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对进一步改善民生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提升开展优投入完善机制促均衡努力增强效劳型政府的民生保障能力 关于对进一步改善民生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全面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也是各级政府施政的第一追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今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总共才40页,而民生问题就占了整整8页;2023年4月15日十二届省委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决定。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全面改善民生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在新的历史时期,各级政府务必加快
2、从经济增长型向民生效劳型转变,始终把民生问题铭记在心里、牢抓在手上、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现结合我市实际,对进一步改善民生问题作一些粗浅的调查与思考。 一、xx市民生工作的主要成效及亮点 近些年来,特别是十六大召开以来我市在加快经济开展的同时,切实强化了以人为本、民生至上的理念,在解决民生问题上作了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百强城市排名中,我市列20235位,其中我市的社会开展系统指标排在全国第52位,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列全国第4位,职工根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三废综合利用产值、建成区
3、绿地覆盖率、生态建设分别列全国第19位、26位、47位和60位。具体工作中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执政为民、改善民生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自觉行动。各级政府在工作中效劳民生、改善民生的民本意识不断增强,在开展规划和工作方案制定时切实把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了反映人口、资源、环境和公共效劳、人民生活、社会安定等方面的民生指标,并细化落实到现实工作中。在政绩考核中,进一步突出了社会保障、群众就业、文化事业、节能减排等工作的权重,倒逼各级确立起“改善民生是最大政绩的价值取向。各县(市、区)都全面建立了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每年确定一批与群众利益紧密相关的工程,集中财力加以
4、建设。同时,全面推广了民情沟通日制度,开展了全国百强城市创立、创全省最平安城市、“五城联创、“文化三下乡、“三效劳、“811环境整治、信访下访约访等系列活动,有效解决了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切实保障了群众的合法权益,进一步稳固了和谐社会的建设根底。 (二)公共效劳、公共投资已经成为财政的最大支出。围绕构建公共效劳型政府的目标,建立和完善了公共财政制度,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切实加大了公共效劳、公共产品、公共投资等民生支出。xx市2023年民生支出占当年财政支出比重达70.2%,占比比上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其中市本级占比为68.2%,比上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在财政总支出中教育支出占比
5、达24.5%、科技文化卫生支出占2023.74%。(具体情况见pdf文档) (三)社会保障、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全省典型。坚持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开展理念,切实加快公共效劳向弱势群体、向农村延伸,既成为改善民生的一大亮点,也在全省创造了典型经验。2023年起我市就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农村五项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同时对城乡居民社会保障进行了全面的提标扩面,目前已经根本形成了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各项社会保障的参保率在全省均名列前茅。(具体指标见pdf文档,截止2023年底) 在新农村建设上,通过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着力抓好农村环境整治、垃圾集中处理、农民饮用水、沼气利用、下山出库脱贫、康庄公路等六大
6、工程建设,努力扩大惠及面,真正让广阔农民共享改革开展成果。五年来,各级财政直接投入资金6.68亿元,整合部门工程资金3.87亿元,村级集体投入3.41亿元,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具体工作情况见pdf文档)。同时,在全国创新了农民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的工作机制。截止去年底,全市已累计培训农民54.9万人,其中技能等级培训32.04万人,转移就业23.6万人,去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占比达50.8%。 (四)好字优先、集聚集约已经成为经济开展主模式。解决民生问题,开展是根本。近年来,全市各级坚持好字优先、量质并举的方针,坚持走高起点、特色化、跨越式的路子,努力扩大有质量的总量,既为民生
7、事业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支撑,也为群众生活留下了一片绿色环境。近几年来,全面实施了工业五大提升工程、“345特色农业提升工程和效劳业“三中心一枢纽工程,促进了产业联动、快速、高效开展,全市gdp增幅近五年均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实现了经济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目标。在加快开展的同时,坚持集约高效开展不松劲,强力推进节关于对进一步改善民生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第2页 能减排,完成了“811环境整治阶段性任务,并在全省率先建立和完善了工程决策咨询、评估、验收工作制度,坚决杜绝低效益、高能耗、高排放工程落地,腾出有限容量开展了一批优质工程,切实调整和优化了产业结构。通过多方努力,2023年全市化学需氧量削减
8、4.5%,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4.6%。在此根底上,全市开发区入园工程亩均投资额提高15.4%、工业产值和经济效益增幅均列全省第二。 (五)收入水平、幸福指数已经有了明显提升。近年来,各级政府坚持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幸福指数作为核心指标,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点来加以突破。强化了“就业是民生之本的认识,围绕“创业创新、富民强市的战略要求,通过大力开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社会效劳业,大力开展农家乐旅游业,鼓励群众外出就业等多种形式,切实提高了群众就业率。2023年新增就业岗位2.3万个,转移农村劳动力6.9万人。通过比较充分的就业,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提升了群众生活水平和消费层次。(具
9、体相关指标见pdf文档) 另外,我市在社会事业、生态环境和平安建设上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截止2023年底,每百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2.7张、拥有医护人员3.4个,播送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4.99%和96.12%,初中升高中比例达94.2023%,低保家庭子女免费入学率达20230%,农民健康体验率达94.4%;在生态建设上,率先实现了全市创立国家生态示范区的目标,空气质量持续保持二级水平以上,其中一级天数达126天,区域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20230%;在平安建设上,群众平安感满意度到达98.33%,列全省第一。 二、民生工作存在问题及原因透析 虽然我市在民生工作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
10、成绩,但是与科学开展观的要求、与广阔群众的呼声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在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无视的矛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经济总量不大与收入水平偏低的问题并存,民生开展缺乏强力支撑。加快开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底与前提。但是由于开展起步晚,我市经济总量偏小、开展不充分的问题突出,在全国百强城市排名中我市列20235位,但经济系统指标仅列191位,2023年gdp仅为全省的2.5%、地方财政收入仅为全省的1.78%,全市还是“养人型的吃饭财政,客观上难以抽出更多的财力改善民生,民生事业开展的保障与支撑水平难以提高。同时,受产业根底和产业资源所限,我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与民生紧密相关的效劳业、劳
11、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开展不充分,产业配套环境、创业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升,群众本地就业率和全民创业率偏低,难以更好地带动群众开展致富。2023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仅为全省的79%和73%,收入水平低从根本上制约了民生的改善。 (二)民生投入缺乏与投资效率不高的问题并存,民生开展根底仍然薄弱。由于财力所限,各地民生投入普遍缺乏。如2023年我市民生支出仅为38.9亿元,而全省高达1225亿元,我市仅为全省的3.2%。尤其是在科技、文化、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投入上存在明显欠账,一些应有的公共设施配套不到位,开展的普惠性不够。如全省各项社会事业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高达58.2%,而我市仅
12、为35.2%;全省社会保障支出301亿元,而我市为3.4亿元,仅为全省的1.1%;在百强城市排名中我市万人拥有电影院数仅排在201位,燃气普及率仅列在200位,医疗床位总数列185位。与此同时,投入民生的资金也没有很好地用在刀刃上,存在浪费的问题,一些地方仍存在一定的政绩思想,热心于搞一些“政绩工程、“精品工程,很多如体育馆、大广场、大马路、培训中心等工程受益面不广,有限的投入起不到普降甘霖的效果。另外由于部门利益作祟,一些民生投入缺乏统筹性和集中性,“跑冒滴漏严重,如在新农村投入上存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分散投入的问题,投资效率还有待提高。 (三)开展不均衡与内生动力缺乏问题并存,民生开展还
13、存在恶性循环的现象。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和资源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导致农村开展与投入明显缺乏,贫富差距、区域差距逐步扩大,不均衡性一时还难以消除。如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比近五年来均在2.6:1以上;“十五时期,全省25个欠兴旺地区人均gdp从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45.8%下降到38.7%,我市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在全省占比分别下降了0.02和0.17个百分点。同时,在市场规律下,城乡弱势群体配置和运作资源要素的能力明显偏弱,自我创业、自我开展的内生性动力缺乏,弱势群体一时还难以扭转“低弱的格局。 (四)政府转型不到位与长效机制不完善问题并存,民生开展缺乏制度保障。各级政府的职能还没有完全从经济调节
14、、市场监管为主转向社会管理、公共效劳为主上来,还没有实现经济增长型向民生效劳型转变,区域开展模式也还没有向民生导向型转型。同时,在改善民生方面的制度建设还不健全,如公共财政制度、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群众合法权益维护制度、农村公共设施的长效管理制度等还不尽完善,对如何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改善民生的问题研究和探索得还不够,民生工作的公平性和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进一步改善民生的目标取向、工作理念与主要措施 改善民生既是一个社会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因为只有民生得到全面改善,才能更好地促进群众消费,进而更有力地拉动内需、更好地促进经济持续开展;同样民生问题解决得好,社会才
15、会安定、政权才会稳固,政通人和的和谐格局才能真正形成。因此,“改善民生是头等大事。各级政府必须进一步明确目标,创新理念,落实更加务实的措施,切实解决好全面快速增长的公共需求与公共效劳不到位、根本公共产品短缺之间的矛盾,全面提升效劳型政府的民生保障水平。 (一)目标取向。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广覆盖、保根本、多层次、可持续。 (二)工作理念 坚持改善经济结构与优化再次分配并举。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一靠提升开展水平,二靠调整分配格局。我们要坚持“提高平均数与“缩小贫困面两手抓。既要坚持开展至上,不断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大力开展与民生联系紧密的相关产业,积极引导群众就业和创业,努力改善经济构成,提升经济
16、开展对民生的直接带动效应;又要坚持改善分配,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民生事业、民生保障方面的投入,把开展成果合理地分配到群众手中。 坚持保障生存条件与提升生活质量并举。民生问题包括保障生存、提高质量两个层面。我们既要强化保底责任,切实保障好弱势群体的衣、食、住、行等根本生活条件;又要增强品质意识,着力在生态环境建设、医疗教育效劳、精神文化享受、合法权益保障等方面落实新举措,提高百姓的幸福感,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开展。 坚持解决实际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并举。全面改善民生是个长期的持续性工作,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规划,稳步推进。我们既要整合资源,集中财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又要善于总结工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