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去钱德勒威尔参加舞会读后感10篇我去钱德勒威尔参加舞会是一本由彭剑斌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我去钱德勒威尔参加舞会读后感(一):不可多得的国内作家在彭剑斌这里,毫无传统禁锢的困扰,只看到,从西方小说那里汲取了过剩的营养。因为他对情节设计(完整故事那般具有开头、过程、结尾的设计)异常冷淡,使其更加自由开阔。他的解构有些过分,穿插又摸不着头脑,但这正是魅力所在。或者,他无意识搭上了法国新小说那一代的气质,其中一篇,差点认为是图森新作,在细节描述这方面,深刻、传神,如摄像头清晰地复原一招一
2、式。好久没有对国内小说家这么由衷地欣赏,那么,现在我就对彭剑斌慷慨点一个赞吧。我去钱德勒威尔参加舞会读后感(二):我向作者表达了我阅读后满意的心情我真的很喜欢双梦记/画家和骷髅里写的达利。读了她还小(作者对琼瑶阿姨自传局部小时候抗战时期,与家人逃亡,途中与亲生弟弟别离,后来又在火车开走最后一刻找到弟弟这一段冒险经历的再写!),我对画家和骷髅。这样关于他会对其他作者,经典艺术家怎样“再次描绘的方法(或者感受)感到好奇。对我来说她还小是一种几乎是认真,尊重与回溯的写法。可是关于“达利呢?开始看书稿的时候,我看的是电子文件。因为是学艺术的人,对“达利,玫瑰,骷髅,妓女.天才,梦境,死亡意向有种烂熟于
3、心的感觉,所以一眼瞄过去没有仔细去读文字,只是抓住了几个字眼。写得很好,没有烂gag。没有对消费肉欲式的对女色欲望的沉迷,没有对死亡故作高深的论调,有点幽默,很聪明,但不展露什么“策略上的智慧,几乎都是很自然地像睡觉,像自己与自己的空想,写到历史几十年前对女孩子眼泪的想象,有超现实,有平实,很流畅,自然,还钻进一个大石榴里,看到达利了!不过,他不是大师,不是偶像,不受膜拜哦 作者像“out of body灵魂出窍一样,怀着有趣的心情“观摩了一次达利 裸体与骷髅 的创作传奇,故事(其实是一次虚构与再创造),最后还顺着女孩的眼泪,跑着要去追她去了。看完这个故事我感到很快乐。觉得会画画,做艺术的人,
4、对达利的描述都没有他的有趣。我向作者表达了我阅读后满意的心情他说,是因为他不是画画的,不是做艺术的,不会在写的时候觉得达利有多么的了不起。我说是啊,真是清新 这篇文章好似是作者一次在旅途睡觉,在小旅馆里半睡半醒间想着想着,飞快的写下来的。我觉得嘛,“才华横溢通常不是用来表述“奇迹式的震惊,而是用来描述“奇迹。我去钱德勒威尔参加舞会读后感(三):节制罪恶初次阅读彭剑斌的小说,我有着极大的困惑。这种困惑就像闯入迷宫一样,仿佛在小说的某个地方,有着某样事物在等着我,但我找不到它,也寻不着那路径。这很像少年时在公园里玩走迷宫游戏:一张由白色丝网和黄色竹竿搭建起来的四方迷宫,人在外面就能看到摆放在迷宫中
5、心的椅子,却无论如何走不进去,最终不得不像一只逃脱捕获的小动物,从白色丝网下面钻着爬出去。如是逃脱感,似乎跟彭剑斌小说之中令人紧张又诱人心力的罪反感有关,我甚至愿意把它称为小说的节奏。尤其是,彭剑斌的小说写作有一种语言的自觉,比方开篇的小说角色,你会感到那种语言的自觉似乎过于饱满了,以至透支了你阅读小说的力气,它几乎不是一篇小说,而是一首诗歌。我自然不会反对一个诗人在诗歌创作之中对语言进行深度的思考和反复的锤炼,但对于小说,我觉得它和语言的关系,与诗歌和语言的关系,不尽相同。而彭剑斌的小说写作,在我看来,就像雅各一样,在这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着非比寻常的角力。尤其在我读到邓宁立评论彭剑斌小说的文章
6、流势之后,更加确认了这一点。邓宁立敏锐地觉察到彭剑斌小说写作中语言之间的不协调,而且这种不协调并非平常所谓的雅俗对立之类,而是一种深刻的不协调:“事实上,这些外表上看起来不协调的因素,都附属于一个整体。在解读如此充满奥秘的整体时,邓宁立极为精准地写道:“这个整体,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宇宙。在这个广袤而深邃的宇宙里,令人惊惧的不是空无,而是存在。对宇宙的看法分为两极,一极是无限。它趋向于无穷,最终消隐,化为乌有。为了抵抗这种趋势,表达者试图规限我们能讨论的数目、空间和范围,把它划分为有限的子域,再加以细化。可是,这样一来,来自另一极的荒唐又袭击了我们。对无穷的抵抗,使我们不得不走向无穷小。最后,我们
7、陷入了细节的涡流。这恰是彭剑斌小说写作的独特之处,也是其魅力所在。在阅读邓宁立这篇评论文章之后,我恍然大悟,原来在彭剑斌的小说之中就是这个东西一而再再而三地为我招致莫名的困惑。这种困惑,按照我的理解,来自于语言史的断裂。诗歌的语言,一如策兰所说,存在一种趋于消逝的力量,而且在诗学的意义上,哪怕我们在临死之际只是说出一个简单的词,就足以颠覆一个世界并重建一个世界。词,或者说语言,一方面要求我们尽量打碎我们的现实世界,以呈现遗忘;而另一方面又要求我们尽量将现实世界和盘托出,以再造记忆。在此之间的角力,即是于语言史的断裂处,学会呼吸。所以,你看角色之中,那种似无还有、气如游丝般的罪反感,再者我去钱德
8、勒威尔参加舞会之中,那种令人窒息、日常迸发的罪反感,还有爸爸中交错配列、此起彼伏的罪反感小说写作,对如是种种罪反感,通过作为整体性不协调的语言,揭示得淋漓尽致。你想逃,逃不了;你要做,做不到。触之不及,远之弥甚,如影随形,仿假设深渊。它在那儿,就是为了诱发你生命之中和语言耦合的那处断裂。这或许即是为什么角色之中,妹妹和母亲这两个角色是恍惚的,换句话说,小说之中“妹妹是处在断裂处的一个角色,是内部角力的一个角色。无独有偶,爸爸中那个丧失的孩子和小说中未曾出现的爸爸,其实是一个角色,小说作者虽然没有明确说明,却也没有躲避,他甚至在“我回家那个桥段的刻写中,有意放任了那种联想。罪反感,在小说之中是引
9、而不发的,哪怕终于引发,也被恍惚感、错位感和荒唐感所笼罩。罪恶,既是引发的对象,亦是节制的对象。这一点,在我去钱德勒威尔参加舞会这篇小说中发挥得尤其好。唯一的遗憾,或许只在于写得嫌短了,我是多么期待这是一个大大的长篇啊。在阅读之时,不是情节,不是人物,也不是语言本身,而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罪反感,吸引着我读下去。这份罪反感就像爆破装置,安放在日常的一个空隙,真的爆了也不过尔尔,可就是不爆,在临界点周围徘徊,反而让人无以释怀。它来自于情节却不属于情节,起因于人物却不归于人物,出自于语言却不源于语言,如同一个多余的局部,确认着小说写作之中浑然天成的那份力量。或者就像作者所言,不是他在写语言,而是语言在
10、写他;语言开掘了他生命之中那个语言史的遗迹,从而语言对语言说话的那份力量,开始起作用。我去钱德勒威尔参加舞会读后感(四):时间、画面与语言时间、画面与语言严禁虚构读后回想起来,严禁虚构就像是从一篇更长的小说中截取下来的“活体片段,而在那篇更长的作品中我们或许才能允许自己想象一个循序渐进的开端,一个慢慢进入状态的过程。因为,过于慵懒的阅读状态或者阅读期待使我们有点儿无法适应不做任何热身就一纵跳入高强度的语言竞技之中的情况,而这也几乎立刻引发了读者心中和小说首句所表达出的好奇相近似的惊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严禁虚构)原来是这副模样。以下对一些类似读后感的产物进行了简单的归类,但各分类之间并不存
11、在先后的顺序与必然的联系,也不期待从中整理出某个具有整体性的观点。时间规那么先是博尔赫斯在时间上玩起了把戏,“是在您之前吗?他问柴柴得奖是否在贝克特之前(博尔赫斯不幸比贝克特早死了几年,他好似挺想知道后来发生的事儿),然后贝克特也搞了一把未卜先知的把戏,彻底把观众弄懵了:一方面他知道自己二十年后会获得诺贝尔奖“不。在我之后,我是二十年后,因为墨菲我现在已经写完它了,另一方面,他问起了博尔赫斯没得过诺贝尔奖的“伤心事,还为此打抱不平(他是不是成心的博可是死在了贝前头啊),这个时候还年轻着的博尔赫斯又变得似乎什么都知道,当然包括知道自己的死期。结果看上去,他们好似都死了,但又都获得了格外的奖赏,得
12、以永葆青春(或者说重活一次),正因此,贝克特才能出色地从现在的岁数出发重演一遍自己的事业。再到后来,看到在姑娘们的“后脑勺上,以那朝向天花板的发髻为中心,都闪烁着一个微弱的七彩的光环。似乎终于确证(早该确证),这究竟还是一次未亡人与亡灵们的聚会。只不过从一开始演员自己就全都心知肚明(要知道这些人可都是人精)。不过,在开场戏上你来我往的镜头切换中,真正的主角其实还没出现,正是这个不在场的男一号主导了时间规那么,一切都以他手下作品的写作时间为分界线,那些永葆青春的大师们才得以确定在本出戏内自己究竟是不是还活着,活着的话又在写些什么。最后我们知道,这个时间的节点出现在后文,卡尔维诺写作我们的祖先的那
13、个时期。活动画面“卡尔维诺双手一摊,惊讶地抹掉了这幅画面。这是严禁虚构中的句子,这种来自小说人物头脑中的画面在画家与骷髅中也以一种画中画的形式得到了展现:“我梦中出现了画家睡在自己的床上翻了个身,并张了张嘴的短暂画面。这些画面似乎是有其真实物质根底的,仿佛触手可及。但在严禁虚构中,这些活动画面一下子被赋予了更多行动的自由,它们自身充满动作,例如在一处场景转换的描写中:“整个房间的空气随之沉重地晃动起来,镜子像水面一样被晃出了无数道涟漪,镜面在几乎要碎成无数块的一瞬间突然像被一股力量扯平了,又清晰起来,里面映出的是舅舅家阴暗的客厅,卡尔维诺同一个男子热烈地拥抱。不同的时空竟被一幅本该是静止的室内
14、摄影主动伸手拼接在了一起,像是在某一刻小说中的道具突然摆脱了作者的意志,进而“热烈地拥抱。类似的还有,“因为怕 有人窃听(事实上,确实有三个潜水员在海底窃听),似乎让读者亲眼见证,分镜头般的影像气泡正从作者的头脑中以一种幽默的方式冒出来。与这些灵活的视觉调度相比,小说中最省事儿的一点是,大师们都是带着自己的长相(作家照片中那永恒的奇形怪状)出场的,留给作者的工作就只是在这些肖像照上留下点睛之笔“满脸下垂的肉团使劲一绷,发稍和须尖都克制地颤抖起来仿佛“轻而易举地往剪纸人物体内吹送了一口仙气。语言腔调在阅读严禁虚构的过程中似乎能隐隐听到一种始终如一的节奏,或说腔调,为此,我们不得不再次回到小说的出
15、发点也是最终的归宿语言上面去寻找答案。对这种方法可能的指责是,过度拘泥于文字难免会夸大分析者心中的臆测成分,犹如在针尖上数出天使。对此,我暂时无法做出适当的回应。下面进入正题。首先,在本书收入的另一篇小说海礅明中,能看到作者在用词上的某种“偏爱,如:中间一个连词,左右两边各担一个字数对等的词(剧烈而沉稳),一些非常规的偏正短语的使用(短暂的耐心),不断在句子中参加定语(时明时暗的、空无防守的),这些在严禁虚构里也有大量使用并做得更好,借助字数上的对称形成轻快的口吻,增添了戏谑和调侃的效果。下面列举一下在严禁虚构中对此种遣词法的应用:中间一个连词,左右两边各担一个字数对等的词,如:细小而匀称、黯
16、淡而呛人、清晰而深厚、严肃且自卑、发稍和须尖、长相和穿着、沉着和性感、苦涩或不祥;偏正短语的使用:暗暗地压扁、严肃地环视、狠狠地羞辱、诚意的邀请、花哨的动作、甜腻的爱意、无辜的心情、杰出的脑筋;不断在句子中参加定语:“永恒的凝滞的、“遥远的、被清晰而深厚的大气折射后缩小、变得紧凑的、“ 微弱的七彩的;另外,文中还存在一些不那么明显的对称,比方,“跟一个不良的公子哥斗殴时,被对方用拳头上的指环击破了皮,在这句话中我们能发现“不良的公子哥与“拳头上的指环构成了某种似是而非的镜像结构,而在阅读这样的句子时,也会由此获得某种念诵顺口溜般的阅读快感。以及,句子中的重音也常由某些特别具备四四方方形象(另一种不那么标准的左右对称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