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道士塔读后感.docx

上传人:la****1 文档编号:1685271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道士塔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3年道士塔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3年道士塔读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3年道士塔读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3年道士塔读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3年道士塔读后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篇一:道士塔读后感 道士塔读后感 文化苦旅选节 “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冷的是人心,悲凉的是情感。 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两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的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道士塔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历史悲剧,一个沉重的文化史实。全篇围绕敦煌莫高窟展开。说的是在20世纪初,莫高窟由一位无知的道士掌管,因为无知,他自作聪明地将窟中珍贵壁画粉刷,甚至挖凿,代之以灵官塑像;因为无知,他将窟中无价的国宝向慕名而来的西方学者换回历历可数的银元;因为无知,祖国的瑰宝受到糟蹋,不幸流失,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遗憾。 道士塔中王圆篆绝对是一个愚蠢的角色,

2、但正如作者所说,如果让他来承担这段历史,确实是厚爱他抬举他了,他是一个小人物,他根本担负不起这样重大的责任,连替罪羊的资格都不够,但是透过他,我们也看到了一个愚蠢的政府,一个没落的文化族群,乃至一个愚蠢的民族,一种黯淡了的文化。 偌大的一个民族,竟然让这位酷似农民的人来守卫和呵护敦煌的宝藏,一个缺乏阅历的人怎么能够对自己的责任和职务认识清楚,一个不懂得文化的精髓的人,自然就会把文化当成自己的自留地,王道士够潇洒,够气派,够大方。他不懂文化,但认识银元,他不懂守护,却知道奉送。这正如鲁迅先生写的那样,一路地送过去,一者见得博学,二者见得大度。 其实王道士也很冤枉,那么多拱手将国土和主权送出去的人

3、,都没有受到谴责,而且堂而皇之地享受荣华富贵。王道士也很幸运,至少算得上青史留名,不过不是流芳百世,而是遗臭万年。 抛却王道士不说,当时的政府做了什么。他们难道不知道敦煌是一个宝库吗。 知道,但鲜有人考虑这些,官员们大都在考虑自己的腰包是不是很鼓,皇城的关系用什么打通,有什么时机可以捞一笔。于是,捧着宝藏的人奉献了自己的奴颜媚骨,而上官们也名正言顺地享受地方官员的孝顺,就这样一个庞大的腐 败系统悄悄地蚕食了这个宝藏,就算王道士是个尽忠职守的卫士,也会淹没在这样的交易洪流中无声无息直至终了。 只运走一些东西,不打紧,但如果运走了思想和灵魂,文化的土壤就会日渐贫瘠,那时我们只能是走在无尽的沙漠中去

4、寻找海市蜃楼了。 最怕的,不是丢了的,而是丢过之后,我们依然在丧失。 篇二:读文化苦旅之道士塔有感 读文化苦旅之道士塔有感 文化苦旅是著名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文化散文集。在文中,他详细地描述了他行走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的所见所感。我喜欢旅游,更加喜欢那种流连于名胜古迹中的亲切感。可是,我从来都没有像余秋雨那样,感受到了祖国曾经的嘶吼,无奈和淡淡的忧愁。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文章,莫属那篇道士塔。那个愚昧无知的王道士,那个仿假设普通却害惨了我泱泱大国瑰宝的早晨,那些个漠不关心自扫门前雪的官员,那些个居心叵测的欧洲人。 我学习过的历史事实中,向来都只有外国列强的豪取抢夺,通过道士塔,我才知道当时的落后成都远非

5、我能想象,不管是对文物的保护态度,还是对狡猾的列强们的防范之心。 在王道士的眼中洞内重重叠叠堆满了从十六国到北宋时期的经卷和文书大概只是可有可无的破纸卷轴吧,雕版印刷品和拓本什么的,更是一文不值的破烂吧。王道士在刷墙的时候,有没有停下来想过,那些雕像是不是有价值。他做的,究竟是对的,还是错的。 历史没有假设,王道士最终还是把墙全部糊上,门锁上,钥匙别在腰间,晃晃荡荡,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被人用一点点微小的利益骗去了宝物而不自知,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话说回来,如果把丧失国宝的责任全部压在某个小小的人物,确实有失公正。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所有的国人都在麻木着,都在为了自

6、保而奔波着,没有人,没有任何人会注意到那些居心叵测的假装虔诚的外来客们。 宝物流失的事实,是人的过失,更是那个时代的不可防止的悲剧。中华崛起的如今,历史必将不再重演。 余秋雨写道士塔的初衷,就是要提醒国人提高警惕吧,不再那么xx【自己想个形容词吧。】,勿忘国耻。 我想,他的初衷,到达了。 篇三:读道士塔有感 读文化苦旅道士塔有感 陈建涛 早在上学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余秋雨先生,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一直都没有仔细拜读过余先生的文章,后来到是经常在不同的媒体中获知余先生的各种信息。 前些日子,我从学校图书馆看到了余先生的书,朋友说:“余先生的书其它的可以不读,但是文化苦旅却不能不读。对于这位朋友推荐的书

7、目我向来都是必读的,何况这本书现在近在眼前。朋友走了,我一边在想念着朋友一边开始读余先生的文化苦旅。不知道所有读过此书的朋友是否和我一样:读了第一篇文章我竟然不能继续,心情的沉重几乎使人窒息。 第一篇的名字是“道士塔。 从余先生的文章中读到了沉重和无奈。 道士塔的主人是一个姓王的道士,他是莫高窟的罪人(历史上有记载),原本是个农民的他辗转逃荒到了甘肃,作了道士,最后这个道士竟然当了佛教圣地的莫高窟的家。他的形象想必看过相关资料的人永远都不会忘记:土布的棉衣,手缩在袖子里,目光呆滞,见到银元的时候只剩下了贪婪的目光。 莫高窟既然是王道士的“家,那也只能任有自己的主人对自己进行不经意的修饰和改变:

8、道士雇人将洞窟用白灰粉刷一新,那股认真劲也许会让现代的人也自叹不如了,可是我们都知道对于文物粉刷一新意味着什么。传统美德中的审美与和谐在这里也具有了强烈的讽 刺意味。道士用锤子打碎了原有的雕塑修建了天师和灵官以便使整个环境与自己道士的身份“相符。其余的洞窟之所以没有被粉刷,是因为道士考虑到了本钱,花费太多的事情他是不会做的。 1900年5月26日,是一个普通的日子,也是个伟大的日子,道士在这一天无意中开启了莫高窟这一宝藏,可是这一宝藏是在那个时代开启的,是由王道士开启的,所以就注定了它的命运。 当世界各国的考古学家,探险家,汉学家,学者不远万里向中国赶来的时候,王道士正随手拿出几件文物在官场上

9、送来送去。当时也有人意识到了这些文物的重要性,可是考虑到运费的问题也只好听之任之了。 众多的外国人到达莫高窟的时候,没有遇到想像中森严的守卫,只有洞外加砌的一道砖,门上一把锁,一个道士还有道士腰中的钥匙。他们仅仅用了一点点自己的银元或者随身携带的物品就从王道士手中换取了成车成箱的莫高窟中的物品。王道士竟然暗自窃喜自己所得的比化缘所得要多了很多。难怪那些外国人说是他们拯救了敦煌的文化。 那些达官贵人在觥筹交错的时候,一定不会想到仅仅因为运费的问题,几千年的文化遗产迅速的远离了自己的民族和自己的祖国。王道士还是孤单的站在洞窟旁,看着绝尘而去的车轮,脸上应该有困惑吧。他没有、也不会意识到我们的民族正在滴血。 王道士是有名有姓的莫高窟的罪人,我们可以唾弃他,可是那些无名无姓的罪人呢。他们比这个农民出身的道士有学问、有财力和能 力,可是他们却无动于衷,他们才是我们民族的罪人,那个道士最多也只是一个小丑而已。 “道士塔诉说了那个时代的悲哀,诉说了我们整个民族的悲哀。 没想到余先生的文化苦旅就这样让我深深的体会着一个苦字。 今年夏天,随单位外出旅游,有幸到了莫高窟。随着导游匆匆前行,似乎在路边有一小塔,但没有将其与道士塔联系起来。观毕洞窟,突然想起此塔,闻讯导游,答曰:正是。往回走时,为其拍照留念。说不清是什么心理,也许回去后要慢慢体味 第7页 共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