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科技传播当前状态的思索 。文章以传播学的研究视角,从传播者、传播受众、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传播效果几个方面,描述了大圩乡农业科技传播现状,详细分析了其中还存在的问题和缺乏,并对此提出了有效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使农业科学技术更充分地发挥其实用价值,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开展。 关键词:农业科技;传播者;传播受众;传播效果 一、XX市大圩乡农技传播的现状分析 为更加科学全面地分析大圩乡的农技传播现状,本文运用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按农业科技传播的流程,从传播内容、传播者、传播受众、传播媒介、传播效果五个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一)传播者 不同传播者各尽其职。现代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者主要包括行政管理部门、
2、大中专院校以及农业气象监测部门。作为主要的传播者,XX市政府积极予以资金支持并且出台了相关政策。此外,XX市气象局承担着雷电预警、预报业务和对突发性、关键性、灾害性天气组织市民及相关单位进行预警。 传播工作的落实制约农业开展。必要的资金支持是科技传播的经济保障,但就大圩乡而言农技推广资金在农业投入中占的比例还很小,也没有农技推广的常设性基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乡村农业经济的后续开展。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信息的拥有者并不是现阶段我国农技新性传播的主力军,研发与生产相脱节致使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二)传播受众 农民整体素质不高。总体上来看,大圩乡乡民的受教育水平较为落后。在大圩乡的种植户中,文盲的
3、人数占调查总数的6.12%,具有小学和初中文化水平的占绝大局部,为77.55%,而对科技知识接受度较大的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人数仅占16.33%。这种普遍较低的知识结构决定了农户对科技需求极为迫切,但本身却阻碍了所传播技术层次的提升,同时给传播效果也带来不利的影响。 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对于农技信息的需求程度不一。相对于种植规模大、经济收入高的农户,小规模、收入低的农户往往依靠检验进行种植,对科技信息的利用度普遍较低。 (三)传播内容 传播内容丰富多样。据悉,大圩乡农户从各方面了解到的农技信息主要包括常规的及突发的气象灾害,新型病虫害,农业种植技术,以及当前市场需求等。多样性的农技信息满足了不同农户
4、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的信息接收增强了农技传播的效果。 技术性信息有待增加。目前,大局部农技信息所涉及到的可利用的技术性信息却较为缺乏,或者是推广的技术不适用,对农户的生产实质上影响很小。 (四)传播媒介 传播方式多样化。农技信息传播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恰当的传播方式。大圩乡的广阔农户还是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农技推广员、宣传板,播送、电视,此类传播媒介由于其历史性、时效性、互动性深受农户青睐。作为现代新兴的传播媒介,由于当地农户经济水平和自身素质的限制,计算机网络、 的利用程度不高。 各媒介针对性不强。调查发现,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接收农技信息的主要途径也有所差异。低收入水平的农户更加信任通过电
5、视来了解局部农技信息,农技需求小。相比较而言,相对富裕的农户获取农技信息的渠道较多,信息的有效性更强,除一般掌握农技的方式,他们会主动上网查询或向有关部门咨询。 (五)传播效果 各种推广方式传播效果明显,农户对于各种渠道所获技术信息的理解程度不一。在各种传播渠道中,科技员直接指导是所有信息传播中最受农户欢迎的方式,此类方式多是农户对其理解度和信奉度最高的,与此类似的还有与种植大户请教和亲戚朋友之间的交流等。相反,书籍报纸、播送电视的娱乐效用远远超过了科技传播的价值。 推广内容农户评价高。农技推广工作的落实程度政府说了不算,其考察依据主要还应源自于农民自身。在大圩乡,对于乡政府组织的农技推广培训
6、和农家书屋等活动,农户的参与热情日益高涨,主动掌握科技信息的人数比率不断攀升。由此可见,近年来的农技推广取得了初步胜利。 二、XX市大圩乡农技传播的问题分析 (一)传播者的主体作用缺位 政府的主导作用缺乏。一方面,缺乏了解农民在具体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需求的主动性。例如,如何面对新虫害,如何识别假农药等,相关政府部门却缺乏此类问题对农户的指导和培训。 其他农技传播者内容定位偏差。我国大局部地区农户获取新技术的信息渠道除了政府有关部门的组织传播外,主要还是依靠电视传媒、现代化的通讯手段、计算机网络等这些传播主体的推广作用。在调查中了解到,电视农业节目提供的农技信息与农户的需求错位,使用信息
7、少;农村地区计算机普及率低,缺少对网络信息的充分使用;作为新兴的农家书屋建设完备,但难以吸引农户的关注,因而利用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传播受众文化素质与所接受信息的程度不匹配 信息利用率受农户自身素质影响较大。首先,农户未能对科技信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获取科技信息的意识较为淡薄,影响了农户对科技信息的需求。其次,素质不高也降低了农户对有效科技信息的使用价值。 (三)传播内容缺乏现实应用性 脱离市场,技术实效性受影响。农技推广不能盲目跟风,市场上什么价格高就推广什么,其他村种什么我们就跟着种什么。大圩乡也曾举办屡次培训会议,包括一些产品的推广,但由于不符合市场需要,对技术要求高,未能被农户所
8、接受。 (四)各传播媒介未能有效整合 大圩乡农技推广主体和手段众多,主体如政府、农业协会、科技示范园等;传播手段如传统的农技推广员、宣传板,播送、电视等,现代的计算机网络、 等。但在农业科技传播的过程中,推广效劳的各类主体和各种资源缺乏有效地整合,未形成整体优势。传播主体各行其是,很少有理论和实际上的交叉行为。 (五)农技传播传播效果有待加强 此次对政府农技推广工作效果的问卷调查显示,只有9.17%的农户认为政府工作开展的很好。单从农户对科技传播的态度层面上来看,农技传播效果效果并不明显。此外,我们在对农户的访谈中发现,真正运用所接收到的农技知识进行生产种植的农户少之又少,绝大局部还是以经验为
9、主。由此可见,不仅从态度上,对于农业技术的实际运用行为层面的改变也微乎其微。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传播主体与传播受体的沟通机制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培训会、技术员等可以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效果较好,却由于与农户实际接触次数的限制实际效果也受到限制,十来个村民组的村庄往往只有一两名技术员。而农户也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未能及时将接受情况反响给相关传播主体。 四、促进XX市大圩乡农技传播的对策和建议 (一)做好统筹规划,发挥政府在农技推广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首先,要积极落实科学开展观,树立“因地制宜、“利农为本的指导思想。要依据各村具体情况,采取适宜的对策进行技术推广,宣传农户迫切需要的
10、技术信息。其次,在满足农户需求的根底上,还要制定农技信息效劳体系的总体规划,做到以农户需求为基,兼顾政府和市场需求。除此之外,发挥效劳型政府优势,做好农技传播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工作。完善信息反响机制,在农技推广过程中,政府可以综合各方面资源,建立一个多渠道、多交流、重反响的双向沟通体制。 同时,各种传播媒介需在政府引导下,充分利用多种先进传媒,进行综合宣传,改变以往的各行其是作风,共同协作,合理配置,实现农技信息科学有效的传播。 (二)提高技术信息的科普度和成果转化率 要增强农技传播效果,亟需提高目前各类媒体传播的技术信息的科普度。一方面,掌握市场需求和农户的实际需要,播放相应的科技知识节目,
11、从而增加节目的收视率,并增加互动。另一方面,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增加技术信息的可读性和理解性,可以用地方性、趣味性的表达方式对技术信息进行包装。 高校及相关研究机构,不能闭门造车,而应走进农村、走向农户,切实了解农户信息需求,将农技的理论研究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只有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品种和新技能,才能够为农户所采用,从而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三)重点发挥基层农技传播者的作用 一般的农技推广站设在乡镇府,由几个技术和宣传人员组成。虽然队伍没有其他组织强大,但是它在传播过程中担任着最主要的角色,与技术员交流是农技推广工作中最受农户信任和青睐的获取技术知识的方式。科技员可以增加走访次数,深入农田
12、,及时解决困难;也可帮助农户选择适宜而优秀的种子并帮助农户做好田间种植效劳,预防和治理各种病虫害;同时,可以为有意向搞工程的农户作参谋,推荐相关的书籍、电视节目和网站,传递快捷的致富信息和必要的技术知识。 (四)农户要增强信息关注度和理解度,提高农技知识接受率 对于农民来讲,大多数正在传播的农业科技是一种新事物,而接受新生事物往往要经历一个从认识到理解再到接受的过程。美国传播学者罗杰斯和休梅克曾经提出信息的“创新扩散理论,认为人们接受新事物要经历知晓、说服、决策、证实等四个步骤。为实现信息的畅通有效传播,农户也要学会从自身做起。首先,主动了解农技知识,并通过各种传播媒介主动掌握多方面的资源和信
13、息。其次,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培养使用技术信息的意识,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再次,增强信息反响意识,及时反响自身的信息需求、信息接收效果等,推动农技传播的双向沟通。最后,进一步发挥村能人和信息专业户在农技信息传播中的作用,以农户带动农户。 (五)增强农技信息反响沟通,注重传播效果 农技传播工程应当是一个双向沟通的运行机制。既需要政府的信息引导,也需要农民的信息反响,在互动中推进工作开展,提高传播效果。一方面,农户可以采取定期向有关部门和单位反映当前大家的信息需求,然后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一些培训会和解疑活动。另一方面,政府根据农户的需求开展相关活动,在活动结束后仍需要农民将自己的接受情况反响给政府,进而促使政府活动的改善,为以后的活动积累经验和教训。 五、结束语 农技的传播与推广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业革命的深入,农技传播工作必将会在不断地探索之后,为农民提供更为具体而有效的效劳,促进农村的经济社会建设。政府的积极引导,科技员的田间指导,专家教授的理论支持,新闻网络的生动宣传以及农民自身的热心求教,营造一个全社会共同努力的和谐气氛,建设新型的学习型乡村。 第9页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