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道酬勤当代中国美育的历程【】从新中国成立算起,当代中国美育在“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结束前,可分为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50年代后期、20世纪60年代前期和“文革期间四个阶段,即美育得到关注、美育受到挫折、美育有所改善、美育遭到否认的阶段;在“文革结束后,可分为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三个阶段,即恢复美育、重视美育、强化美育三个阶段。【關键词】当代中国;美育;历程当代中国美育,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以1976年“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结束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一、“文革结束前“文革结束前,可分为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50年代后期、20世纪
2、60年代前期和“文革期间四个阶段。1.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美育得到关注1951年3月,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提出:“普通中学的宗旨和培养目标是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开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11952年,教育部公布小学暂行规程草案,明确规定“小学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全面开展的教育,在美育方面,“使儿童具有爱美的观念和欣赏艺术的初步能力2200。同时公布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也规定,“中学应对学生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开展的教育,“陶冶学生的审美观念,并启发其艺术的创造能力2206。2. 20世纪50年代后期19571960美
3、育受到挫折1957年2月,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开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3。由于教育方针没有正式把美育提出来,更由于人们对教育方针做了简单片面的理解,在学校中造成了无视乃至取消美育的后果。这一时期编写的教育学教材取消了“美育章节。中小学虽然仍设有音乐、美术等课程,但课时减少了,课外艺术活动也有被削弱的情况。3. 20世纪60年代前期19611965美育有所改善1961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八届九中全会,制定了国民经济“调整、稳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文汇报编辑部组织了关于美育问题的讨论
4、,有关部门开始重视美育工作,一些文科院校开设了美学课,并组织编写美学方面的教科书。4.“文革期间19661976美育遭到否认“文革期间,美育被当作“封资修的事物,遭到了彻底的否认。二、“文革结束后“文革结束后,可分为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三个阶段。1. 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19771989恢复美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的教学秩序得到了恢复,教育走上了正轨,重视了智育,加强了德育,恢复了体育。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怎样认识美育在全面开展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问题,重新摆在了人们面前。1980年6月4日,在昆明举行的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
5、上,美育被列为重要议题,会议对美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美育与教育方针的关系,美育的任务和内容进行了讨论。1981年2月25日,中华全国总工会等九个群众团体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建议,其内容主要为“五讲四美,即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1981年2月28日,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卫生部、公安部发出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通知,支持这个建议,要求把它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件大事来抓。全国范围的“五讲四美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美育的实施。1984年10月,中华美学学会、全国教育学研究会和湖南人民出版社美育杂志编辑部在湖南省张家界召开第一次全国美育座
6、谈会。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第七个五年方案指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贯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开展的方针,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4这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虽未明确美育在教育方针中的地位,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草案的说明中指出:“在中小学教育中,应当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开展的方针,适当进行劳动教育,使青少年儿童受到比拟全面的根底教育。51986年8月25日,何东昌在全国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学会成立大会上指出:“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
7、的教育。61986年12月28日,国家教育委员会成立了艺术教育委员会,以推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工作的开展。2. 20世纪90年代19901999重视美育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育成为全面开展的教育方针的一个组成局部,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组成局部,并被明确载入了国家有关文件。1991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三条规定:“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指导和青春期教育。1992年3月14日,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那么第十九
8、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71993年2月13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开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的要求,并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开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1994年6月14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小学的美育包括音乐、美术、劳作等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全
9、面开展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应该切实加强。1994年6月17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也指出:“要重视美育。学校的美育对于培养全面开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应该切实加强。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效劳,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开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1998年12月24日制定,国务院1999年1月13日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方案规定:“体育和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局部,要加强体育和美育工作。1999年3月5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
10、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开展。8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开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個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开
11、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开展和健康成长。“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开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中小学要加强音乐、美术课堂教学,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为学校美育工作创造条件,继续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各类文化场所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纪念馆等要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鼓励文化艺术团体到学校演出高雅健康的节目。农村中小学也要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美育
12、活动。该文件明确提出美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局部,“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开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我国美育开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是对美育认识的一次质变。3. 21世纪初2000年以来强化美育进入21世纪,我国实施新一轮根底教育课程改革,学校美育得到了进一步强化。2001年5月29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根底教育改革与开展的决定第17条规定:“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开展和终身开展奠定根底。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
13、美等全面开展,应当表达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效劳;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根底知识、根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教育部2001年6月8日印发的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表达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
14、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效劳;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根底知识、根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20012023年全国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也明确要求:“改革过分注重课程传承知识的偏向,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开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92“新课程体系将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
15、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发扬人文和科学精神为基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开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93“新课程体系强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养成对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一定的感受力、想象力和鉴赏力。乐于参与各种不同形式的健康的文化艺术活动,进行表现美、创造美的尝试和实践。952023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开展规划纲要20232023年中提出“全面加强和改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战略方针,要求“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开展与个性开展的统一,“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开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