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兵团方案单列的前前后后 背影前前后后的故事 XX省大张庄中学 季树涛 朱自清先生在写作杂谈中关于背影的写作,曾有这样的说明:“似乎只有背影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但也不尽然。 这是一个重要的提示,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个角度去解读背影这篇文章。为了让大家对这句话有更好的理解,我们就有必要把背影前前后后的故事弄清楚,这对我们是大有裨益的。 朱自清原名叫朱自华,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同年12月15日成亲。当时朱自清的父亲还在榷运局任上(榷运局,是民国初年官方所设的掌管盐专卖专运的机构),家庭经济比较宽裕。但没有多久,父亲的差事交卸了,家庭经济逐渐拮据,朱自清心中很焦虑。当时北大规定,学生读两年预科后才能
2、考读本科,但朱自清感到以眼下的经济状况,按部就班读上去是有困难的。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他改名“自清提前一年投考本科。 1917年,朱自清考入北大哲学系。当年冬天,朱自清父亲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差事又交卸了。说起来,这里面有一段很长的故事。 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字小坡,也是个读书人。在儿子的记忆中,他既是一个严父又有其慈祥的一面。朱自清在他的散文冬天里曾回忆起童年和父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冬天的夜晚特别的冷,父亲便起了炉子,煮上白水豆腐。但洋炉子太高,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放进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都喜欢这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
3、,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在寒冷的冬天里,父子围着暖烘烘的炉子坐着,父亲为儿子夹起白水豆腐。 1这是一幅多么温馨的画面,让人体会到父亲对孩子深深的爱。 应该说在1917年之前,朱自清父亲的差事一直都还好。但是到了1917年,事情就起了变化。 朱自清的父亲原来在江西做官时已娶了一个妾,从此种下了家庭不和的种子。到徐州任上又娶了妾,致使江西任上所娶的妾大怒,前往徐州大闹,终至上司怪罪下来,撤了父亲的差。而赔偿徐州之妾的金额不菲,父亲花了许多钱,以至亏空公款五百元。不得已父亲求祖母变卖首饰,还借了高利贷来补上窟窿。祖母不堪承受这样的变故,在郁郁中辞世。 应该说,造成祖母逝世
4、、家庭濒临崩溃的原因,就是父亲道德上的过错。作为20岁的大学生,朱自清对父亲的此等品行以及造成的后果,虽然口不能言,但却郁积于心。在这种情况下,儿子对父亲在情感上是有距离的。 这时朱自清的二弟即将报考大学,但家里已拿不出学费。朱自清看到家中景况十分惨淡,看着已显老迈的父亲,老实巴交的母亲,以及众多尚未成年的弟妹,心情十分沉重,叹着气说:“我要争取早一年毕业。他已暗下决心,要尽早挑起养家活口的重担。 祖母的丧事完毕,朱自清要赶回北京上学,朱小坡也要到徐州谋事,于是父子决定同行。 明白了上面的种种状况,背影中的许多文字就容易理解了:父亲对儿子的种种看来似乎有些过分的呵护,诸如“定制紫毛大衣、“再三
5、嘱咐、“甚是仔细、“不放心、“怕、“踌躇、“忙着照看等等,固然是父亲对儿子爱的天性使然,其中似乎也包含着对自己曾经有过的感情伤害略作弥补之意;而儿子的种种“聪明过分的不理解,诸如“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等等,其实也是父子之间隔膜未解的表现。 2因此,我们在文章中看到的句子都是有“温度的,这“温度甚至是有些冷的,比方,“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以及“爸爸,你走吧等等。 而当父亲艰难地去给儿子买橘子时,“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儿子为什么要哭。看了上面的故事,读者当然可以理解为朱自清对着父亲的背影百感交集:姨太太
6、的闹腾,家庭状况的急转直下,母亲的痛苦,祖母的去世,烟酒公卖局局长被撤职,亏空公款,借高利贷,混到现在黑布小帽这些或许都会在朱自清当时的头脑中闪动。 这样的理解当然有道理;但是,如果我们只是这样理解,这篇文章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了。因为等父亲回来后,“我“赶紧“去搀扶,而“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又说明了什么呢。只能说明“我不但理解了父亲的爱,更为之前父子之间的误解、隔膜而悔恨。 在人世艰难的年代,父子之间曾经有过的隔膜,终于被天地之间最真挚的父子之爱,被这种天性的力量消解、融化,这才更显示出父子之爱的伟大与永恒。 这,大概就是朱自清先生说的“情感的
7、自然流露吧。但是,这件事发生在1917年,为什么到了8年之后的1925年,作者才把它写成文字呢。这是因为,从1917年到1925年,父子之间还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这也需要我们了解清楚。 1920年6月,朱自清用三年的时间就修完了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四年课程,提前一年毕业,实现了自己先前的承诺。在北大校长蒋梦麟的推荐下,他到杭州第一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养家糊口的生涯。 3读者需要知道的是,三年前朱小坡和儿子分手之后,在徐州并没有谋到差事,并且病倒外乡,后被人送回扬州。从此贫病交加,家道日衰,因此心情郁愤,脾气暴躁。 初登讲台的朱自清,一口扬州官话学生听不太懂,再加上对教学方法一窍不通
8、,教学效果自然很差,这令他十分为难。更为重要的是,他当时月薪70元,虽然寄一半薪金回家,但还是不能满足父母的要求(当然主要是父亲和庶母的要求),父母当然不满意,因为贫穷而使家人失和。这样,刚教了一个月的书,他就坚决要求辞职。后来虽经多方挽留,但几经反复,他最终还是离开了。 为了减少家庭矛盾,节约生活开支,1921年暑假后,经好友介绍,朱自清回到家乡扬州的XX省立第八中学任教务主任。他虽为人谦和,但秉性耿直,到任不久便和人发生了争执,后来又与校长意见不合。 工作上的不顺已使他痛苦,来自家庭的纠葛更是雪上加霜。由于庶母的不断挑拨,朱自清的母亲和妻子关系处得不是很好,朱自清处在母亲和夫人的夹缠间,精
9、神极为痛苦。而父亲因为听了庶母的话,借着和校长的私交,向学校交涉朱自清的薪水被直接送到家里,本人不得领取。这种专制式的家长统治激怒了朱自清,一个月后他不得不找借口辞职出走,到外地执教,从此父子失和。 辞职后,朱自清经好友介绍到上海中国公学教书,不久就因为闹学潮受人排挤被解聘。深秋时节,他接到杭州第一师范学校的聘书,又回到一师教学。 1922年初,朱自清将妻子和两个孩子从扬州接到杭州,在杭州组织起小家庭。从此,除了每月寄钱回家外,与父亲之间连书信也很少了。因为奉养父母、维持家庭生活的负担实在太重,没有多久,为生计所迫,他又应允了浙江第六师范校长的聘请,只身到台州教书,把妻子和儿女留在杭州。单独在
10、台州生活的他只身一人,孤灯独影,非常痛苦。 43月间,一师的学生来信请朱自清回去。六师的学生坚决挽留,盛情难却,他只好容许暑假后回台州。9月,朱自清带了妻子和两个孩子回到台州。 1923年3月,经北大同学介绍,朱自清到温州的XX省立第十中学任教。自从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以来,生活的担子把朱自清压得喘不过气来,家庭中翁姑婆媳间的矛盾,也使他感到痛苦。 朱自清对温州十中很有感情,和同事相处也极融洽。但是,经济原因使他不能继续在此任教。在这里他每月薪金30多元。那时物价不高,一担谷子才一元大洋,按理收入不算低。但是学校经常欠薪,两三个月才发一次薪水,甚至一个月只发十元维持生活;而朱自清的家庭负担太重,三
11、个孩子、一家五口要维持,同时还要赡养父母,归还父亲当年“亏空公款的宿债,经济十分拮据。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在1924年2月下旬,离开温州到宁波XX省立第四中学任教。为了节省开支,他一个人去宁波,把家眷留在温州。 这时,因为姨娘的飞扬跋扈,母亲在家里也住不下去了。于是,朱自清又把母亲和妹妹接出来和妻子一起帮助照顾自己的四个儿女。这以后,除了仍旧给父亲寄钱外,和扬州老家几乎就断绝了关系。 这以后,为了增加收入,朱自清的教书生涯又几经变换。1924年3月,老友夏丏尊请他到上虞春晖中学兼课,他就到春晖中学教了一个月的书;9月,春晖中学正式聘用他;2023月,他偕家眷来到春晖中学;11月,宁波四中也给他安
12、排了课,他也容许下来,于是他往来于春晖与宁波四中之间教书;11月20日至年底,春晖中学起了风潮,学校开除进步学生,丰子恺、夏丏尊、朱光潜等人集体辞职,暂时没有适宜去处的朱自清虽然留了下来,但已下定了离开的决心。 1925年8月,清华大学物色教授,好友俞平伯推荐了朱自清。于是,在迷惘中彷徨的中学教师朱自清突然间成了清华大学的教授。暑期过后,他把眷属 5留在春晖中学,一个人赶往北京。从此,朱自清结束了五年辗转不定的生活,开始效劳清华。 2023月的一天,他接到南方父亲寄来的一封信,信中说父亲很不放心自己的长孙,希望能把长孙接到扬州接受教育。父亲在信中还向朱自清提起:“我没有耽误你,你也不要耽误他才
13、好。 这封信就是背影里所提到的信。背影里写道。“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由于父亲的姨太太始终没有生育,而父亲旧式宗法社会的思想中,对于长孙是非常重视的,很不放心,所以才写了这封信给朱自清。 不管怎样,朱自清在北京定居后,生活安定了,可是精神上却并没有放松。尽管由于姨娘的作祟,父亲的做法过分了些,尽管自己也曾一再忍受;但是,朱自清的禀性毕竟是忠厚而且善良的。 或许这个时候,他开始理解父亲;或许他也在反思由于家道中落,造成彼此心境不佳,父子之间才发生了那么多冲突,以致形成了很深的隔膜;或许他会想到,自己这5年中为了生计不断换学校教书
14、,也和父亲当年一样“东奔西走,尤其是有四个儿女需要抚养,也没有有什么好的心境 这个时候,他或许开始原谅了父亲。于是,他开始想到父亲待自己的种种好处,特别是八年前料理祖母丧事完毕,父子同车北上,在浦口车站分别的情景,他似乎看到了父亲为给自己买桔子,蹒跚地走过铁道,两手上攀,两脚上缩,肥胖的身子显出努力样子的背影。 他又想到,父亲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东奔西走,可家中光景竟一日不如一日,以致老境如此颓唐。又想到,他近来情郁于衷,常常动怒,但始终惦念着自己和自己的儿子。哀伤和想念之情如滔滔潮水,铺天盖地而来,在晶莹 6的泪光中,他仿佛又看见父亲肥胖的,穿着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22年后,当文艺知识编者问朱自清写作这篇背影的情况时,他答道:“我写这篇文章只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 这就是背影前前后后的故事。知道了这些故事,我们对于背影就会有更恰切的分析;同时,我们对朱自清先生“情感的自然流露,但也不尽然的写作理念也才会有更深入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陈孝全朱自清传 2.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3.姜建 吴为公朱自清年谱 第9页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