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朗姆酒日记读后感10篇朗姆酒日记是一本由(美)亨特汤普森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元,页数:300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朗姆酒日记读后感(一):看书和看电影一个感觉作为一个嗜酒之人,这本小说的名字就深深的吸引了我。当然,我还是先知道电影的。所以,翻开书封看到亨特汤普森被冠上了这么多名号,我在想,这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同样作为一个嗜酒之人的嗜酒的朋友,也因为电影的名字看了德普的电影。在一个微醺还不到high点的午夜他问我,朗姆酒日记到底说的什么?我很装逼的告诉他,这电影其实描写的是个状态,不是在讲故事。说完以后我打了个颤
2、。于是我翻开了这本书,看到一半的时候实在忍不住去买了瓶酒破了两天没喝酒的戒。这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书?我开始看的时候觉得讲的是一段回忆,坎普去到圣胡安,然后开始一段中年记者的奇幻旅行。看到一半的时候,我觉得这可能是一段中年男人内心成长史,在不安中寻找自我。看到最后,我的酒喝的差不多了,于是决定写点什么。书的第一章,坎普选择了1958年冬来开始这个故事。说实话,我不太清楚1958年对美国,对纽约来说意味着什么,但是那里一定发生过让坎普决定出走的事情。而这事情带来的结果就是坎普产生了疑问:再这样下去,以后的生活一定一无是处,我们所有人都如演员一般,在毫无意义的漂泊中欺骗自己。一方面抱着无尽的理想,另
3、一方面又为未来感到彷徨,我在这两股力量的拉扯之下,继续着这样的生活。 明白了吧,通俗点说,就是坎普生活的很拧巴。文艺点说就是坎普觉得生活的应然和实然间存在差距。于是他决定寻找点不一样的东西。这就跟大家对丽江趋之假设鹜的道理一样。去之前都因为所谓的城市病有种寻求内心宁静的冲动。其实在开始的局部,汤普森就告诉我们了,在圣胡安日报“确实有些有才气又正直的人,但也有一些连张明信片也不会写、堕落无能的失败者,包括混混、逃犯和酒鬼他还暗示我们“像汤姆班得瓦兹这种天才,之后为华盛顿邮报工作,得了一座普利策将,还有每天工作十五个小时,只为了让报纸顺利出刊的泰瑞,现在担任伦敦邮报的编辑这说明什么?不就是说明在圣
4、胡安这个地方,剩下的,死气白列的是一帮loser?! 有人会说loser也有春天,他们小强一样坚强的活着。是的,抛开这小说,我绝对认同这观点。因为我认同的是小波同学所说的参差多态。但是在这本书里,当我们阅读完,仔细想想。坎普从带着迷茫出发,到收到切诺特的诱惑展现出“不礼貌到经历种种后的落荒而逃,他得到他此行的目的了吗?同时,当切诺特在留下一封信不辞而别时,我们是不是对她提到的在纽约会有小小的惊喜抱有一丝期待?其实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是在告诉我们,当我们受到所谓现代文明洗礼后,再渴望回归所谓原始的真诚和自然后是多么的装逼。唯一的结局的是落荒而逃。所谓对生活和现实的妥协只是在为自己已经丢掉的东西寻找
5、借口。所谓的文明和所谓的原始之间的差距根本没有,只是我们在给自己的存在寻找理由而已。其实还有好多东西想写,还有好多没说清楚,但是鉴于这已经是我最长的书评了,我还是比拟满意,就这样吧。朗姆酒日记读后感(二):于垮掉边缘的“刚左叙事亨特汤普森与杰克凯鲁亚克,同为美国反文化的先锋人物,却有着迥然不同的创作理念。发轫并浸淫于“垮掉的一代的汤普森,很快便甩开了年长他十五岁的超级偶像,进军新闻和政治领域,引领了一场在美国媒体史上冲击力极大的革命,后世将他奉为“刚左教父,风行全球的Blog个性化写作由此应运而生。 这里有必要讲一下“刚左Gonzo。收录了此词的兰登词典语焉不详,只是模糊地将其定义为“不精确的
6、、疯狂的代名词,它可以包含任何汤普森写的东西、做的事情。这一不乏诟病之意的解释表达出传统媒体或学院派新闻理论对“刚左的保守态度。在它们看来,“客观性应该是新闻报道遵循的首要原那么,任何添加了书写者个人视角或观点的报道,都是失之“精确和“公正的。然而,在一个被各种政治与经济利益所主导的现世联盟体系中,何为“精确和“公正?汤普森认为,一个但凡有点良心的书写者,必须能有看到真相的勇气,更需要有在云遮雾绕的现实中甄别谎话的锐眼,而照此写下的新闻也就“永远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客观。 本着这样的角度来看汤普森年轻时的自传体小说朗姆酒日记,便有一种别样的况味。一方面,小说表达了十足的“垮掉精神。主人公保罗坎普过
7、腻了美国生活,来到加勒比岛国波多黎各圣胡安的一家报社当记者。朝酒晚舞的当下和朝不保夕的前途织起一段动乱不安的青春物语,灌足了酒精的保罗醉眼看人生,现实通过其微醺的视角被扭曲、幻化为具超现实色彩的流动影像:酗酒、群殴、性乱、嗑药、脱衣舞就像所有的“垮掉派作品,这一幕幕被描摹得仿佛永不谢幕的嘉年华,意识游离在观察边缘,道德消弭于欲望的深渊之中。然而另一方面,作者“垮得还不够深,醉得也不够彻底。五十年代的美国生活真是妙不可言,二战已经结束,经济繁荣在持续,资本主义的诱惑频频招手,各种制度与规那么各就各位,专等着把不安分的青年往里摁这一切仿佛六十年代暴风骤雨前的静止一刻。汤普森发现喝了威士忌的“迷惘的
8、一代海明威还能去非洲大草原猎狮子,而沉醉于朗姆酒的“垮掉的一代却只能“咒骂着赶跑活泼在波多黎各街道溢满垃圾之上的老鼠。小说中的保罗眼见这象征人生枷锁的“橡皮布套一步步箍紧他的脖子却无从脱身,现实的残酷、理想的无依和青春的易逝,正是当时青年苦苦思索又汲汲逃避的事情。面对书中的暴力男卡门,22岁的汤普森借着32岁的保罗之口感慨道:“他大概二十四五岁,让我想起那个年纪的我。听他说话,才突然意识到自己也曾经不可一世,无知又充满自信,每次小小的侥幸得逞,都以为自己是站在台上,受众人膜拜的冠军一样。但那样的日子,一眨眼已经过去了好多年了原来经过这么多年,我还是一事无成。青春尚“在路上,作者便有如此清醒的认
9、识,而正是对“一事无成的担忧,使其早早撇开那班没心没肺的“垮掉派,深入对现实世界的洞察与刻划。朗姆酒日记的表达尽管微醺摇摆,但旅游胜地美女醇酒、阳光沙滩的极乐光景,与当地恶劣的人文和政治环境,依然形成了令人无从无视的强烈反差。白昼的游客时光,一转眼就变成了毒贩、骗子、人渣、政治掮客和西西里黑手党的冒险乐园。而作者的一双锐眼也使其深刻体会记者工作的暧昧性质。一场械斗,很可能会被描述为爱国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或是暴力团伙的黑吃黑,而这一切,只在于记者手中的笔听命于谁,是自己,还是老板及代表既得利益的政治和金融集团。汤普森无疑戳穿了当代新闻体制背后的黑幕,在那些“更好更远大的理想、自由、真相、荣誉幌
10、子底下的,是不为外人道的肮脏勾当。摄影机后的那双眼睛可以选择睁大、闭上、瞥开,甚至视而不见,污泥浊水皆可借机堂皇出笼,新闻的意义只在遮蔽真相和散播流言。尽管书中着墨不多,但我们还是能嗅出美国人在加勒比开设报馆的用心,他们一方面推行美式自由观,另一方面那么威慑受古巴革命影响的势力不要蠢蠢欲动。汤普森写下朗姆酒日记的1959年,麦卡锡主义虽成陈迹,但美国的反共幽灵依然阴魂不散,如是写法是很需要勇气的。从今天的眼光看,朗姆酒日记不脱“垮掉派的那份闷骚气,人物对话也极尽对海明威电报体式简洁的摹仿。汤普森成熟作品中特有的那种自然、节制,而又高度个人化、甚至不惜用极具感情色彩的字眼来表现好恶的风格,还有待
11、于其日后对飞车党、“地狱天使、旧金山毒品文化的文学描述,以及发起阿斯彭市集体反强拆、揭露美国历届总统政治猫腻的社会活动中臻于完善。但无疑,对世事真相的敏锐洞察和“刚左式书写,是从朗姆酒日记开始的。朗姆酒日记读后感(三):最后的酩酊大醉者2023年,时年68岁的“刚左新闻教父亨特汤普森刚刚迈入人生的暮年,离他真正垂垂老去尚需时日。他时刻在意时光的流逝,自觉生命正不可抑制地走向衰亡。2月20日,他在家中吞枪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并以此完成了一生中最后一次演出。而一切故事的源头,那么需追溯至半个世纪前。时值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美国梦日渐式微,时代风云变幻,民运正悄然酝酿,自由的呼声与剧烈
12、的摇滚乐激荡着每颗年轻的心。21岁的汤普森离开欧洲,只身前往波多黎各一家二流英语报社当体育记者,原本为寻梦,最后却发现这不过是又一次失败的开始。写于1958年的半自传体小说朗姆酒日记就是这段日子的直接记录。宿醉未醒的表达者保罗坎普初到圣胡安,希冀能遇到不一样的人,开始一段不一样的岁月。而这别处的生活,却从一开始就透出一股子颓败与糜烂的气味。“当阳光热到可以将所有的梦想蒸发,我看清了这个地方原本的面貌低俗、阴沉、虚伪这里根本没有好事会发生。这是汤普森与美国梦的首次交战,嘲讽的大幕由此拉开。彼时,锋芒微露的他将枪口向内对准了自己,嘲讽自我,更嘲讽他眼中这片混乱的世界。他以异乡人的眼光看待这异乡,波
13、多黎各不是孤悬于海外的世外桃源,美丽的幻梦早与此地无缘,处处潜藏着莫名的危机。这危机自始存在,并非从天而降。在这片经济迅速开展的热土之上,美国资本的侵入,加剧了对当地资源的无情掠夺,导致了本地人对这群傲慢的白人的仇视。小说中,从坎普一下飞机,种族冲突就不曾停息:报社大楼前的暴民围攻、小酒馆的骚乱,最终越演越烈就连前来此地度假的女孩切诺特也做了无辜的牺牲品,狂欢节上热舞之后被当地人掳走,再次出现时她已然陷入精神恍惚的状态。朗姆酒日记围绕波多黎各的生活展开,表达集中于细节的铺排,其中并无过多激情。这平淡恰恰对应着小说里那种浑浑噩噩的人生。没事做、薪水高、整天喝酒、整晚胡搞,是孤岛生活的真实写照。这
14、里没有英雄。这群终日无所事事、只以烈酒度日的“酒精脑将圣胡安当作掘金之地,混迹于濒临倒闭的二流报馆中,既无所谓希望,却也不愿放弃这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差事,恍兮惚兮,不知今夕何夕。所谓的“新闻自由,不过是一句空话,本应秉持自由公正的记者,津津乐道于炮制不痛不痒的花边新闻,换取生活必需的银两。为了维持运营,报社更是被臭名昭著的贪污犯接管。如此这般,又何来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自由与公正?如坎普一样的理想主义者,最终一事无成,自觉是被社会唾弃的“麻风病人,只有在喝醉的时候,才有做人的尊严,才是“冠军。汤普森书写理想主义者的失落、无助与惶惑,行文之间似有菲茨杰拉德的影子。在菲氏笔下,盖茨比缱绻于码
15、头那一丝微弱飘移的绿光,旧时世界的魅影,总在他记忆之中徘徊,百转千回、久久不去。汤普森显然更为决绝,并无根深蒂固的迷惘。20郎当的他借用32岁的坎普之口,以失败者的口吻讲述自我的真实经历,字里行间虽时时流露出年华老去时的哀婉与对未来的无所依从,却不失犀利与锋利。那隐而未发的锋芒,更成为他日后写作的标志性符号。“刚左Gonzo 一词本意为“酒局之中最后一个倒下的人。显然,汤普森将他在波多黎各的日子视为一场永不终结的酒局。想来,朗姆酒的烈度早已融入其血脉,多年以后也未曾消解。与罗兰巴特倡导的“零度写作理念相反,汤普森首创的“刚左新闻是将自我最大限度地融入写作中。他不吝于向读者宣泄其主观想法,不吝于
16、将强烈的自我爱憎带入其中,爱那么爱之、恨那么恨之,并无左右摇摆的可能。在他,现实如同单项选择题,答案永远只有一个,一切非黑即白,没有中庸的灰色地带:不在沉沦中死去,就在沉沦中爆发;不在混沌中老去,就在激愤中离开。最后的转身离开,32岁的坎普或仍有理想沦丧的无奈,21岁的汤普森却绝无留恋,忧伤与无助早被他远远地抛于身后。作为最后一个酩酊大醉者,他并未倒下。他明白,这世上没有什么梦想,只有贪婪与污浊。从此,他在“新新闻写作之路上渐行渐远,与这油墨与愤怒交织而成的声音相伴终身。或许,在年老体衰之际、在午夜梦回之时,汤普森仍会念及那段无所事事的日子与炎炎烈日之下的波多黎各。他曾说,“60年代是极端真实的年代。我思念催泪瓦斯的味道,我思念挨打时的恐惧,只有在动乱、激越的年代里,一切才是真实的,才处于“美丽的浪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