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读一堂失败的好课领悟5则范文.doc

上传人:la****1 文档编号:1677749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读一堂失败的好课领悟5则范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3年读一堂失败的好课领悟5则范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3年读一堂失败的好课领悟5则范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3年读一堂失败的好课领悟5则范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3年读一堂失败的好课领悟5则范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2023年读一堂失败的好课领悟5则范文.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读一堂失败的好课领悟5那么 读一堂失败的好课领悟读?一堂“失败的好课?有感 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可能是摆在我们每个老师面前的一个大问题,对于一堂,可能10个老师听课,有10种看法,看了这个案例,我感触很深,在听课的老师,包括罗吉老师本人看来,是一堂失败的课,原因正如罗吉老师说的那样:“教学目标没有到达,这是一节失败的课。 在这堂课中,罗老师该做的实验也都做了,但学生的思维不跟着她走,让她教学过程中有些心慌,其实她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经验与实验冲突、罗吉老师已经四十多岁,对于液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这个概念,也那个年代在求学时,老师强行灌输的,老师无法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这些概念在老师

2、的心中已经根深缔固了,不但是40多岁的,课改前的罗老师,就抱括我们这些30多岁的年轻教师,在我们学习这个概念的时候,那有实验可做,所谓的结论都老师强行灌输的,在心中已经根深缔固了,无法站在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立场上去恩考问题,这应该是导致这堂课失败的主要原因。 但同时这是一堂好课,丝毫没有为上课为上课,虽然教学目的没有到达,但我们看到了一堂最为真实的课,让我们感受了小学生的思想,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思维,这在很多课堂中很难见到的。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思维没有跟着老师设计的思路走,他们有自己的见解,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经验,他们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观察到的事物联系起来,用他们仅有的,也许是错误的经验去

3、解决问题,正如博士所说的:难在与日常经验不相符。比方:你说,水受冷,体积会变小。可孩子们觉得一杯热水冷了,并没有浅下去一点。又比方:炒菜前,菜油也加热到高温,可并没有见体积增大。人都是更相信自己的感觉,儿童尤其如此。 上好一堂课,不但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重有丰富的实践知识,上了一堂课,需要不断的完善,这一堂课,罗老师下次再上这堂课的时候,也许就不会出现那些异外的情况了。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也是改良自己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方法,同一堂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上法,但无论你怎样上,都离不开学生这个主体,在课改中,教师的身份已经改变,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只是一个知识的引导者,更多的是作为一个个体参与

4、到学生的学习中去,为学生释疑解惑。 一堂好课,既要有学生的主动学习,又要到达一定的教学目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加强自己的学习,要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充分考虑在课堂中可能会发生的意外情况,要有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认真听取来自课堂的声音,这是一堂好课最起码的要求。 读一堂失败的好课领悟讨论一堂“失败的好课 教学案例是典型的课堂教学实际情景的记录,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实际情境的描述,在所描述的实际情境中,包括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或者是引人入胜的,或者是发人深省的;同时也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包括有对情景的介绍和描述,也包括作者一定的理性思考和对该实例的反思。 案例集中反映了教

5、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以及同行、专家对这些问题和想法开展的交流讨论。 例:一堂“失败的好课 这是实验区一堂尚未正式进入课改的小学自然课。上课的罗老师有教学经验。听课人中有2位专家,4位教研员、当地教育部门领导和一些外校教师。 主要教学片断 一、水受热体积增大,学生没说出老师所要的话 “水,天天喝,天天用,可一些性质我们仍没注意到。不信,请看下面的实验。罗老师用装满红色水连着玻璃管的烧瓶做实验。“把烧瓶放在热水里会出现什么现象?教师问。烧瓶变热!里面的水也将变热!学生答。“那我们试一试。老师说。一试,试出了“怪事。学生们兴奋地嚷:“水会顺着玻璃管

6、往上跑!“这说明了什么?老师问。水增加了。学生答。“是不是你们加进了水?学生张嘴答不出。“给你们5分钟,小组讨论一下。 5分钟以后,教师问:明白了吗?明白了。是烧瓶里的热空气把水挤上了。烧瓶里明明装满了水,怎么会有空气?教师急了,声音变高。水上升,说明水的体积增大了。教师直接说出了答案。接着又启发学生说出,水的体积增大,是因为受热。 二、水受冷体积缩小,学生又没说出老师所要的话 接下来,各小组按老师的吩咐,把烧瓶从热水中取出,放入冷水。学生们立刻发现:玻璃管里的红水下降了。老师以为,有了刚刚的学习,学生一定会说:“水受冷,体积变小,水面就下降了。可学生偏不这样说。“水下降,是因为烧瓶变大了。学

7、生说。,“烧瓶可不是气球哟,想变大就变大,想变小就变小老师的话把学生逗乐了,可还是说不出原因。“其实是因为受冷,水的体积缩小,所以水面下降了。老师再次给出了答案。 三、学生不会举一反三 各组学生又用酒精做了实验。为了便于观察,酒精也染成红色,然后师生总结出“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酒精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水和酒精都是液体,因此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为了验证这一理论,教师举起一瓶煤油问:“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没有!学生们毫不模糊地答复,老师一惊难道它不是液体吗?是液体,但不是红色的液体,所以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老师的建议下,各组又用煤油做了实验。:你们刚刚的想法对吗?老师问。全班叫道:错了,液体的

8、颜色不影响热胀冷缩。 四、没有使学生明白:所有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这堂课,经过一波三折,似乎快要成功了。老师布置了一道课堂作业,看看大家掌握得如何。这是一道是非判断题:“酱油、菜油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对不对?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叫道:错!老师愣住了,片刻前方问道:难道酱油和菜油不是液体?是液体,但酱油和菜油是可以吃的。酱油有色素。“菜油烧不着。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下课时间到了。老师苦笑着说:,实际上,是会的。啊!学生情不自禁地叫出了声。 五、点评与交流 接下来是评课。罗老师先发言,“这堂课的目的就是要教会热胀冷缩,但没有教会。后面的测试题,全班没有一个学生答对!教学目标没有到达,这是

9、一节失败的课!课上成这个样,我没有预料到。一直在听的教授问道:什么你没有预料到?实验做了;讨论和总结都进行了。按理学生应能掌握了,可罗吉老师直叹气。可能是我们的学生根底差。本校一个老师说。“不,是孩子们的思维和我们成年人不一样。在我们眼中,液体就是液体了。可小孩不这样想,认为有红色的液体、可吃的液体、可燃烧的液体只有某些特殊的液体,才有热胀冷缩。这怪我,如果多用几种液体做实验,就不会闹出酱油可以吃,不会热胀冷缩的笑话了。罗老师说。教授摇手笑着说:“那倒难说。假设除了醋以外,常见的各种液体学生都做实验了,然后问醋会不会热胀冷缩,你猜会怎样?罗吉老师微笑不答。不会,因为醋是酸的,和其它液体不一样。

10、教授模仿着学生的腔调说,引得在座的人笑了起来。怎么会这么难呢?罗吉老师困惑不解。博士解释道:“难在与日常经验不相符。比方:你说,水受冷,体积会变小。可孩子们觉得一杯热水冷了,并没有浅下去一点。 教授拿起一个烧瓶问一位老师:“受热,这里面的水会怎样?“热胀冷缩,水面当然上升。老师答。教授又问“热胀是什么意思?老师答:“就是水的体积增大。“没加水怎么体积会增大?“水松了一点儿。“那为什么受冷体积会缩小?“水紧了一点儿。教授兴奋地叫道:听到了吗,水松了一点,水紧了一点,这是什么意思?博士解释说:装同样多的水分子,装松一点,体积就大;装紧一点,体积就小。 是什么导致这堂课失败?原因之一就是小学三年级的

11、学生没有,也不可能有分子的概念。清楚这点,罗吉老师心理轻松了一些。只听她问道:备课时,我怎么没有想到这层困难呢?实话说,我也是刚刚与大家讨论时才想到的。教授说。 读一堂失败的好课领悟由?一堂失败的好课?思考 ?人民教育?刊登了?一堂失败的好课?。罗老师的意思,他认为失败在于,最后仍然没有使学生掌握:所有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然而这绝不是罗老师的失败。我认为罗老师的失败在于:结尾设计。进一步说,在于他对错误的结尾设计,没做任何补救措施。且自己茫然的表情又会给学生造成困惑。具体谈谈我的看法。 临下课老师说:今天我们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下面做道题,看看掌握得如何 -这是一道是非判断题,题目

12、为:酱油、菜油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对还是错。 全班同学的答复均不合老师的意图_都说错。老师愣片刻后来还是把结论塞给学生:这是你们的猜想,实际上,是会的。 这属于一个归纳推理的问题,让学生从一些液体热胀冷缩归纳出:酱油、菜油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首先归纳推理并不能给人类确定无疑的知识休谟对此有很好的说明,水在摄氏4度时体积最小。学生的答复正是人类这一心理的反映。退一步说,无论是归纳推理、还是演绎推都存在于人类心理的结构深处,就是说它几乎是人类本能,无需强求。它们也都建立在学生对现象充分感知的根底上。就是说,要有足定量现象,又要给学生感悟时间。所以教师不要急于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再者,

13、学生答复的对与错应该说无关紧要,这仅呈现了学生的认知状况。它正是老师的教学或引发学生思考的逻辑起点。问题的关键在于老师如何对待学生的答复。我认为教师此时似乎不应该直接把结论说出来,而应该引导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继续探究并寻找答案,从而自主地构建知识。教师可以开导:同学们在课后或者回到家里,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回到家里或者问长辈、或者自己想方设法做一做试验这两种方法均可,都是学习,这样必然会有学生得到结论。他回到学校必然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使个人的经验与同学们共享,事实上也共同借鉴解决问题的方法。说到底这一堂课反映的是观念问题。传统的认识里,课堂教学最终要传递给学生准确无疑的知识概念。我认为

14、课堂教学如果能真正做到调动学生的思维是更为主要的。如果学生真正思维了,而思维天然地具有指向结果的趋势,学生绝不会停留在思维阶段由结果探寻原因是人类的天性,朱光潜,他必定要寻根问底。而在不充分的思维根底上,结论的价值要大打折扣的。 重过程、轻结论才能使课堂教学走向开放。如果教师让学生在课后解决酱油、菜油会不会热胀冷缩。就会使学生把书本知识的学习同生活经验同观察思考联系起来。把课内与课外、生活与学习、知识与经验整合起来。这正是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所在。教师的答复使一堂开放的课又走向封闭。再其次,教师说这是你们的猜想,实际上,是会的。教师这样的断语给学生一个暗示,就是否认猜想的必要性。粗略地说猜想与直觉

15、与假设在心理机制上相近,都是在证据、理由不充分时对问题的判断方式。这正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认识未知世界手段。因为进一步的证明否证都要以对问题的猜想直觉、假设为前提。没有猜想等人类去证明什么。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角度看,猜想就更具有价值。 读一堂失败的好课领悟一堂“失败的好课给我的反思 我同意这是一堂“失败的好课,我认为它的成功取决于够真实,失败在于对学生的分析不够透彻,因而没有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三年级的孩子毕竟年龄还小,对自然学科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因此,我们不应刻意追求让三年级的学生对“体积这一概念理解透彻,对他们而言能学会发现问题,并因此产生去探究问题的兴趣应该就可以了。 我没有教过自然课,可能想得不够全面。如果这节课由我来设计,我是这样想的:1、先用实物来导入课题,取一支温度计让学生来说说对它的认识,从生活中去理解。2、通过做实验再发问:水有变化吗?原来水可以变多、升高呀!3、除了水可以变多,生活中常见的酱油、醋是否也会变多呢?学生分组完成实验。4、我们做实验的物体都属于什么?液体为什么它们能变大变小呢?热胀冷缩并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