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从业者对双减政策的一些感想教育从业者对双减政策的一些感想双减政策公布一个月了,今天想记录下这一个月作为教育从业者的感想。吃惊直到身边的同事开始面临裁员,我才着实感到双减政策正在变成现实 真的是眼睁睁地“拥抱变化。前一天还在跟我对接的同事,第二天早上被HR找谈话,下午工作账号关闭,门禁卡失效,我已经联系不上了。 我所在的互联网公司布局了K12多个赛道,很体面地给了每个人N+2。但是变化之快,还是让人惊叹倾巢之下无完卵。在商业环境里跨越生死线的时候,已经没有空间和气商量,气氛友好。体面和尊重地给足补偿,已经是仗义了。唏嘘政策也直接影响到了我的工作内容。自己做了几个月的英语学科工程,被停掉了。留
2、下来的员工,会依据政策探索新业务方向。对于大局部人来说,随着行业收缩,要维持原有的职业开展预期,需要比原来经历更多工程变更,承当更多风险。 这个时候其实离开还是留下都是明智的选择。 一些同事希望有更稳定的职业开展和财务回报,选择了换行业。君子谋时而动,顺势而为,个体的职业本身就包含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 另一些人还有想法想在教育行业实现,那不管是留下来化危为机,陪伴行业走过低谷,还是做一个有益的小而美,都能继续活着,活得OK。 我接触到身边几位应届生/职场新人在这次政策风波里是最迷茫的。 各种小概率事件,Offer被取消管培生工作几个月就被裁甚至没有n+1,被降薪/被动裁员。真的是没地儿喊冤!其
3、实我觉得工作头两年不怕探索。这也是一个检验自己对教育行业职业认同感的时机。清醒政策刚下来时还会有侥幸心理,觉得家长培优补差的需求总还在。家长对学科补习的需求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如果周末不翻开ipad给孩子看网课,都不知道给孩子看什么了。 但想想,全民大规模补课其实是钻了校内减负政策和行业受资本青睐的空子出现的。与其说它是刚需,不如说是一个时代奇观。疯狂培训,也就是近十几年的事儿。至少下一代家长会更回归平常心态,只有精英家庭才会想方设法继续补课。这么看,行业不收缩是不可能的。 还有,教育并不纯粹。作为国家机器,它效劳于劳动力生产和意识形态的培育,效劳于阶级分流。其实在中考50%分流发挥它的淘汰作
4、用之前,受到单一评价体系排斥的大局部学生就已经开始自我淘汰了比方主动放弃进一步学习的时机,或在家庭的压力下不去参加考试。更多的例子就不在这里说了,主要信息来源于社会学家布迪厄的再生产。憧憬说实话,内心对于双减政策还是感到由衷开心因为我也没多少股权,尤其是那天看到xx市政策细那么里出的对非学科培训的指导,内心举双手赞成。国家是懂教育科学的,也在改良自己的策略。通过改良测量标准,提升对人的全面培养。只不过你没方法要求教育优先一切。一个活泼经济体需要的有效人才结构并不是以最大化个体潜能为前提的。国家会投入资源的是前者。 让人安心的是,虽然从业环境会变动,但教育的本质规律确是不变的。如果违背或者忽略科
5、学的教育规律,比方唯分数论、过度比拟、直升机式育儿,丧失开展时机的是家庭自己。所以双减政策应该促使每个家庭去积极思索自己认可的教育观念。人的开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不断再生的过程。人需要多个方面的开展。体能体魄健壮、良好的生活习惯、认知根底学科、技能特长、爱好兴趣社会性价值观、意识形态、道德感、情绪管理、沟通合作、积极的心理结构未来适应力自我认知、信息技术、韧性、在问题空间内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感恩最后,想说其实很欣赏我所在的团队应对这次政策的举措。面对不确定性,首先我们没有封闭信息,决策过程始终是公开、可参与的。Leader第一时间组织大家一起解读政策,风暴对策。这个时候每个人的困惑和唏嘘
6、,可以开诚布公一起面对,反而增强了团队之前的信任感。其次,并没有因为工程停滞,团队就消除战斗力,混时间假办公。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组织基因,仍然示范着务实敢为,并设置了小组创新机制来保持大家的工作产出。所以虽然接下来教育行业,每个方向都很苦。进校、素质教育、家庭教育、职业教育,都具有不确定性。但内心信念坚决,事儿总是可以继续做。个体的成长历程本来就是一个复杂、不确定的系统。没有一个人的成长是因为一个老师、一本书、一门课的影响。人生中的重要经历给带来的情感触动,让我们决定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这种的自我创造会指导我们自己做出人生选择。如果这次政策风波促使我们去思考和验证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是一件多好的事。 我相信历史不会倒退,教育不仅会回归常态,治愈焦虑。而且教育生态会更加多元,更注重人的全面开展。体育、美育、家庭学习,终身学习,科学素养、探究学习,这些都是未来的教育新元素,它们会在国家的引领下更快地走进家长的视野。难道这不令人兴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