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陶瓷枕选粹_陕西博物馆网络预约陶瓷枕是我国古代夏令避暑的寝卧佳品,又是雅俗共赏的工艺品。它以独特的造型,丰富多彩的装饰题材和多种多样的装饰技法而独具艺术特色,在陶瓷史上占有一定地位。陶瓷枕始于隋,盛于宋、金,历代相承不衰,尤其在民间颇为普及,亦最能反映当时的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由于时代不同,窑口不同,以及人们思想意识和社会风气的变化,其造型、纹饰、装饰技法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本馆藏有一批唐至元代的陶瓷枕,不乏精美之作,经整理介绍如下。 一、陶瓷枕的选介 1三彩方枕:(图1)长116厘米,宽85厘米,高55厘米。陕西唐墓出土。长方形,浅绿色底,各面均有四至五组黑线描绘的阴刻
2、菱形小花朵,上、下面花芯为黄色,色彩明快亮丽,纹饰排列整齐有序。侧有小孔,胎灰白。制作颇为工整、精巧,花朵绘制得一丝不苟,色彩富贵艳丽,釉色晶莹润泽,是三彩器中的精美之作。 2三彩狮座枕:(图2)长12厘米,宽8厘米,高厘米。1985年陕西渭南征集。椭圆形底座上有卧狮,狮背驮椭圆形枕面,枕面微凹,上刻花卉和如意云纹。通体施黄、绿、褐三色釉,自然流畅。狮子怒目圆睁,须毛奋扬,形象威严神气。狮子素被视为祥瑞之兽,以威武猛烈见称,佛家以为狮吼能使群兽,陵伏。由于其形象雄壮可爱,古代多以狮子形象做装饰。此枕形体小巧,可能是医用脉枕。 3三彩犀座枕:(图3)长15厘米,高98厘米。铜川市耀州窑遗址出土。
3、犀牛卧于长方形底座上,背驮一花叶形枕面,枕面两端上翘,中间内凹。犀牛突眼大鼻,嘴角伸出两颗长齿,头顶有一犀角,全身刻鳞纹。通体施黄、绿、褐三彩,釉面莹润光亮,釉色熔融,互相浸润,形成斑驳淋漓的色彩。史载:我国古代原产犀牛,唐代时野生犀牛已根本绝迹,越南国曾于“贞观初遗使贡驯犀,把驯犀作为珍禽异兽献于唐朝廷。此枕色彩绚丽,犀牛形象逼真,造型别致,是唐三彩中难得的艺术佳品。 4白釉黑花荷莲纹瓷枕:(图4)长245厘米,宽195厘米,高11匣米。1983年从北京文物总店调拨。圆形台座上有如意头状枕面。白釉为底,枕面周边用墨彩绘出宽边,中间黑色方形开光内绘黑花荷莲纹,荷叶上的叶脉又用锐器划出,黑花白线
4、,简洁明快,立体感强。开光外两边绘花结纹,台座底部黑色宽边。胎青灰,瓷化程度高,侧有小孔。为宋代磁州窑所产。此枕绘画技艺精湛,用笔简练洒脱。这种用锐器划出细部的装饰手法,富有一种笔情墨趣。磁州窑观台镇遗址发现了许多如意头形台座枕残片,和此枕特点有相似之处,由此判断此枕可能是观台窑生产,为宋代流行的式样。 5白釉珍珠地划花折枝牡丹纹枕:(图5)长305厘米,宽22厘米,高12厘米。1951年本馆征集。枕为圆梳形。通体白釉泛黄,枕面划折枝牡丹纹,空白处珍珠地密集。胎灰白,后墙有孔。珍珠地及纹饰呈黄褐色。构图线条流畅,为北宋磁州窑系所产。 珍珠地划花是晚唐兴起于河南密县窑的一种装饰技法,它是借鉴唐代
5、金银器錾花工艺而创制的一种工艺,装饰效果独特。北宋以后传播到河南登封、鲁山、宝丰、修武、新安,山西介休、河津、交城和河北磁州窑。珍珠地划花工艺增强了图案的装饰意味,成为宋代北方民窑中的特殊产品。 6白釉珍珠地划花缠枝花纹枕:(图6),长3l厘米,宽225厘米,高125厘米。汉中征集。枕为四瓣轮花形。通体白釉微泛黄,枕面划缠枝花纹,空白处珍珠地,花纹与珍珠地呈红褐色。枕侧细线区分前后二局部,前面划规矩的朵花纹,间以珍珠地;后面划花卉纹,间珍珠地。花纹细致入微,一丝不苟,珍珠地密集、匀称。制作工整,枕墙孔,为珍珠地工艺中的精美之作。登封窑的珍珠地排列整齐,为同类装饰之首,此枕可能为北宋登封窑所产。
6、 7白釉珍珠地划花缠枝花纹枕:(图7)长435厘米,宽18厘米,高135厘米。1959年本馆征集。枕呈腰圆形。釉洁白润泽,枕面划缠枝花纹,空白处为密集的珍珠地装饰。枕侧细线划分前后左右四局部,每局部均划花卉纹。花纹与珍珠地呈褐红色。胎体厚重,胎质灰白细腻,底无釉,后墙有孔。其构图清新、生动,纹饰活泼、自由,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腰圆枕是由圆梳形枕演变而来,盛行于北宋和金代。此枕为磁州窑系所产。 8三彩荷叶孩儿枕:(图8)长33厘米,宽15厘米,高16厘米。1979年陕西省周至县玉竹村出土。长方形圆角底座上有一侧卧男孩,男孩身上为一荷叶形绿釉枕面。所塑男孩眉目清秀,面带微笑,头发从中间分开分别
7、在耳后扎成两髻,头发前面有两个花卡做装饰。身着黄色衣裤,镶绿色边,手抱小动物,赤脚。手、脚均带镯,显得活泼可爱。古人认为孩儿枕宜男,反映了中国传统观念中“多子多福的观念。孩儿枕出现于北宋,一直沿续至金代。此枕为磁州窑所产。 9白釉黑花卧女枕:(图9)长46厘米,宽12厘米,高20厘米。1983年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附近出土。枕为一女孩曲膝左侧卧状,其腰身圆平微下凹,形成舒适的枕面。女孩扎两个小辫,左手枕于头下,双腿弯曲,悠闲自如。枕面与衣衫为赭黄色,枕面中间绘黑色花卉,衣衫上绘黑色桃花纹,黑色领边上饰有珍珠。枕底墨书大定十六年五月七字,即金世宗大定十六年(1176年)。因之此枕亦成为断代的可靠标
8、准器。金代扒村窑生产的卧女枕,多以赭黄色化装土为衣着。1983年河南淇县北阳乡残墓中出土一件金代卧女枕,和此枕如出一人之手,非常相似。上海博物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均收藏有扒村窑生产的卧女枕,其造型、装饰技法、彩绘等特点和此枕也如出辙。据此,此瓷枕应为金代扒村窑所生产。 10白釉剔花婴戏莲纹枕:(图10)长45厘米,宽18厘米,高115厘米。1956年西安附近出土。枕为八角长方形。枕面装饰采用白釉剔花技法,形成褐地白花。共三局部内容:中间婴戏莲纹,两边均为莲花纹。婴孩肌体饱满,赤身裸体,双手拉扯莲茎,戏于莲花之中,顽皮动人。画面自然活泼,手法简练,寥寥几笔神情意态栩栩如生。胎灰白,釉莹润,右墙有小
9、孔。此枕的制作过程是先在成型的枕面上施一层白色化装土,刻出纹饰后把纹饰以外的地子剔去,露出褐色胎地,最后挂釉高温一次烧成。这种装饰流利洒脱,别具一格,酱白两色相衬,纹饰突出醒目,略具浮雕感。白釉剔花装饰以河北磁州窑为代表,另外河南登封窑亦烧此品种,风格与磁州窑相类似。 八角形枕在北宋晚期非常流行,一直延续至金代。这种平面大小有异,体积较大的枕可能为金代瓷枕。 11三彩划花折枝牡丹纹枕:(图11)高95厘米。1952年征集。枕为圆梳形。枕面划花折枝牡丹,花为赭色,枝叶绿色,枕周边划双线纹,并绘绿色宽边。枕侧绿釉,后墙有小孔。造型规整,胎体较轻,胎土黄,瓷化程度高,几笔简单的刻划分外流畅,是一件难
10、得的珍品。 12三彩划花虎纹枕:(图12)长25厘米,宽11厘米,高185厘米。1985年陕西省韩城县安吉寨出土。枕为扁瓢形。枕面划花卧虎,虎为鼓目锁眉,形象生动,以黄釉绘成,周围绿釉衬托。枕墙黄釉,印花锦纹,后墙有小孔。胎色红,胎骨较松疏,硬度较差,有较厚的化装土。画面构图简练,线条粗壮均匀,流畅自如。釉色鲜纯粹,比照清楚。虎被视为瑞兽,作为勇猛的象征,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形象,虎纹在金、元时再次广为流。扁瓢形枕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造型,大概为金代某一地区烧造和使用。 13三彩剔地划花婴戏纹枕:(图13)长24厘米,宽10厘米,高85厘米。1985年陕西省韩城县安吉寨出土。扁瓢形。枕面剔地划花婴戏
11、纹,婴孩为粉白色,光背赤腿,颈带如意圈,手带玉镯,身上缠有一条飘起的绿色绸带,婴儿为爬卧状,正回首顾看身后的一只绣球,生动活泼。纹饰凸起,有立体感。枕为深绿色底,黄色宽边。枕墙四侧黄釉,印锦纹。胎色红,化装土甚厚,修胎细致,后墙有小孔。图案规整,线条流畅,刀锋刚毅有力,釉色厚而艳丽,画面生动逼真。 14三彩剔花花卉枕:(图14)长40厘米,宽17了厘米,高105厘米。陕北清涧征集。枕呈不规那么六角形,平面大小不同,枕的前、后面较平直,两侧面为八字外撇状。枕面稍下凹,并剔花折枝花卉,花的轮廓涂黄釉,白花,绿叶,墨绿色底,黄釉宽边。纹饰凸起,有浮雕感。枕前墙印锦花纹,后墙浮雕朱雀、人物纹,均涂黄釉
12、。胎土红,后墙有小孔。为金代流行的式样。 15三彩叶纹枕:(图15)长36厘米,宽155厘米,高13厘米。1956年西安曲江池西村元代段继荣夫妇墓出土。枕为长方形,枕面稍凹,用黄、绿、红彩绘成由花卉纹、十字纹等组成的树叶纹,周边绿色宽边和黄色窄边。枕墙绿釉不及底,前墙有小孔。胎土黄、细腻。据其墓志记载,段氏卒子壬子年,夫人卒于乙丑年,于乙丑三年合葬。由此推知这种叶纹枕流行于金末至元初。 二、陶瓷枕相关问题探讨 本馆所收藏的陶瓷枕,形制上有箱形枕、兽形枕、人形枕;时代上主要从唐至元,为枕的最盛行时期;从窑口上看,以北方磁州等窑口所产最为多见。磁州窑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分布于河南、河北、山西
13、诸省,其生产数量之多,影响之大,流传之广,为民间瓷窑之首。它最突出的特点即面向群众,面向生活,以富有乡土气息与民间色彩见称。工匠们没有约束和限制,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用笔简练流畅,自由奔放,表现人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反映出民间艺术豪放朴实的风格。 1磁州窑高超的化装土艺术特色:从馆藏陶瓷枕来看,磁州窑巧妙利用化装土是其一大艺术特色。磁州窑的化装土最早为白色优质瓷土制成的泥浆,是为了适应粗瓷细作,掩饰胎体缺陷。后又出现了有色化装土。白釉黑花卧女枕,其赭黄色衣衫即施了一层赭黄色化装土,上绘黑花,再施透明釉烧制而成。白釉剔花婴戏莲纹枕是在较厚的化装土上进行剔刻,再剔去纹饰外的化装土,亦是化装土艺术的
14、变化。珍珠地划花枕,亦先施较厚的白色化装土,经刻划纹饰、戳印珍珠地后,又在纹饰内着一层色粉,(有的不着色粉)用力蹭擦,使花纹、珍珠地的凹处着满色粉,施釉烧好之后,纹饰内呈褐红色,非常漂亮。化装土不同的使用,到达了不同的艺术效果,使化装土成为一种装饰艺术,并到达了高超的水平。 2关于金三彩:关于金代三彩枕的断代,主要从造型、釉色、胎以及与河南所出有纪年的金代三彩标准器参照而定。过去传统观念认为宋、金时期生产的三彩统称为宋三彩,近年来根据新的考古资料研究,有金三彩之说,其特点为施有较厚的化装土;釉色厚而鲜艳、纯粹、润泽,填色规整;装饰手法以划花为主,刻、剔为次;线条粗壮匀称,流畅自如;多为生活实用器;烧成温度高。烧制窑口有河南巩县、登封、鲁山、禹县扒村、宝丰和磁州窑等。元初三彩叶纹枕虽是三彩的延续,但其质量明显下降,已渐趋衰落。至明、清时期,三彩逐渐转向了建筑材料方面。 3断代的沿袭性:关于陶瓷枕的断代问题,存在着一个重要的承袭关系,即每一个朝代的更换,不可能马上表现出明显的变化,稍上推和下延均有可能,如宋末金初和金末元初的陶瓷棚眺断然划开。因此个时代的特征应该是指个阶段所流行的主要特点和风格,其变化是逐渐和缓慢的,这样认识是比较客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