一定之规的思想。作者充分尊重科学研究这一创造性活动的复杂性和科学家个人在这一活动中的心理因素的正反影响,尽量按照成功的科学家作出新发现的真实情况来介绍取得科学成果的过程。任何一位读者,他在生活和工作中总会在这一方面或那一方

10、面作出过或大或小的发现,并享受过成功的喜悦。他根据自己作出发现的经验,只有与作者的某些(当然不是全部)观点产生共鸣,才会感到真切,相信作者说的是实话,是来自作者的真实经验和对其他成功科学家的真实观察。事实上,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上它跟这门课没什么很大的关系。细想下来老师这样做,不无道理。正如作者在序言中就提到过的,这本书适合绝大局部的专业,科学研究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枯燥,在科学研究者眼里,它是生动而有趣的,一如我们的一些专业课程一样,投身进去了,就不会显得乏味,我们要懂得寻找趣味所在。当然,我指的并不是像研究科学那样去研究我们的学科。 第三篇:读断舍离有感读断舍离有感 曾经通过意象对话的觉

11、察、体验,领悟到现实空间的清理对于调节内在心灵的效果,也在对来访者的工作中引导其通过感受与物品的关系而启动了他主动整理、归纳、调节的意愿,并且因此而看到他在现实关系的互动发生了惊人的转变-当第一眼看到这本书名断舍离时,心中不由一阵悸动,斩“断“不必要的物品的流入,“舍去形同废物的物品,“离开对物品中的执着与依赖,让“看得见的世界与“看不见的世界变得有序、和谐。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只是怀着消遣和印证的心态,没想持卷假设珍,感悟颇深。它不是简单的收纳整理之术,而是引导人去面对与物的关系,觉察内心,回归感受力,直面困境,激发选择的动力与智慧。书的内容本来就让人感觉到清晰、透彻和温暖,可见这个“断、舍

12、、离的修炼不是取利获益的术,而是真正在作者自己的身上,显现出了修炼的效果。如果用意象来描述我透过这本书看到的作者的内心,那一定是窗明几净,清爽透亮,没有繁复多余,但并不单调匮乏,整体格局上透着美与细致。 “断舍离是一种尊重,不是简单的舍弃与选择,而是将物归于其适当的地方,物尽其用。它所营造出一种“余裕,是一种视觉感观的舒适,更是内心具有弹性的需要,也为内在的美与自在腾出了必要的空间。“断舍离更是让我去审视我们因物品的困扰而消耗的时间和能量,通过主动的清理,而非被动的接受,对自己承当起必要的责任,把注意力不要只放在缺失的地方,而是放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断舍离更是相信和接纳的态度,把内心开放给人

13、生的各种可能性。 一边看书,我一边也在对照自己对物品的态度,脑海里闪过那些堆砌经年、闲置许久却总是不被处理的物品,也想起了好多从来不用但却一直被认为是“不能弃“不舍弃“不敢弃“不愿弃的东西,看来是时候要“断舍离了,好好去体会与这些物品的关系,审视与它们曾经或正在发生的链接,选择用一种适当地态度对待它们-我想我的此举,不是因为书的立场所激发起的一种暂时冲动,而是内在的声音告诉我,我有清爽、和谐、舒适、自在、美好的需求,我有意愿把那些“不需要、不舒服、不适宜释放出来,我需要看到自己面对当下的智慧与勇气。 第四篇:读断离舍有感读断离舍有感 (一) 生活需要断舍离 肖旦 转眼间,研究生阶段也快过去了一

14、大半,突然觉得真正静下心来读书的时光是多么的珍贵。最近看了断舍离这本书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让我急躁的心获得了片刻的安宁。这既是一种整理物品的方式,也是一种处世的态度。换句话说,读完这本书让我学会的不仅仅是外化的整理、收纳物品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对我的内心进行了一次深深的洗礼和精神的一次重大提升。 断,是阻止进入;舍,是丢弃。这让我想起了在生活中,我有一个小习惯,在闲逛商场的时候看到一些性价比很高的衣服、鞋子或日用品,就忍不住买一些回来,买的时候心里很舒适,感觉做了一件很值得骄傲的大事。但买回来看到家里衣橱或鞋柜里一些还是 八、九成新当时也是以这种心态买回来的物品时,瞬间觉得自己不知如何解决它们

15、,丢弃可惜而不丢弃家里堆成山的废品让我感到压抑。读了断舍离这本书后,我试着仿照书中作者的方式将这些物品,分类整理、收纳。如,衣服有几成新,都是什么类型的衣服,以后还会不会穿等等,按照各种分类的标准将这些废品都整理了一遍,于是我选择了舍弃。扔这些物品的时候我会跟它们说声对不起,算是辞别;即使将有些物品送人,我也会很有礼貌。这样能够让我更好地整理心情。在之后,购置物品的时候我也会更加理性。 这正如,有时候突然觉得心里被压的喘不过气来,反过来想想内心里是不是也有像衣橱或鞋柜里的废品一样的东西存在呢。譬如,今天早上起床外面下起了雨,想想马上要上班的我得在雨中行进,心里是不是产生了一丝的不愉快;走到地铁站,看到黑压压的一片人头攒动,是不是又会想到要挤地铁而心生不快;亦或是听到别人一两句不悦耳的话语而为之皱眉。这些让我的心里压抑。那么我是否也可以像清理衣橱、鞋柜一样整理一下我的内心。将雨中行走想象成感受世界的曼妙与精彩;将人头攒动的地铁站想象成城市上班族的大聚会;也可以将别人不悦耳的话语看成促进我成长的课堂。这样我的心里必然少了一些阴霾而多了一丝阳光。正如歌德曾经说过:生活中最大的疼痛是心里的不快活。只要我们像阻止一些废品进入我们的衣橱一样阻止一些不愉快的情绪进入我们的内心,或者舍弃一些已有的废物或坏心情,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感觉到压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