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产理论与马克思哲学范式的新探索 【作者简介】仰海峰,年生,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科研人员,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系副教授 【内容提要】当代西方哲学理论对马克思的生产理论有三种理解方式:第一种以鲍德里亚为代表的后现代思潮,认为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并不能作为替代资本主义方案的理论根底,否认生产理论在分析当代社会中的作用;第二种以哈贝马斯与吉登斯为代表,认为生产理论只能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的局部层面,随着当代资本主义的变迁,更需要强调制度或普遍理性在当代社会中的支配作用;第三种以杰姆逊等人为代表,认为当代资本主义仍然处于马克思所讨论的理论问题域中,生产理论仍是我们理解资本主义及其文化的逻辑前提。批判分析这些
2、理论观点,在生产理论根底上丰富和完善马克思哲学范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我们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文化逻辑的重要问题。 在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开展中,一个核心的问题是如何看待马克思生产理论的当代地位和作用。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建构中,从市场交换体系走向资本的生产过程,并在此根底上透视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内在关系,揭示生产过程中的内在矛盾及其文化意象,构成了他批判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文化逻辑的现实根底。因此,生产理论不只是指经济学意义上的物质生产,而且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总体性的哲学透视,是马克思哲学批判维度的逻辑根底。对马克思的生产理论,有的学者认为必须彻底放弃,因为它表达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意
3、识形态,无法真实地建构替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方案;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的生产理论仍然是我们理解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及其文化变迁的重要理论前提,放弃生产在当代社会的根底性地位,正是各种文化批判理论陷入全球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原因;还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的生产理论虽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重要特征,但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制度与普遍性的理性标准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对生产理论的这些不同理解,直接影响到马克思哲学范式的当代建构。梳理当代学者对马克思生产理论的肯定性和批评性意见,在生产理论的根底上,建构马克思哲学的新范式,从而获得批判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文化的理论框架,这是今天马克思哲学研究中一个需要讨
4、论的深层问题,也是我们清晰勾画当代理论的重要基点注:参阅赵剑英深刻变化的世界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载中国社会科学年第期。 一、生产理论:一种意识形态的幻象 从社会批判理论的视角看,马克思哲学中的生产概念,既是他对经济学研究的哲学提升注:俞吾金教授在作为全面生产理论的马克思哲学哲学研究年第期中对马克思生产理论的哲学内涵进行了分析论证。,也是他区别于过去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一开始讨论的就是蒲鲁东主义的经济学。马克思指出,蒲鲁东主义者想从交换层面,通过劳动券和交换银行的方法来解决资本主义的矛盾,实际上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梦想,因为货币、交换价值实际上只是表达了
5、资本主义生产的外在特征,都是由资本的生产过程决定的。“只要这些措施针对货币本身,这就只是对结果的攻击,而产生这些结果的原因仍然存在;可见,这只是对生产过程的干扰,但生产过程的牢固根底仍然有力量通过或多或少暴力的反作用,使这种干扰成为只是暂时的干扰并加以控制。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年,第页。也就是说,蒲鲁东主义的理论既不能真正地分析资本主义,更不能有效地批判资本主义。因此,当马克思进入到资本生产过程,并将生产提升为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哲学范畴时,生产理论实际上就表达出双重的理论功能:一是作为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框架;一是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前提。这双重功能在马
6、克思那里是合二为一的。 随着资本主义的开展,马克思的生产理论不断地受到了冲击和批评。在我看来,这种冲击和批评表达为两个阶段:一是生产理论的内在隐性冲突,一是对生产理论的全面批评。 生产理论的内在冲突,在我看来,表达在从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中。我们知道,在马克思的生产理论中,生产力是一个中性的概念,生产方式中的矛盾主要表达为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开展的内在要求,因此需要打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开展提供新的生长环境。但这种生产力的概念,在卢卡奇的物化与阶级意识中受到了质疑。按照卢卡奇的分析,随着生产的流水线与泰勒制的推广,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人的碎片化与物化,并且这种碎片化使人的心理走向
7、了物化注:参阅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译,商务印书馆,年。如果我们将这个分析与马克思的分析进行一个简单的比较就可以发现:一在马克思那里,作为中性的生产力概念在卢卡奇这里已经具有了否认的含义。人的物化并不只是发生于生产关系层面,现代生产力的技术结构就造成了人在身体与心灵上的物化和碎片化,当这种物化获得其合法性时,技术就变成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这一点在马尔库塞关于技术意识形态的批判中得到更为明晰的揭示。二马克思也谈到,在资本主义社会,过去人们认为不能出卖的东西,如德行、爱情、信仰、良知都成了在市场上可以出卖的对象,这是资本主义“异化的全面表现,但他这里所谈的还是交换层面上的“异化注:参
8、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年第页。,而在卢卡奇那里,物化就发生于生产过程中。这实际上就说明,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已经在内部遭遇到了隐性冲突注:张一兵:市场交换中的关系物化与工具理性的伪物性化,哲学研究年第期。 如果从资本主义的开展过程看,我认为卢卡奇的理论见识是一次深化,并推动着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开展。随着流水线生产与科层制管理的出现,资本主义的开展进入到了新的历史阶段,即组织化资本主义社会。先是在生产层面的组织化管理,然后延伸到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中,导致了对日常生活的控制与规划,特别是随着电子媒介出现之后,通过控制人们的消费及消费理念,这种规训与控制那么进入到了人的身体与意识深处,
9、并造成了一种幻象层面的认同模式。如果说在马克思时代,控制和惩罚以工人与资本家之间明显的冲突状态表现出来,而随着组织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展,这种控制与惩罚那么渐渐地呈现为一种被所有人日益认同的模式,而这种认同模式,正如许多学者所强调的,正是通过生产中的技术理性获得合法性的。但从理论自身的清晰界划来看,在否认的辩证法发表之前,这些研究虽然在反对着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理性,有的甚至由此上升到对西方文明的反思,但获得生产意义上的“总体性,并由此实现人类生活的解放,仍然构成了勒菲伏尔、马尔库塞、德波等人的理论希望。在这个意义上,尽管此时马克思的生产力的中性思想已经受到疑心,但作为哲学框架的生产理论仍然构成了理
10、论家们分析问题的根底。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这种批评是隐性的。 但有些学者已经不满意于以马克思生产理论来解释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了。这里,我们以后马克思思潮代表人物鲍德里亚为例,看看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在哪些层面受到了挑战。 鲍德里亚在生产之镜中对马克思的生产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批评。按照鲍德里亚的看法,马克思的生产理论所强调的批判资本主义和解放生产力,实际上只是一种革命理论的幻觉,是生产的幻象。“它到处支持着没有约束的生产浪漫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理论没有触及生产原那么,生产方式所描述的所有概念,也只是说明了生产内容的辩证的、历史的谱系,并未触及生产的形式。这个形式以理想化的方式重新出现,隐藏在资本主
11、义生产方式批判的背后。注:也就是说,马克思的生产理论,看起来是要批判现代资本主义,但实际上并没有到达这一理论目的,生产主义是现代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当马克思以一种高生产率超越资本主义时,只是完成了生产主义的另一种解释,并没有跳出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而且更为要命的是,这种批判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只是建构了一种生产主义的批判话语,并渗透到了对文本、意识、权力的分析中。“从泰凯尔无限制的文本生产率中生产力的解放,到德鲁兹的无意识包括无意识的劳动工厂机器的生产率,没有任何革命能够在其他符号中替代生产率的革命话语。生产的爱欲成为普遍的公式。注:因此马克思并没有实现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彻底决裂,只是用另一种生产
12、合理性取代了当下资本主义的生产合理性,而生产合理性正是资本主义的本质规定。他通过借用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马克思是在生产的幻象中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的,只要不打破生产之镜,我们就不能真正地跳出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找到解决当下问题的替代性方案。 在我看来,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生产理论的批评主要涉及以下内在相关的问题,这也是后来批判马克思生产理论的学者所持的根本立场:第一,生产理论的人类学根底是一种理论的幻象。在鲍德里亚看来,在马克思的生产理论中,劳动是马克思哲学的人类学根底,与此对应的有用性、需要、使用价值等概念构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重要假设。人需要物质生活资料,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些生活资料就表达为商品
13、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无法比较的,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以资本生产为根底的交换体系,却使交换价值统治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本身倒不再重要了。与这一逻辑相对应,就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被其交换价值所统治,这就导致了劳动的物化。因此,使物化的劳动解放出来,这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指向。只有劳动解放了,才能真正实现需要的满足,才能让使用价值的生产成为目的。也只有在这时,劳动作为人的潜能才能真正地发挥出来。鲍德里亚认为,实际上这是一种理论幻象。比方使用价值,一旦我们进入到这个概念时,我们就处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语境中,“使用价值,实际上有用性本身,正是物化的社会关系。就像商品的抽象平等一样,使用价值是一个抽象,它是需
14、要体系的抽象就像社会劳动的抽象一样,使用价值构成了平等逻辑交换价值的根底,它隐藏于商品的天生的价值之下。注:经济交换正是以使用价值为根底的,正是根据有用性,物体与产品才必须加以思考与理性化,否那么它们就不具有交换价值,因此,将商品等同于有用性,正是理性交换的前提。 从劳动的人类学规定来看,将劳动作为需要的满足,作为人的本质规定,在其深层意义上,正是一种基督教式的劳动伦理观念,而这恰恰是现代资本主义所必需的意识形态。在这个分析中,已经有了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精神主义精神之间关系的分析。按照韦伯的看法,正是将劳动作为一种天职、作为一种需要,才有了资本主义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才有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个意
15、义上,当马克思将劳动提升为人类学意义上人的本质规定时,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完成了与政治经济学的共谋,这是对启蒙思想的一种转换。对生产理论的人类学根底的反驳,会导致对人的解构,这构成了后现代思潮中解构大写“人的根底。 对生产理论的第二个批评是所谓马克思哲学中的“种族中心主义。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在批判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虽然他力图将自己与启蒙理性拉开距离,如对资本主义作历史性理解,反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资本自然说,但他并没有对启蒙理性的人类学根底进行追问,这使得(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他在面对自然时,同样将自然理解为支配的对象。他引用了马克思的这样一段话:“像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
16、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须与自然搏斗一样,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而且在一切社会形式中,在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中,他都必须这样做。这个自然必然性的王国会随着人的开展而扩大,因为需要会扩大;但是,满足这种需要的生产力同时也会扩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年,第页。这种自然必然性的思想,与启蒙理性将自然作为支配的对象的思想没有区别,这是种族中心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马克思种族中心主义还表达在,他将自己对资本主义分析的生产理论,运用于非欧洲社会和前资本主义社会分析中,导致了原始社会分析中“生存经济的幻觉注:。在分析古代社会与封建社会时,从现代劳动结构来分析主奴关系。这些分析都是建立在以资本主义生产为根底的想象上,在理论深层上表达了政治经济学的霸权。鲍德里亚的这一批评,成为生态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批评的重要理论来源。 第三,马克思的生产理论无法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