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赫鲁晓夫的“三和理论【摘 要】 文章表达了 20 世纪50 年代赫鲁晓夫提出 “三和理论的内容和背景,评价了这一理论的积极影响与局限性,认为它是在继承列宁和平共处原那么根底上、结合当时世界国际政治复杂情况和苏联国内改革现实而进行的理论创新,虽然最终的外交实践并没有如赫鲁晓夫所愿,但是该理论确实对当时国际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关键词】 “三和理论;苏联;美国一、“三和理论“三和理论是赫鲁晓夫执政期间对外战略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局部: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三者相辅相成。1、和平共处理论和平共处理论并不是赫鲁晓夫独创性的理论,实际上早在苏联建国初期列宁就曾提出了与西方兴旺资本
2、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随后在斯大林执政期间也在曾屡次提出并贯彻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政策。与前两位领导人的不同之处在于赫鲁晓夫上台后不再仅将和平共处的理论作为一种策略考量,而是将“成认各种制度和平共处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作为“苏联外交政策的根本原那么。1 此外,赫鲁晓夫还将和平共处理论进一步丰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强调和平共处的对象是整个非社会主义世界,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兴旺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那么谈不上和平共处,因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是联盟,是亲密的朋友关系。赫鲁晓夫的和平共处理论不仅仅是理论宣传,确实配合了一定的外交实践。例如,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其次,从内
3、容上看,赫鲁晓夫认为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共处仅限于在政治上不干预他国内政,在经济领域不互相制裁保持正常的贸易往来,而在思想领域仍然要进行“不断革命式的斗争。再次,社会主义力量的加强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和平共处的现实根底。赫鲁晓夫认为,随着社会主义阵营力量的逐渐壮大,使西方兴旺资本主义国家认识到社会主义力量的开展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简单地认为用武力消灭社会主义力量不再是最优的战略选择,迫使西方统治集团的某些阶层改变了以往在面对国际争端时的惯有做法,转而采取较为现实的态度。2、和平竞赛理论和平竞赛理论是以和平共处理论为根底的。自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美苏正式开始冷战以来,虽然以美苏为代表资
4、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就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展开了全面的对抗,甚至在局部地区爆发武力冲突,但是事实证明双方企图以武力征服对方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随着对抗的不断深入,赫鲁晓夫愈发认为通过和平竞赛的方式推行各自的政治理念才是更为合理可行的方式。赫鲁晓夫设想双方在和平共处的根底上展开和平竞赛,各自展示自身制度的优越性,最终让民众来选择更为优越的制度。例如他曾指出:“哪种社会制度更好,谁的制度富有生命力的问题,将通过在尊重各国人民主权的情况下的和平经济竞赛来决定。3、和平过渡理论和平过渡理论最早来源于英国的共产党,后来随着国内国际局势的变化,这一观点被苏共接受。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
5、夫提出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的多样性的问题,他指出“我们不是用战争的方法,而是用示范的方法号召人们走向最美好的未来共产主义。不能用棍子打着人上天堂。当一个人意识到只有共产主义才能使他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的生活的时候,他自己会跑来的。2赫鲁晓夫认为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使得无产阶级通过议会选举的方式获取政权的方式具有很大的现实可行性。二、赫鲁晓夫“三和的战略考量赫鲁晓夫“三和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多方面的考量,其中既有国内现实情况的考虑,还有对国际大局势的判断,更有来自于对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生命力的自信。1、国内改革的需要1953年斯大林逝世之后,赫鲁晓夫接手的是一个外强中干的苏联,
6、在政治上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领头羊甚至具有与美国分庭抗礼的军事力量,但是几十年囿于斯大林模式,最终导致了苏联在经济上是一个极度贫困的国家。正如费奥多尔布尔拉茨基所说,放在当时赫鲁晓夫面前的斯大林所留下的苏联是,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锋利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数百万人被关押在监狱和集中营、国家与外部世界的隔绝,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有新的政策和彻底的变革。3首先,考虑国内政治经济改革与建设对和平的国际环境的需要,赫鲁晓夫不得不寻求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以求能够稳定推进改革进程。其次,常年以来与美国的冷战使得苏联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到军事部署
7、上,这也是苏联经济出现农轻重严重失调的重要原因,为了适应改革的需要,赫鲁晓夫需要削减军事上的开支,而裁军那么是需要以美苏关系缓和作为前提和保障的。因此基于以上两点认识,笔者认为赫鲁晓夫“三和理论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配国内经济改革的现实性需要。2、国际共运蓬勃开展的态势20世纪50到60年代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开展蓬勃开展的十年,这十年间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不断得到开展和壮大,这让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未来的开展充满信心。他认为与资本主义相比,社会主义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可否认。而反观资本主义,赫鲁晓夫认为正如马恩所描述的那样资本主义越开展其固有的矛盾就越锋利,因此赫鲁晓夫坚决
8、地认为只需要通过和平竞赛的方式,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優越性,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家走资本主义道路,最终实现资本主义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的和平过渡,他曾信心满满地说道“当苏联人民享受到共产主义的幸福的时候,世界上又会有几亿人说,我们赞成共产主义。3、联合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来对抗美国压力的策略考量赫鲁晓夫清楚的认识到,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是铁板一块,他们之间的联合除了出于意识形态的考量,更重要的还是利益的分配,并不是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是一边倒的倾向美国,例如当时的印度。印度虽然是一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但是苏联对待其态度以及两国关系都是相当不错。在处理与印度的关系上,赫鲁晓夫考虑到对抗美国压力的需要对
9、印度采取了容忍的态度,在中印交恶时保持中立态度甚至有倾向印度的趋势。我们可以看到,“三和理论不仅仅要寻求与美国的“和,还考虑到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稳固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才能更好的与美国等西方兴旺资本主义国家“和。三、几点评析赫鲁晓夫“三和理论的实践虽然失败了,但是对当时的国际局势造成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对考量现代国际关系格局也是具有借鉴意义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充分认识到其理论的积极方面与局限性。1、积极方面首先,赫鲁晓夫“三和理论的出发点是合理的。诚如上文所述赫鲁晓夫“三和理论的提出很大程度上基于国内改革现实需要的考虑,为配合国内经济改革的推进和平的外部环境是不可或缺的。对于任何一位合格的领导
10、人来说,在面对国内经济开展陷入困境的现实状况时都会投入大量的精力物力到经济建设,而开展经济的一个必要前提就是稳定的国际环境,尤其对苏联这样长期受到来自以美国为首的强大西方势力的压迫的国家来说,寻求和平的外部环境就更加重要了。因此结合苏联当时的国内实际情况来看,赫鲁晓夫在这个时期提出“三和理论就显得合情合理了。其次,从理论层面来看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开拓精神。自美苏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国际关系格局总体上处于和平共处的状态,即使在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为贸易战的情况下,中美也并未像美苏那样进入全面对峙的状态,许多争端都是通过对话谈判解决并未诉诸武力。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也更多是表达在经济方面的竞争(这里并不
11、否认局部热点冲突仍然时有发生),实际上当前的世界国际关系格局与赫鲁晓夫“三和理论的设想有很大的重合。因此,比照当时的国环境和当前的国际局势,我们不得不成认“三和理论是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富于开拓精神的。2、局限性赫鲁晓夫虽然对国内改革对和平的外部环境的迫切需要有着深刻的认识,但是对于对对手和盟友的估量存在严重的缺乏。第一,在对主要对手美国的寻求和平的诚意缺乏正确的判断。赫鲁晓夫曾为缓和美苏关系作了许多的努力,具有代表意义就是其寄予厚望的“美苏领导人互访,但是后来却因为U-2飞机事件化为泡影。U-2飞机事件足以说明两件事,其一,尽管赫鲁晓夫作了大量的工作来缓和美苏关系,但是几十年的对抗使得美国人对
12、苏联寻求和平共处的诚意持疑心或者说是否认态度;其二,美国人不仅对苏联寻求和平共处的诚意表示不信任,其本身也没有对赫鲁晓夫所提出的设想产生更大的兴趣,因此美国人的诚意更是缺乏的。第二,低估了两极格局下缓和两大阵营矛盾的困难程度。诚如上文所述,赫鲁晓夫的“三和理论并没有说服美国人,更为致命的是其理论也并未得到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充分理解和支持。首先,在苏联高层内部就有以莫托洛夫为代表的反对派的不支持,尽管后来莫托洛夫被拿下,但是实际上在苏共内部还是存在许多质疑者,这也为之后赫鲁晓夫被迫下台埋下了危险的种子。其次,一如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在没有经过和中国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协商就贸然对斯大林进行否认,
13、无视了关于如何评价斯大林不仅仅是苏联的内部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到整个共产主义阵营的大问题,赫鲁晓夫再一次犯了这样的错误。作为共产主义世界的领头羊,在没有得到以中国为代表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解和支持的情况下就试图改善美苏关系,这一致命错误的影响最终在U-2飞机事件、中印战争等事件都反映出来了,并使得苏联陷入了被动局面。【参考文献】1 苏赫鲁晓夫 :在贝尔格莱德機场上的讲话(1955-5-18),载赫鲁晓夫言论(1955)第四集,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 1960.39.2 北京大学经济系研究所.赫鲁晓夫时期苏共中央全会文件汇编m.商务印书馆,1976.557.3 苏联尤里阿法纳西耶夫编.别无选择.王复士等译m.辽宁大学出版社,1984.584.【作者简介】顾结龙(1994)男,安徽安庆人,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