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建国方略读后感.docx

上传人:sc****y 文档编号:1684658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建国方略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3年建国方略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3年建国方略读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3年建国方略读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3年建国方略读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2023年建国方略读后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建国方略读后感 (一) 首先,我要对本书的作者做以简要介绍。建国方略由孙文学说、实业方案和民权初步三部著作组成。三文发表于1917年至1920年之间。其中,1917年完稿的民权初步事关“社会建设,1918年底完稿的孙文学说事关国民“心理建设,1919年2月完稿的实业方案那么是一份全面快速进行经济建设的宏伟纲领,为中华民族复兴提出了开展中国经济的远景规划。其作者便是我们熟知的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1866.11.121925.03.12)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

2、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其中孙文学说是孙中山先生的主要哲学著作,他针对当时普遍流行的“知易行难的思想,提出了“知难行易的学说。认为,中国所谓的“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之说,从古至今深人人心,从而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辛亥革命失败后,许多革命党人对革命事业失去信心,就在于他们长期受“知易行难思想的束缚,既不重视革命理论的作用,又缺乏实践的勇气,因此,孙先生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行之非艰,知之惟艰。鼓励人们勇于探索真理,勇于献身真理。 而实业方案是孙中山先生精心制定的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伟大方案。孙先生认为,中国近代之所以被动挨打,就因为经济落

3、后。他把这个问题看作是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关键。实业方案是以国家工业化为中心,实现国民经济全面近代化的具有纲领性的建设方案。包括:在我国北部、中部南部沿海各建世界级先进水平的海港;修筑十万英里长的六大铁路系统和百万英里长的公路网;治理、疏浚长江、淮河、黄河等内河水系;大规模移民开发边疆;全面开发各类矿藏;以近代化方式改造农业,对衣食住行等涉及民生各方面的建设规划。该方案的首创性在于其规模之宏伟,涉及社会经济面之广泛,战略目光之远大,都是前人所未有的。其超前性在于:当时缺乏如此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政治环境、经济条件、人才条件、科技根底。但其对中国近代化经济建设的启迪和借鉴意义是值得赞扬的。 建国方略中

4、的最后一个局部:民权初步孙中山先生教给民众实践民主的具体方法,民权初步虽然列入其最重要的理论著作建国方略的第三局部,但长期不受重视,甚至于被时人嘲笑为“可笑的程序、“繁琐哲学,甚至于汪精卫在起草总理遗嘱时,也将其视作“小道而“漏列了。但该书在孙中山革命生涯中的重要性是里程碑式的。该书写作的缘起,是对袁世凯复辟的反思,完成于1917年夏天,也就是护法战争开始的前夕。换言之,本书具有“承前(反思袁世凯复辟)启后(指导护法战争)的意义欲否认与责难护法战争的学者和媒体,在否认与责难之前,都应该先仔细阅读本书。写作目的:提高国民民权素质,以抵抗专制复辟孙中山在书中直言写作此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国民的民主

5、素质。 1840年英帝国主义用利炮轰开了清王朝那扇封闭的大门,从此,中华民族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与此同时,为了把中华民族从苦难的深渊中拯救出来,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奋起抗争。孙中山先生和毛泽东同志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在这种大背景下,孙中山建国方略物质建设的前瞻性与宏大气魄只能被扣上不合时宜的帽子。史扶邻在孙中山勉为其难的革命家中,描述了澳大利亚记者瑞纳关于孙中山首次展示他的宏伟方案时的情景,他显然和当时其他西方政治家与新闻记者一样,把孙中山看做一位夸夸其谈的空想家:“(孙中山)带了一幅约6英尺见方的庞大地图,把它摊在地板上他不因地图上的种种阻隔而气馁,只是握着画笔,在地

6、图上尽可能地用铁路线填满各个省区和属地他竟然天真地认为,画了这些线路,国际资本家就会提供足够的资本,在5至2023年内把这项如此浩大的工程全部建成。 尽管如此,建国方略物质建设的意义并未因它的前瞻试验性而丧失其意义,虽然孙中山平生领导和促发了中国历史上两次影响深远的革命,一次果实被窃取,另一次那么在端倪初发之时,他本人就已经与世长辞。但正如韦慕庭在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结尾所说的那样,这个文件系统性地把经济建设、国民精神建设和政体构造结合了起来,并最终引导中国人民在半个世纪后逐步实现了他为中国谋求解放的梦想。 通过一个多月的速读,我从中深刻体会到孙中山对于中国开展的远大理想。深刻体会到:建国方

7、略是孙中山外察世界潮流,内审中国国情,并在认真反省数十年革命实践的经验和教训的根底上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是他为争取民族独立、民权自由和民生幸福的理想而殚精竭力的思想总结。最佩服他的地方当然就是,孙中山先生在2023年前便能清楚的预料到十年后必定要发生的社会现状。他的理想与展望大都得到了印证。我想这正是这本著作流传至今的根源吧。作为一个理科生,第一次亲身体悟到查资料辅助阅读,再从阅读中得到自己的感悟的快感。以及中国历史的可研读性。我会一直为中国拥有孙中山先生而感到自豪。 凭借所查资料结合书本后的个人拙见,如有错解原作之意,望见谅。 建国方略读后感 (二)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

8、中山关于未来中国的开展,他提出了根本设想,百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艰苦奋斗,而今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的诸多设想,已经成为现实。 孙中山于1919年写就实业方案一书,与孙文学说等书,合称建国方略。关于未来中国的开展,他提出了根本设想,当时曾被有些人斥为“空想。百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艰苦奋斗,而今盘点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的诸多设想,已经成为现实。崛起的中国,实现了孙中山振兴中华的中国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三民主义精神的发扬光大 中国革命实践证明,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是相互融合的,毛泽东说“不但在过去和现在已经证明,而且在未来还要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革命三民主义最忠诚、最彻底的实践者

9、。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所谓革命三民主义是随着历史进程渐趋完善的新三民主义。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提出“重新研究国家的现状,重新来解释三民主义,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他曾16次演讲阐述三民主义。他最后、最详尽的一次演讲内容中有:“民族主义,反对列强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的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民权主义,实行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以管理政府,政府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以治理国家;民生主义,最重要之原那么有两个,一为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二为节制资本

10、,私人不能操纵国计民生。孙中山在屡次演讲和宣言中指出,他所领导的政党和运动必须到达三个目的,进行民族革命以实现民族主义,进行政治革命以实现民权主义,进行社会革命以实现民生主义。他又认为,最后一个目的,最好用改良的方法逐步实现。这些精辟论述,十分切合中国革命的实际,也为中国革命实践所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精神的发扬光大。如,就民生而言,2023年,中国共产党十八次大确定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总体目标,明确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2223年翻一番的具体目标。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改善民生方面采取的最重要举措。因此,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三民主义精

11、神的发扬光大。 二、建国三序在海峡两岸均有不同形式的表达 孙中山对中国政治体制的设想和建立,提出了一整套政治设计,这就是建国三序。所谓建国三序,是指当时中国要从一个军阀割据、民智未开的国家,过渡到一个民主自由的宪政国家,不能一步到位,需经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军政时期,设立军政府,以扫除军阀割据、完成国民革命为要务;军阀扫除、国家统一,即可进入训政时期,由执政党培养训练民众学会并掌握权力之运用,党的权力机关代表人民行使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法律的权力,以党治国;经过训政,地方自治到达一定程度,人民对选举、罢免等项权力已会运用,执政党即还政于民,制定宪法,进入民主宪政时期。所谓以党治国,即在

12、训政时期,由执政党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此外,还有权能分开、五权分立等论述,在西方三权分立的根底上,吸收了中国传统政治体制中考试、监察这些精神,设立平行的五院分别行使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大权力,其地位平等,且相互制约。这一整套政治设计,在当今民主社会里人们司空见惯,缺乏为奇,但对于刚从二千多年封建专制社会脱胎而来的民国来说,确实是十分先进的制度。现今中国实行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如,人民代表大会、政协会议、国务院及地方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实际上是权能分开、五权分立的表达形式,并有所创新。海峡对岸的台湾,因历史原因与大陆分割,在蒋介石执政时期,因岛内多乱曾长期实

13、行军政、训政,自蒋经国开放党禁以后,也进入了宪政时期。现今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人民开始友好往来,相信经过一定时期的实践和努力,可望实现“一国两制形式的统一。 三、实业方案中铁路、港口和水利等根底设施建设的设想,而今已成为现实 实业方案中的铁路建设,孙中山考虑得极为细致周到。他设计了五条贯穿全国的铁路大干线,分中央铁路系统、东南铁路系统、西北铁路系统。最大创意的设想莫过于高原铁路建设,他称“此系吾铁路方案之最后局部,其工程极为繁难,其费用亦甚巨大。他说这一块土地矿藏丰富,世人罕至,待其它铁路完成后,这条铁路实有必要。让人钦佩的是,他还细列出了拉萨兰州线、拉萨成都线、拉萨大理线等16条具体线路,

14、沿线所列地点之细令人惊叹。如今,铁路建设的设想都已成为现实,现在中国铁路网的构架,根本上符合他的规划。关于港口建设,包括北方京津地区、东部上海地区、南方广州地区,同时根据根底设施建设规划,划分为几个经济区域,近似于现今全国大经济区域规划。在改良水道方面,提出整治长江口至重庆的河道、建设沿江港埠外,还提出在长江上游开发水利,明确说明在三峡建坝发电。如今,三峡大坝建成,已发挥巨大效益,在防洪方面,可抗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在航运方面,万吨级轮船可通达重庆;在发电方面,总装机容量达2250万干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值得称道的是,孙中山关于通运输的谋划和设想,尤其是他倡导的开放筑路方针,对中国

15、交通运输事业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xx年习近平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战略设想,与孙中山的开放筑路方针一脉相承,实有异曲同工之妙,是振兴中华的伟大战略举措,既有利于中国开展,也有利于世界开展,是21世纪中国梦和世界梦的完美结合,必将为沿线各国的经济开展和繁荣,特别是中国内陆地区的经济开展和繁荣增添助力。 连接中国与西方的丝绸之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设想的推进,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广义的丝绸之路包括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主要以南海为中心,又称南海丝绸之路。而狭义的

16、丝绸之路,是指连接中国内陆腹地与中亚和欧洲内陆的陆上通道,人们习惯上称古丝绸之路,还有欧亚大陆桥之称。 现今丝绸之路全长7000多公里,自中国西部西行,分为北路和南路两条路线,经过中亚、西亚到欧洲、非洲,可覆盖40多个国家和40多亿人口。中国境内长达4000公里,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5省区,沿线有兵马俑、法门寺、敦煌莫高窟等历史文化古迹和青海湖、罗布泊雅丹地貌以及森林、草原、雪山、冰川和沙漠等自然景观,吸引着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丝绸之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22多年前,据史载,自河西走廊交通开辟后,带动了中国与西方间的商贸往来,开始进行诸如丝绸、瓷器、香料、皮革等贸易和文化沟通以及劳动力迁徒。公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