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药辨证周期疗法初探 中医药贴敷疗法有用吗关键词 原发性痛经 辨证论治 中药周期疗法 原发性痛经属中医经行腹痛范畴。有学者研究认为妇女月经周期中根底体温由低到高的变化与肾阴肾阳的转化有关。肾之阴阳有调节和维持全身各脏腑阴阳的协调平衡,保证血液正常运行的作用。因此可根据阴阳消长制定调经周期疗法。笔者认为原发性痛经也可以用中药周期调理,且不仅表现在用药选择方面,还表现在服药时辰上1。试探讨如下。 1痛经气血月经节律 本草纲目云:“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水、月信、月经。景岳全书曰:“女体属阴,其气应月,月以三
2、旬而一盈,经以三旬而一至,月月如期,经常不变,故谓之月经,又谓之月信。可见,古人已明确认识到月事与月相同步,与月亮的盈亏相关,具有周期节律性。灵枢岁露论又有:“人与天地相参与,与日月相应也。人乃气血津液之统一体,其气血盛衰犹如月之阴晴圆缺。朔月时,气血空虚,到了上弦月,气血逐渐旺盛,至月满时,气血那么到达非常充实的阶段,以后就逐渐减弱;到了下弦月,气血更弱,而到晦月时,气血衰弱至极,又开始下一个循环。痛经者,究其病因,多由气滞血虚而引起。气滞不通那么痛,血虚不荣那么痛。对于原发性痛经,常见于年轻少女,由于禀赋素弱,肾气未充,血海不盈,气血亏虚或血不循常道,脉络阻滞而痛。因此,痛经并非是一种单纯
3、的病症,而是一个周期性发作的病症。 2易经阴阳时辰 在古代科学未分化以前,医学和易学源出一家。易传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医学的经典黄帝内经就是在周易的影响下结合医学实践而形成的。中医学不仅承袭易经阴阳的理论,而且在黄帝内经成书二千余年来对阴阳学说不断开展,又丰富了易经哲学的阴阳理论,建立了人体的阴阳稳态观。黄帝内经认识到阴阳是万物变化的根本,所以强调人体必须顺应四时变化,适合自然规律,遵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机,并告诫人们“从阴阳那么生,逆之那么死。中医学重视人体的时间特性,以时间统摄空间。素问生气通天论道:“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即
4、假设人体的阳气在一天中逐渐向阴的转化的过程。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揭示了疾病在一天中变化的根本规律。辨识疼痛发作的时间规律,在临床辨证和治疗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假设每天午后到黄昏之时疼痛,从昼夜阴阳顺接规律看,属阴气始发,阳消阴长阶段。固多与阴邪有关,如湿邪、瘀血等,午后得阴气相助,阻遏阳气那么疼痛发作。治法上应急那么祛邪,痛减后可固本,滋补脾肾。根据十二经脉流注的昼夜节律,以两小时为一个时辰,每个时辰均与相应的脏腑相配,即痛经发生在半夜到清晨多属肝木,在上午多属脾土和胃,在午时多属心火旺,在午后当责膀胱和少阴肾经,在黄昏当属心包经。例如肾与酉时相应,即
5、1719点,假设原发性痛经属肾阳虚者,腰膝酸软,耳鸣,性冷漠,宜在此刻服温补肾阳之品;肾阴虚内热者,表现为隐痛喜按,午后潮热,两颧潮红,宜在此刻服滋补肾阴之品最正确。 3调理月经周期法治疗痛经 整个月经周期分为4个时期:行经期、经后期、排卵期、经前期,存在由阳转阴和由阴转阳的两个过程,在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分别选用不同的治法,适时调整。妇科名家庞泮池认为,治痛必须审证求因,痛时治标,不痛时固本。对于原发性痛经属先天肾气未充者,可用乌鸡白凤丸、河车大造丸等血肉有情之品,经后连服至下次月经前。李惠娟2提出按时间分期,根据经前期、经期、经后期的病机特点,分别采用疏肝理气、温通血脉,温肾暖宫、祛瘀止痛
6、,温补脾肾、益气养血等方法,在整个月经周期中连续治疗,有效率达96。武志宏3分三期进行调治,总有效率84.4。他认为月经期治宜温肾活血、行气止痛,自拟温肾活血汤随证加减;经间期治宜滋肾补血、调养胞宫,方用六味地黄丸;经前期治宜温补肾阳、填充精血,方用右归丸或金匮肾气丸。 4辨体质调周期治疗痛经 体质的形成和开展与先天遗传,后天因素,饮食起居,精神活动,自然及社会环境多种因素有关,体质往往决定着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和发病趋势以及发病之后“证的特点。苗凌娜4对1899名1822岁女生进行体质与月经的调查,其中痛经人数占总数的17.74,经过四诊合参与舌脉辨证,将体质分为正常型、阴虚型、阳盛型、痰湿型
7、、湿热型、气虚型、瘀血型和阳虚型八种体质,分析说明,阳盛型和瘀血型体质最多见,分别占19.28和15.21。前者多表现为体型偏胖,面赤喜热饮,怕热,四肢出汗,舌红苔少,脉弦数;后者多表现面色黯黑,肌肤晦滞,性情抑郁,舌紫黯,脉沉弦或涩。针对不同体质,不同病因,病情的轻重,不同证型分别在经前、经期、经后予以周期调理。痛经中常有各型之间开展变化或兼症出现,这种病理变化也与体质有关。同样是劳倦过度,阴虚体质者营阴耗伤,阴虚内热,热扰冲任而胀痛;阳虚体质者阳气耗伤,气血生化缺乏而空痛。根据个人体质的不同进行周期疗法治疗痛经充分表达了“因人制宜的原那么和特点。 5痛经的主要病因病机 痛经者,寒者多为虚寒
8、,临床上以此多见。因冬季伤寒,寒邪由背俞而入,六经传变,由表入里,潜伏于体内。而夏季复吹冷气或贪食冷饮,助寒而生,直中三阴,有寒无热。入厥阴肝经者,绕循阴器那么少腹胀痛,经乳房那么乳胀时作;入太阴脾经,脾升胃降,假设寒邪犯胃那么恶心呕吐,侵脾那么生寒湿;入少阴肾经,冲任之本在肾,胞脉者系于肾,下走足底之涌泉,涌泉乃全身之要穴,主百病。痛那么见手足厥冷,大汗淋漓。甚者晕厥。热者多为实热。实邪者,气滞血瘀多见。妇女多由情志不畅而病,肝气不疏,气滞不通而痛。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血瘀日久而化热。热灼津液那么口干便干,喜冷饮。木克脾土,肝不疏土那么脾病,不思饮食。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肝脾同病,病久必
9、虚实夹杂,故治法应祛邪中予扶正之品,予补于通之中。虚痛者,可分为中焦虚寒、血虚和精虚。用药上很有讲究。痛属中焦虚寒,那么以白术、黄芪为要;痛属血虚,那么以川芎、当归为要;痛属精虚,那么以生熟地、山茱萸为要。临床上,原发性痛经年少者多见,假设先天肾气缺乏,宜益精补血;假设后天脾失所养,宜健脾温阳为主。 6辨证论治体会 笔者随师门诊过程中,观察门诊诊断为原发性痛经者中,辨证分属寒、属热、属虚、肝郁者居多。属寒者多喜按喜揉,四肢冷感,舌淡苔薄,脉弦细,宜温经散寒,活血调经,自拟痛经汤(全当归、乌药、炮姜等)随症加减。假设寒邪入胞那么加吴茱萸调冲任之虚寒,官桂、炮姜温中散寒邪;假设寒凝血滞成块者,加生
10、蒲黄行血逐瘀;如寒凝胞宫久者,可加地龙、全蝎舒经通络止痛。叶天士云5:“痛久入络,不易铲除。善用虫蚁飞走诸灵,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着,气可宣通。属热者多拒按拒揉,内热重,喜冷饮,口干渴,便干等,舌红或黯、苔薄略黄,脉弦滑数,宜清热凉血,活血止痛,自拟红藤方(红藤、生牡蛎、蒲黄等)随症加减。由于痛经病程多长达几年或十几年之久,投大量寒凉剂中需佐以乌药或炮姜之类,取平衡药性,不致过寒伤胃,或加生黄芪、太子参,予补于通,不宜过伐伤正。妇人大全良方云:“女子以肝为先天,而肝体阴而用阳,临床多见经前乳胀,烦躁易怒,胸胁胀痛,舌黯脉弦涩等属肝郁者,宜疏肝理气,化瘀止痛,同时还应照顾脾胃。金匮要略谓“见肝
11、之病,知肝传脾。予逍遥散加苍白术、党参等健脾益气。属虚者多责脾肾两脏,伴腰酸,畏寒,体倦乏力,舌淡苔薄,脉沉细,宜滋补脾肾,八珍汤加制黄精、鹿角片、炒杜仲、山茱萸等。假设值夏令之时,加鹿角片36g大辛大热血肉有情之品调理气血,用于虚寒重之痛经。 7小结 月经周期是阴阳互生互长的过程,就像一幅太极图,总是处在阴阳消长的过程中。经前期为阳长期,经期为由阳转阴的过程,经后为阴长期,根据这三个时期,不同的分型应有相应的治那么,寒痛:阳长期(经前)宜温经散寒,如吴茱萸等;阳转阴(经期)宜温通佐加温补,如肉桂等;阴长期(经后)方能“血得温那么行。虚痛:阳长期(经前)宜滋补肾阳,如鹿角片等;阳转阴(经期)宜
12、补阳佐加滋阴,如山茱萸等;阴长期(经后)方能血得其荣而不痛。热痛:阳长期(经前)宜清热凉血,如红藤等;阳转阴(经期)宜凉血佐加活血,如炙乳没等;阴长期(经后)方能热清血安而不痛。虚痛和寒痛建议服药时间长,从经前一周到下次月经前。因经后为阴长期,阴相对偏盛而阳缺乏,临床上可见经后腹痛者多由此,原那么上可助阴长的同时稍加温阳补气血之品,不过仍应随症加减,否那么脱离了辨证论治的实质。热痛者,服药可从经前到经期止,经后一般痛可缓解,再到下个月经前服药,如此周期疗法。 8参考文献 1吴晓红,吴跃男.疼痛按时间论治J.新疆中医药,1995,13(3):8. 2李惠娟.分期辨证痛经50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14(5):377378. 3武志宏.原发性痛经从肾论治的体会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8,19(4):246247. 4苗凌娜.对河南职工医学院1899名女生体质月经周期痛经的调查报告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22,8(1):102103. 5聂天义.叶天士络痛治法探讨J.吉林中医药,1997,17(2):4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