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基础.docx

上传人:sc****y 文档编号:1670414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3年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3年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3年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3年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23年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基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根底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这实际上是说党执政的合法性问题。众所周知,在今天的条件下谈政治权威的合法性,通常是指人民群众的心理认同,这是决定政党兴衰的根本因素。因此,在构成党的执政根底的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民群众。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其直接效果就是稳固与扩大党的执政根底,从多方面架构党执政的合法性根底。 一、党的执政能力要由执政根底是否稳固或扩大来检验 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根底密切相关。首先,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动力,就是为了最广阔人民群众的利益。无论是在共产党执政还是非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历史都提供了足够的事例来说明这样

2、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执政党的方针政策执政方式不能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是迟早要丧失执政地位的。因此,赢得群众的支持和认同,稳固自己的执政地位,是一个带有共性的问题。其次,执政能力的强弱,主要依赖于人民群众的判断。而人民群众又以我们党是否做到了“三个代表,是否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判断标准。第三,执政能力建设受到包括执政根底在内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比方,在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大大增强的情况下,民主的、依法执政的方式必定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再如,社会结构简单,利益群体单一,执政党的利益协调政策就相对简单;而社会结构复杂,利益群体多元,那么执政党的利益协调政策、协调方式那么要复杂得多,这就使执

3、政党在执政方式、社会整合方式等多方面面临不同考验,其执政能力建设不可能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最后,执政能力建设的成效,表现为执政根底是否稳固或扩大。执政能力建设搞好了,执政能力提高了,可以稳固或扩大党的执政根底,如果执政根底流失,就意味着党执政的合法性流失,执政能力建设不成功。 二、加强执政能力建设需要科学认识执政根底的变化 既然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根底密切相关,那么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科学认识自己的执政根底。 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中国,党的执政根底的结构具有明显不同于方案经济时期的特点: 结构多元性。任何执政党的执政根底都不是平面的、铁板一块的,都内含了以特定方式连接在一起的不

4、同阶层或利益群体。当前的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期,党的执政根底相对复杂。在改革开放前,这个问题并不十分突出,主要是因为当时所有制形式单一,造成了社会结构的简单,党的执政根底就是“两阶级一阶层工人、农民两大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后,由于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存,造成了社会结构的复杂、多样,使党的执政根底已经、并将继续发生重大变化。世界政党的的经验教训说明,各政党在社会结构出现变化以后,都面临着对执政根底的重新认知问题。比方,英国工党的传统根底是工人阶级,但现在明确宣布自己代表“中产阶级因为中产阶级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甚至有媒体说其全体国民已经“中产阶级化了;日本自民党的传统的根底是农民

5、,但上个世纪日本经济起飞后,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自民党由此经历了一场“政党现代化的变革,针对党的执政根底转移到城市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对于上述政党获取执政地位都是有重要意义的。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在于,社会转型尚有漫长的道路要走,新兴的利益群体或阶层虽然是未来社会结构开展变化的方向但还未在人口中占据多数,占据数量优势的仍然是传统的工人农民,社会结构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还未到达根本性的结构转变,因此,能否对社会结构的开展变化而调整自己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使不同利益群体或阶层都成为党的执政根底,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考验。 流动性。即执政根底是可以变动的。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的,这是站在党是

6、执政主体的角度来说的,如果把视角放在执政根底上,那么,就可以理解为,人民群众对党的选择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所以,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群众的选择权问题。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主要看党的性质是否代表了最广阔人民群众的利益,看党的政策能否满足群众的需要。即使是传统的执政根底,如果党的政策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那么执政根底也会流失。不看到这一点,就有可能真正造成执政根底流失的局面。当然,在党的执政根底中,有的群体成为弱势是由不可抗拒或不可逆转的因素造成的,比方,由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而造成的某些产业的衰落,其就业者难免成为弱势群体,但执政党的责任恰恰是在尊重多数人利益的同时保护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公正。 层次性

7、。即群众对党的认同度是不一样的,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党的执政根底是否稳固,要看群众的心理认同。这方面的情况比较复杂:一是同样都是执政根底,有的群体认同感较强,有的群体就不那么强;二是在同一群体中,因个体经历的不同,其认同感也不完全一样;三是在各地政治经济开展不平衡、各基层党组织的行为表现不是同一水平的背景下,群众对党的认同度也不同。认同度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破坏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根底第2页 这种认同度可以在短时间内就发挥作用。因此,需要分析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了群众的认同度。从理论上讲,可以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多种原因影响人民群众的认同,但据有关党校的调研说明,当前影响执政党与政府公信力

8、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公正和腐败问题。这就需要党以高度的警觉和决心来解决这些问题。换句话说,选择权掌握在群众手中,而能否改进党的建设,主动权掌握在党的手中。党能否以改革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塑造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形象,关系到执政根底的稳固与否。 三、以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方式稳固和扩大党的执政根底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贯穿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方方面面,也同样贯穿于稳固与扩大党的执政根底、构建党执政合法性的全过程。 科学执政,从稳固与扩大党的执政根底来讲,就是以符合事物开展规律的方式来构建党的执政根底。离开了科学性,不符合事物开展的规律,其执政地位的稳固只能是短暂的和不稳定的。这里

9、首要的问题是理性认识执政根底的变动与时代潮流的趋向,认识执政根底中各不同利益群体的开展趋势、比重,在此根底上确定党的利益协调政策。党对于自己的执政根底的依赖,只能建构在科学的预期之上,并通过对现实政策的调整,使之到达预期的结果。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上下收入者收入水平,十六届四中全会所说的注重社会公正,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际上都是顺应时代潮流,通过科学开展的政策,自觉调整社会结构,使党处于主动地架构自己的执政根底的地位。这正是党科学执政的标志之一。 稳固与扩大党的执政根底,无法回避民主执政问题。民主执政对于执政根底的影响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民主执政这一概念本身就意味着在

10、政权运作方面表达出大多数人的的意志,换句话说,只有执政根底中的大多数人的意志真正表达在权力运作中,才有所谓民主执政。二是党的执政地位不仅仅取决于人民群众对经济业绩的认可,还取决于人民群众对政治业绩的认可,对执政方式的认可,因此,开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使群众的意愿在政策制定、领导人的选拔等方面更充分地显示出来,是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的重要途径。三是一个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党,执政根底只能定位于最广阔的人民群众,但在利益群体日益呈多元状态的社会里,争取最广阔人民群众的支持的主要方式就是民主,即在不同群体中进行沟通、协调,尊重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意志,同时保护少数人的权利,倡导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合作,使最大多数人成为党的政策的受惠者,这正是民主的题中之义,也是防止执政根底流失的重要途径。 科学、民主的执政方式需要法治的保障,比方,如果没有法治的保障,权利运作过程中能否反映出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意志就带有偶然性,科学的政策也可以因领导者个人注意力的转移而转移,等等。因此,党与执政根底的关系,也是与依法执政联系在一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