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好的教育在哪里读后感 一位著名的作家说过,看一个人有两个取向,一是看他做什么,二是看他不做什么。有时候,看一个人不做什么,更能看出他的精神和品质。因为做什么往往具有共性,而不做什么常常具有个性。 在XX省教科院教师书院赵国忠主任研究于洁老师而撰写的天使教师中,我看到了于洁老师的教育坚持做什么;而在于洁老师主编的最好的教育在哪里中,我清楚看到了她心中最好的教育坚持不做什么-不告状,不放弃,不气馁,不急躁,不懊悔。 教育不是工业,不可以流水线式地生产;教育是农业,需要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教育孩子是一件慢活,试图一下子提高成绩,试图一转眼改变后进生,试图一次活动就建成了班集体愿景,这样的想法百
2、分百不能实现,这样的老师十之八九会失败。最好的教育在哪里告诉我们,心拉近了,一切都近了。小东为什么总是拒人于千里。因为他心里有难言之隐,父母离婚严重影响了他的一切。而这些,他不能说,不好说,不想说。于是,与大家越走越远,自己越来越孤独,成绩越来越下滑。老师走近了学生心灵,走进了学生家庭,后来,小东的父母为了孩子而和解,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于洁老师在点评中说,由于小东的班主任崔老师爱自己的学生,学生才会信任崔老师,崔老师才可以深入地走进他家,帮助他。于洁认为,改变一个,可以改变世界。所以,不着急,认真做,从小事做起,从一个做起,从身边做起,你会发现,世界在悄悄地改变着。 大教育观认为,教育是学校
3、、家庭、社会合作的教育,每一个方面不可或缺,这固然是对的,三结合教育肯定比单打独斗要强得多。但是,如果这样的理由成为教师的挡箭牌,成为教师推脱自身教育责任的理由,那就是最大的悲剧。于洁老师坚持我的家访不是来告状,就是因为这一理念,家访成为沟通,成为交流,成为研讨,成为孩子开展的平台。这篇叙事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方式,而且关注细节,使得叙事跌宕起伏;把自己当孩子去思考,把孩子当自己的孩子去理解。在敲开教育的心理之门一章里,还有爱一朵花就要陪她绽放,不是着急地责备她为什么迟迟不开花;以平常心对待半颗心,告诉我们应该用全心对待只有半颗心的孩子;让抑郁的他变成阳光少年,绝对不是告状能够解决问题的;当有人抹
4、黑班级时,你是不是想去告状。于洁可不赞成。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是西方经典的教育理念,但是中国教育工作者很是想不通。这一句话是从理念上说的,要求教师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但是,拿来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就不妥了。马卡连柯说过,得不到别人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强烈的自尊心。当我们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时,也要尽可能尊重一个人。俗话说人出一百,五颜六色,学生也是一样,差异性很大;天赋差异,相貌差异,根底差异,于是,成绩有上下,表现有悬殊,甚至品行有优劣;这时候,有教无类显得非常不容易。 回想当时的我对问题生缺乏耐心和方法,发现问题小题大做,动辄请家长,或停课反省,致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不求进取。在教育转化过程中,出现反复,对此我当时要有宽容的态度,除了用爱心去感化他们外,还要耐心地教育和期待他。 第3页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