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自叙性小说中的儿童视角.doc

上传人:la****1 文档编号:1538597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自叙性小说中的儿童视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2023年自叙性小说中的儿童视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自叙性小说中的儿童视角自叙性小说中的儿童视角 历史的车轮辗转到三四十年代之际,中国的现代文学史进入到一段繁盛的创作时期,其中一批女性作家为中国这段独特的文学史平添了几分柔美的色彩。萧红和张爱玲可算是这一时期两位引领风骚的人物。来自北方的萧红,刚刚在上海文坛崭露头角就得到鲁迅“力透纸背”的评语,张爱玲生于上海,她别致的文字被傅雷称为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萧红和张爱玲在地缘上虽然有着区别,但二者在创作上却表现出了一些相似之处。在萧红的呼兰河传和张爱玲的雷峰塔这两部小说中,两位作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儿童视角来作为主要的表达方式,二者都用自己的女性情怀和女性温婉的感触表达了对父权社会的控诉,两部作品

2、在不同程度上直抵社会状态之本真,畅抒人生经历之苦涩。呼兰河传是萧红 1943 年在香港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中通过追忆家乡中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的场景,以儿童的视角出发,展现了旧中国的社会现实。作者用充满童真的眼睛、娴熟的回忆手段、轻盈的叙述口吻、浑重的创作文笔、抒情诗一样的风格造就了这一篇“回忆式”的自叙体小说。萧红出生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时期遭遇母亲病故,偌大的家庭中只有一个老祖父真心喜爱她。“有一天祖母看我来了,她拿了一个大针就到窗子外边去等我去了。我刚一伸出手去,手指就痛得厉害。我就叫起来了,那就是祖母用针刺了我。从此,我就记住了,我不喜欢她。”在呼兰河传中主人公孩童式的语言,在天真

3、浪漫中带着浓浓的诗意,却又在诗意中透露出女性化的感伤。萧红说:“我的心就像被浸在毒汁里那么黑暗,浸得久了,或者我的心会被淹死了”。萧红的诗歌一般的语言和记忆一般都是关于她家的后园和她的祖父的。我们通过作者并不彻底的儿童视角,跟随着“我”一起穿越回到那段天真烂漫,充满诗灵的岁月。“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说话了似的,一切都活了。”关于后园的童年生活是快乐无忧的,在萧红的“童年故园”中,永远“生长着一棵不开花的樱桃树、有着开着火黄火黄花朵的黄瓜花,还有一大片青葱的韭菜”,也许随着时间的推迟,院子里的左边角落里具体有什么,右边的墙边具体有什么已经记不清了

4、。虽然这些场景缺乏着明确的方位,但无一例外,这些儿时的记忆都外化成了一段段纯真美好的诗性记忆。雷峰塔作为张爱玲后期创作的“自传体”小说,全文以她从四岁到十八岁的成长为轴线,文中在糅合了张氏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美学感受。故事情节纵横交织在现实和虚拟之中,将清朝末年的社会氛围、人性的沉沦阴暗宣泄得淋漓尽致。在雷峰塔的开头几段,展现的是主人公幼年的生活经历。整个家庭包括父母在内,都生活在一种隐秘而疏离的家庭氛围中。压抑的氛围造就了主人公童年视野中矛盾的寂静和单纯。与萧红不同的是,张爱玲的回忆中,很少会触及到自己的亲人,反而与仆人在一起的生活占据了她童年回忆的大部分分量,厨子、花匠、婢女和老妈子,这些人的

5、日子过得有声有色。相反母亲的在成长中的缺席,父亲终日与大烟为伍,情感的缺失使得主人公的童年记忆晦暗而悠长,抑郁的情绪在生活中不断沉淀下来。这些繁琐的生活就像张爱玲自己在对照记之中说到的:“悠长的像永生的童年,相当愉快的度日如年”。成长的乐趣并没有冲走儿时的幽暗落寞,原本儿童的视角是干净的,正是这种最澄澈的,不掺杂任何其他功利性的观察视角,更为深刻也更为彻底的揭示了张爱玲内心的隐忍和伤痛。王维国在“无家情节”与萧红的生活和创作中曾这样评价道:“萧红的孤寂是一种无家的寂寞,萧红寂寞的深层原因是其内心长久不得排解的无家的悲凉感”。在呼兰河传中的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死去活来、痛苦无助的时候,呼喊出“我要

6、回家”的凄厉呐喊,作者借助小团圆媳妇之口喊出了属于自己的呐喊追求。通过比较两部作品的具体文本可以看出,在萧红的作品中,更多的体现一种因无家而漂泊在外的寂寞悲凉,而张爱玲的作品则更多彰显的是一种虽有家却缺失归属的苍凉感悟。在雷峰塔中通过年幼的主人公沈琵琶,张爱玲把自己至亲的生命历程再次叙写了一番,同时采用孩童的视角见证了成人世界不断演出的一次次悲欢离合。实际上,通过这两部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张爱玲和萧红有着类似的情感经历:亲情的缺失、爱情的失败,两个人都是一段悲情岁月中孤独女性,都通过经历孤独的沉淀而赋予笔下人物以生命。在这两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是一个个孤独的个体,人与人生活在一种隔离和闭锁的状态之中。在作品呼兰河传中,萧红写道:“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是他们充满我幼时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在萧红与张爱玲的小说中,两位作家通过孩童的眼睛重新审视者自己的世界,回忆是最美的童谣,交融了最真的情感,也编制了最纯的乡梦。参考文献:1王德威.雷峰塔下的张爱玲.雷峰塔、易经,与“回旋”和“衍生”的美学J.现代中文学刊,2010(06).2张爱玲.雷峰塔M.赵柸慧,译.台北:台湾皇冠出版社,2010 年.3萧红.萧红全集.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