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制度.docx

上传人:la****1 文档编号:1634028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3年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23年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23年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23年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2023年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制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完善促进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的公共财政制度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假设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深刻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全面部署和安排,也明确了财政促进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支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向和任务。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理念,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开展观的具体表达,对缩小区域和城乡开展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确保人民共享开展成果都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经济意义。我国公民无论居住在哪个地区,都有平

2、等享受根本公共效劳的权利。财政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和加强宏观调控的物质根底、体制保障和政策手段,在推进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责无旁贷也大有可为,必须切实有效承担职责,积极发挥作用。 一、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效劳领域 满足公共需要、提供公共效劳是公共财政的重要特征。在推进公共效劳均等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财政支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效劳领域,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满足人们的公共产品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开展,让更广阔的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展成果、同沐公共财政阳光。这就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在支持经济开展、做大财政收入“蛋糕的根

3、底上,大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做到有保有压、有促有控:一方面,逐步减少直至退出对一般性竞争性领域的直接投入,严格控制并努力节约一般性开支;另一方面,不断加大对重点支出工程的保障力度,向农村倾斜,向社会事业开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地区、困难基层、困难群众倾斜,向改革创新倾斜,特别是要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效劳、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根底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为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好务。 (一)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开展 开展教育事业,既可以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又能够培养人的创造力、激发人的活力,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支持教育事业开展一直是财政支出的重中之重

4、,要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是要重点支持农村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农村最大的公共事业。从2022年起,国家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即免学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让贫困孩子上得了学、读得了书。从2023年起,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那么,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这项改革既明显减轻了农民负担,又有效保证了学校正常运转,为农村义务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制度上保障了农村孩子都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时机,促进了农村义务教

5、育持续健康开展。考虑到各级财政承受能力和教育开展水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分年度、分地区逐步实施。2023年,首先在西部地区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有近4900万农村中小学生受益,平均每个小学生减负140元、初中生减负180元,并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保障新机制;202223年,中部和东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也将全部免除学杂费,全国近1.5亿农村中小学生都将受益;从202223年起逐步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到202223年到达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保障水平将大幅提高,切实保证农村中小学正常运转的需要。不考虑教师工资增长因素,2023年至2

6、02223年5年间中央与地方各级财政将累计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约2182亿元。二是要逐步完善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其中,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与当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同步享受“两免一补政策;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与所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同等政策。三是逐步完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贫困生资助体系,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等。通过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机制、国家奖助学制度和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金制度,构建贫困生资助体系;同时,要加大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经商务工等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二)大力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开

7、展 一是要增加财政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投入。继续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提高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二是要重点支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22年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逐步在全国推开,中央和地方财政按参合农民每人每年2023元的标准给予补助。2023年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8%的县(区),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标准分别由2023元提高到20元。今后,要按照国务院确定的合作医疗试点进度要求做好扩大试点工作,认真落实财政补助资金,完善筹资机制,加强基金管理、防范基金风险,争取202223年在全国根本推行。三是加大对城市社区卫生效劳体系投入,完善社区卫生效劳补助政策

8、,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效劳筹资和投入机制。中央财政从202223年起将对中西部地区开展社区卫生效劳按照一定标准给予补助。争取到202223年,建立健全功能齐全、平安有效、公平低价的城乡初级卫生医疗效劳体系。 (三)大力支持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经济社会开展的减震器和平安阀,支持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据统计,全国财政对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从1998年的596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3699亿元,增长了6.21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进一步增加就业和社会保障投入的根底上,一是要多渠道筹集并管好用好社会保障资金,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二是继续认真落实

9、中央关于就业和再就业的财税优惠政策,积极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三是支持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在总结东北三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的根底上,进一步完善城镇企业职工根本养老保险制度,特别是要重点支持抓好做实根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配合事业单位改革,研究制定事业单位养老保障改革方案;加大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力度,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和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四是继续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帮助解决困难群众根本生活问题。着力推进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等生活救助制度建设,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完善城市低保制度,切实做到应保尽保。 (四)大力支持生态环境建设

10、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在要求。一是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投入机制。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土壤污染防治、饮用水平安等环境保护薄弱环节和涉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领域的投入;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环境监察、环境标准制定等方面的投入;同时通过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交易制度改革等措施,推动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和资金投入新机制。二是抓紧研究采取相关财税政策措施,大力开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约束过度消耗资源和损害环境的产业和企业开展,支持有利于节约资源和生态保护的产业和企业开展,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 (五)大力支持司法能力建

11、设 做好公安、法院、检察等司法机关的经费保障工作,不断提高司法机关的司法能力,对于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落实好“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的司法机关经费保障制度。司法机关履行职能的经费由本级财政部门根据需要列入预算予以保证,并随着经济开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加大投入。二是加大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完善支付方式。进一步加大对地方的中央政法补助专款投入力度,完善管理方式,建立鼓励机制,强化工程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三是引导司法部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司法机关经费保障的有效性,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

12、体制 通过完善财税体制,推动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有利于不同地区的居民享受同水平的根本公共效劳,有利于实现各地居民和谐共处,维护社会稳定。在立足国情、借鉴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经验的根底上,1994年实行了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经过2022年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等屡次调整,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逐步标准,初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本要求的财税体制框架。但由于目前中央和地方财力与支出责任不对称,权责不清,直接影响了政府公共效劳和效率。因此,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十分必要。 (一)依法标准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科学界定各级政府的根本公共效劳支出责任 一要按照公共

13、性、市场化和引导性原那么,进一步明确政府支出范围。凡属于社会公共领域的事务,市场不能解决或不能有效解决的,财政就必须到位,没有到位的应当逐步到位;凡属于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的领域,财政不应介入,已经介入的要逐步退出;介于二者之间的,财政要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二要根据支出受益范围等原那么,依法标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对于国防、外交、国家平安等全国性公共产品和效劳,应由中央财政承担;具有调节地区间、城乡间重大收入分配性质的支出责任,应由中央财政承担或由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地区性行政管理、根底设施等地方性公共产品和效劳的支出责任由地方财政承担,主要包括省及

14、省以下交通、警察、消防、环保、科技、城市根底设施和管理,地方性立法、司法、失业保险、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对地方经济开展的财政支持等;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中央财政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给予适当帮助;对于在省级范围内,但有“外溢效应的公共产品和效劳,如跨地区的交通、邮电、空港、环保等工程,应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同时,充分考虑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进程以及各地的财政能力,合理确定中央地方的负担比例,引导地方政府将公共资源配置到社会管理与根本公共效劳领域,促进由全能型政府向管理型和公共效劳型政府的转变。 (二)按照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原那么,适当调整和标准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划分 主要是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

15、的税收管理权限,扩大政府间收入划分的覆盖面,保证各级政府有行使职责的财力。一是结合政府间支出责任划分调整以及逐步将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等措施,合理调整中央与地方政府间收入划分。按照税收属性,将容易造成税源转移和跨地区间分配不公的税种改为中央固定收入,适当调整共享税分成比例,兼顾中央政府宏观调控需要以及现阶段地方政府在促进经济开展与组织收入方面的积极性,减少因市场等因素对地区间收入转移的影响,促进统一市场形成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合理确定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二是完善出口退税负担机制,将地方负担出口退税控制在地方财力可承受的限度内。三是研究将非税收入纳入中央与地方共享范围,标准土地资

16、源类收入管理,明确资源类收入的归属等。 三、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地区间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 转移支付制度是实现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调节收入再分配和实现政府政策目标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来,根据中央财政组织收入范围扩大、数量增加和社会经济开展的新情况,国家逐步标准和调整了财政转移支付方法,不断加大对财力薄弱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规模和力度。1994年至2023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总额增量为26288亿元,其中,东、中、西局部别占2023%、44%、46%。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补助大幅增加,缓解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政之间的纵向不平衡以及各地政府间财政的横向不平衡,促进了地区协调开展。同时,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方式日渐改进,一个客观、公正、标准的转移支付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均等化效果十清楚显。 根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