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四川安宁河流域大石墓的消失文雯摘 要:东汉以前,以今天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中心的安宁河流域,广泛分布着先民的大石墓墓葬遗址。这种大石墓在东汉初期完全消失。文章从考古和文献资料分析大石墓消失的原因包括战争、先进经济文化渗透、人口流动等方面的因素。关键词:安宁河流域;大石墓;消失安宁河是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全长340千米。安宁河流域在古代是以邛人为主的先民繁衍生息的主要场地。近年来在此地考古开掘了一系列的墓葬遗址,以分布广泛的大石墓最为典型。考古资料显示,安宁河流域的大石墓始于春秋中晚期,战国中期到西汉中期较为兴盛,东汉初期完全消失。笔者在前人研究的根底上,结合考古和文献资料
2、对大石墓消失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1 长期的战争大石墓的原料是极重的花岗石,当地并不出产,需到远处搬运而来。邛人是如何搬运这些大石并修建成大石墓至今仍然是一个谜。但不可否认的是,大石墓的修建需要大量的人力,而西汉以来连续的战争却极大地消耗了他们的人力,这应是邛人无力再建造大石墓的重要原因。据史料记载,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南越破后,及汉诛且兰、邛君,并杀筰候,冄駹皆振恐,请臣置吏。乃以邛都为越巂郡,由此在邛都设郡,将其纳入汉王朝的统治范围。东汉建立后,在建武十九年(43)时“武威将军刘尚击益州夷,路由越巂。任贵闻之,疑尚既定南边,威法必行,已不得自放纵,即聚兵,起营台,招呼诸君长,多酿毒
3、酒,欲先以劳军,因袭击尚。尚知其谋,即分军先据邛都,遂掩任贵,诛之,徙其家属于成都。接连的战争使邛人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逐渐衰落。考古资料也印证了两汉时期汉王朝曾与邛人爆发过战争。在大石墓中曾出土了一些极具中原文化性质的铁器,而汉王朝一直将铁视为重要的战略物资,不轻易向边疆少数民族输入铁器。汉武帝时实行盐铁专卖,铁器由官府严格控制,在这种情况下西南夷很难获得汉朝的铁器。大石墓中却出土了一些汉朝的铁器,且多是一些铁制兵器,如在黄水塘大石墓和喜德拉克公社大石墓中都出土了环首铁刀等汉朝墓穴中常见的器物,可见当时邛人与汉王朝曾有过较为紧密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可能是通过战争的形式出现的。2 先进经济文化
4、的渗透汉王朝在武力征服的同时也加强了对西南夷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渗透。汉武帝时代曾两次对西南夷地区进行开发。第一次在汉武帝攻打南越时,派熟悉巴蜀的司马相如前往巴蜀地区视察。司马相如经过对西南夷具体的考察,发现在西南夷这个地方“邛筰之君长闻南夷与汉通,得赏赐多,多欲愿为内臣妾,请吏,比南夷,并由此上报武帝说“邛、筰、冄、駹者近蜀,道亦易通,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置郡县,愈于南夷。汉武帝采纳了司马相如的建议,并任命他为中郎将,于公元前129年派遣他去经略西夷。司马相如在安宁河流域的治理以羁縻政策为主,从物质条件上给西夷地区提供支持和帮助,同时采取措施改善当地交通落后状况,
5、从巴蜀四郡征调大量民众修建桥梁道路。经过司马相如一番努力和苦心经营,“西夷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在安宁河流域那么开通了灵关道,通过修孙水桥通往邛都,将西南边疆延伸到牂牁江边。修建道路的同时伴随着大量巴蜀及汉人的进入,带入了大量先进的汉文化因素。第二次是汉武帝为再次开发西南夷,打通通往印度、西域道路,而派兵征伐西南夷。在汉王朝的强大武力之下,南越、邛、筰等西南夷的对抗很快被镇压。在武力征服的同时,西汉王朝还派遣使节前往招降。通过经济、政治等多种方式,西汉政府在安宁河流域“乃以邛都为越巂郡,筰都为沈犁郡,冉駹为汶山郡,广汉西白马为武都郡,将这一地区彻底纳入自己的政治范围内。但西汉时期
6、对当地人的生活并没有过多地介入,而是充分尊重当地的民族习惯,保存了当地的文化传统,对当地社会的治理也是由政府官员和当地头领共同完成。这也是西汉中期后大石墓的数量有所减少但仍有存在的原因。西汉中期以后,大石墓中出现了一批具有汉文化特色的器物,其中特征较为明显的是汉代钱币的发现。在喜德拉克公社大石墓中发现了文帝四铢半两,还出土了一些五铢钱。考古资料显示大石墓中出土的五铢钱共7枚:“拉克四合M1出土4枚,轱辘桥M1出土1枚,河西M3出土2枚。经考证,拉克四合M1出土的4枚五铢钱应是汉宣帝时期所铸,其他几枚五铢钱也大致处于这一时期。同时,在喜德轱辘桥M1中还出土了1枚大泉五十,这枚钱币的出现直接将大石
7、墓的下限推至王莽居摄至东汉初。这些钱币的出现不仅对大石墓的分期有重要作用,也有力地说明了在西汉时期这一地区与蜀汉中原地区已经存在经济文化的交流。3 人口流动东汉虽然承袭了西汉的羁縻政策,但东汉时无北边匈奴的侵扰,针对西南夷的对抗往往采取更彻底的打击,在武力征服的同时还实行了强制性的移民政策,将镇压的叛乱夷人迁徙至汉族地区居住,以弱化当地的土著文化,如在邛榖王任贵叛乱被诛后将其家属迁至成都。东汉以武力使大量军队、官吏、移民强势进入安宁河流域,更加先进的汉文化迅速被当地人民接受,而他们的土著文化逐渐被取代。这种人口流动导致西汉后期起安宁河流域的大石墓逐渐减少及汉墓不断增加。根据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
8、的考古调查,发现西昌礼州以南沿安宁河东岸和琼海有分布密集的汉墓群,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当属西昌经久乡发现的西汉李音墓。李音墓出土了大量西漢的钱币与器物,出土的五铢钱与洛阳烧沟汉墓所出的式五铢钱根本相同,应属西汉宜帝、元帝至平帝时通行的钱币。还出土了一枚印章,阴刻印文“李音私印四字,准确地告诉我们墓主人为李音,且通过随葬物品可知李音应为汉人无疑。这些汉墓的发现说明西汉元鼎六年(前111)设郡以后,中原地区的人民相继迁居此地,带来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西昌地区与中原文化已有密切的交往,汉代文化开展已有了较高的水平,当地落后的土著文化逐渐被取代融合。不仅汉墓在不断增加,还出现了一定规模的汉代遗址,
9、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四川西昌东坪汉代冶铸遗址。经考古开掘,这片遗址应属于汉代郡国铸钱工场。居住在遗址上的是“内地来的移民,他们带来了传统的冶铸技术和生活方式,虽然入境随俗,有所变异,但根本上形成了与周围民族环境不同的社团聚落。经考古工作者考证,虽然东坪遗址的始铸期至迟不会晚于新莽,但出土的冶铸文物等那么多属东汉时期,说明该遗址主要的生产时期是在东汉。而这种大型的铸币场所,汉王朝不仅要移民大量工人到此地,还要派驻大量军队防守。这些人成规模地进入安宁河流域,带来了汉朝的先进文化。邛人在接受这种先进文化的洗礼后,慢慢抛弃自身落后的土著文化,逐渐融合在汉民族中,以致在西汉中期以后大石墓就逐渐减少,到东汉时就彻底被汉墓取代。安宁河流域的大石墓作为我国古代西南夷地区极具特色的一种墓葬形式,它的消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汉王朝对邛人进行武力征服、先进政治经济文化的侵袭与人口的流动,使当地落后的土著文化逐渐被先进的汉文化融合取代,邛人也渐渐融合到汉民族中,大石墓作为土著文化最古老、最保守的代表,自然也被邛人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