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努力打造道德课堂德育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生物学的教学目标中已经规定了德育目标的主要内容。但就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德育而言,它不同于思想政治课,其思想教育内容并没有文字材料,它的理科特性,往往很容易使我们较多地重视它严密的知识体系传授,而忽略其深邃的德育内容的渗透。反思传统的中学生物学课堂,存在着一些“不道德甚至是“反道德的现象,而在新课程背景下,只有革故鼎新,才能使新课程实施中的课堂成为有道德的课堂。一、传统生物教学的误区1.无视生物学科所特有的教学内容的生命性,师生的课堂意识淡薄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等原因,师生的课堂意识淡薄,生物课堂丧失了生命活力,从而削弱了生物学科
2、的育人功能。本来朝气蓬勃的青年学生,在课堂上却成了没有生气的“容器;本来是培养人的课堂教学活动,却成了学生“心智的窒息机。生物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除了个别局部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外, 绝大局部德育内容都隐含其中,是以生物学知识为载体的,这就要求我们生物教师独具慧眼,深挖教材中德育功能的隐含内容,寓德育于智育之中。2.以讲实验代替做实验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做实验不如讲实验的“非道德现象,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思维得不到很好的训练,致使新课程实验教学质量下降。生物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生物学知识与技能,形成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实验让学生动手、动眼、动脑,以培养学生的操
3、作技能、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不怕吃苦、勇于探索和合作互助的科学精神。3.课堂互动少、对话少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课堂上师生互动少、对话少,教师“目中无人,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是 “教师做些什么,而不是“学生做些什么,只有教案,没有学案,教师很少主动征求学生的意见,使课堂失去生命力。强调课堂互动与对话,是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表现。这就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寓教于乐,调动学生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掌握。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应以学生为主体,表达教学相长,把“怎么学与“怎么教放在一起并同步设计。二、建构道德的生物课堂首先要渗透德育我们往往在智育上要求学生如何学习,在德育上又要求学生如何做人
4、,并且人为地把二者分开;其实不管是怎样的课堂,你教给学生什么,你传授的技能、你引领的方向,最终都要适应现行制度下的道德要求。德育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开展起着主导作用,高中阶段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广泛,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形成各种心境。并且在处事的信心度、果断性、自制性方面有开展,调节力较初中有提高。高中生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为主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开始理智地思考问题,但时常需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支持。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要把握好教学方法和手段。当代中学生生长在国民经济恢复、开展、改革开放的时期,他们对祖国开展、资本主义的实质知道甚少,因此产生了盲目羡慕外国,误认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
5、,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中应用新中国在生物科学技术上的成就与国外、与新中国成立前相比,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三、道德的生物课堂仍要遵循教学规律,构建有效教学在道德课堂上仍要遵循教学规律, 一是知识需要学,二是技能需要练,三是习惯需要养,四是做人需要教,但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浅层次上,有效教学是建构道德课堂的根底。通过师生互动的信息交换及时改进和优化教学环节,在分析思路、寻求方法上启导,在能力培养上诱导,在思想方法提炼上指导,让生命主体获得自主学习、成长的空间,感悟心灵的自由,使生物学习过程中学生、教师的知识情感体验同时得到开展,这也是教师本身应具备的一种能力。将学科的专业化、教学风格的个性
6、化、教学内容的情感化融入教学,焕发出课堂活力,这是“道德的教学课堂提高效率、摆脱“时间效应阴影的唯一有效途径。总而言之,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人在这个开展过程中,是需要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诸多因素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才能持久健康开展的。生物学是一门以理解生命、保护生命、开展生命为主题的学科,它有着对学生开展德育的丰富的素材。只要教师注重挖掘,在生物教育教学中巧用课程资源,采用灵活而实际的方法,学生就一定能受到熏陶;如果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都实现了,那么有效教学就能实现,道德课堂就能实现。(作者单位:河南省中牟县第二高级中学)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