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根底 一、农业产业化理论根底的研究急待加强 (一)“农业产业化概念的提出 农业产业化是1993年XX省在总结农业和农村开展经验时,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开展战略而首先提出来的。进入90年代,山东实施按产业化组织农业生产的新思路,组织引导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效劳、企业化管理,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工商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XX市于1993年初率先提出“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开展规模经营的农业开展战略。同年4月,XX省农委组成专门调查组赴潍
2、坊及其所辖县市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之后,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关于按产业化组织开展农业的初步设想与建议的报告。1993年7月18日和8月19日,农民日报两次刊登了时任XX省农委主任的王渭田同志的文章产业化是开展市场农业的重大战略。这篇文章是全国性报刊上有关农业产业化的第一篇文章(姜奇平,1997)。 “农业产业化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广泛关注。近几年更是在全国掀起了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热潮,并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1995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以超常规的篇幅和版面介绍了潍坊开展农业产业化的经验,并配发了题为论农业产业化的社论。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批准的我国
3、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九五方案和202223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稳定党在农村的根本政策,深化改革,要“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开展联结农户的中介组织,大力开展贸工农一体化,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 (二)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理论界围绕农业产业化作了广泛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实质和根本特征;农业产业化产生和开展的条(原因)和客观必然性;农业产业化与农村改革、农业开展的关系;地区农业产业化开
4、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建议;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在上述几个方面中,大家对第二方面有比较一致的认识,但在其它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见分歧。据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的综述(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1997)理论界对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和实质的认识至少有11种观点。本文认为,意见分歧是由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造成的。总的说来,目前对农业产业化的研究,从分析角度看有人侧重从宏观进行研究,也有人侧重从微观进行研究,而从“产业这一中观层次,将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加以全面研究的却较为少见。 有很多同志侧重从宏观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开展角度来研究农业产业化。他们大都认为。农业产业化,与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根底“衣业一体化、
5、“种养加一条龙等是个问层次的概念,后者是前者的具体表现形式。还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他们大都只提出促进农业产业化开展的政策建议.而一般不深入讨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内部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等问题。由于研究问题的立足点不同,他们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也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从农村经济开展的全局来认识农业产业比c即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咆括种植业和养殖业)与其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关联产业的协作与联合,而不是“质的归一。对于这种观点来说“农村经济产业化比“农业产业化的提法更恰当(秦少伟,1997)。从农业产业化的开展趋势来认识农业产业化。即由于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农业还不太像 产业,要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改造传统农
6、业,“农业产业化即农业的工厂化生产。总之,要把农业“化到工业方面去,或者“化成工业那样(陈吉元,1996)。从农业产业的分化和综合来认识农业产业化。即农业不仅包括农林牧渔业,而且包括与农业相关联的工业和效劳业,是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全部内容的总和(张慎,1996)。农业产业化已不仅是农业与其关联产业的协作和联合,而且是它们“质的归一。这种观点与第二种观点正好相反,它不是把农业“化到工业方面去,而是要把农业关联产业“化回农业。 也有不少同志侧重从微观的产业组织角度来研究农业产业化。他们大都认为“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一体化等是同一层次的概念,或“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简称(牛假设
7、峰.1997)c他们均强调农民的创造性和农民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农业产业化是农民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为获取某种利益而自发进行的诱致性制度(组织)创新;如果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仅通过市场建立商品交换关系就不能称之为农业产业化。牛假设峰那么进一步提出了判断某一经营实体是不是产业化经营的三个标准(牛假设峰1997)。但在农业产业化产生的诱因方面却又存在一定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农业产业化的经济学内涵是外部规模经济(甘舒宁、钟甫宁,豆998),“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农户与市场的有效连接,是农户为解决家庭经营的外部环境(增强掌握信息的能力,提高谈判地位等)而进行的组织创新(丁力,1997)
8、。另一种观点认为,“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化、社会化和集约化为特征的农业纵向合作化的过程,“集约化就是要求农业应以适度的资金、土地和技术、管理、劳动的投入,实现高效率的经营(杨旭,1997)。因此,农户选择农业产业化经营追求的不仅是外部规模经济,还有内部规模经济。总的说来,从微观角度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研究,还缺乏深度,有待进一步探讨。胡定寰的博士论文运用产业组织理论来研究农业产业化,并提出了“微观农业产业化的概念(胡定寰1997),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尽管大多数同志在给农业产业化下定义时,能兼顾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但真正将两者结合起来全面系统地进行深入研究的并不多见。实际上,目前在农业产业化
9、理论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意见分歧正是因此而产生的。如侧重从宏观角度研究农业产业化的同志大都强调政府在农业产业化开展过程中的促进作用,而较少考虑农民的意愿和创造性,以及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与农户之间利益机制的建立,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解也较为宽泛(张开华,1997)。侧重从微观角度研究农业产业化的同志大都强调要尊重农民意愿,重视农民的创造性;要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提出要对龙头企业与农民间的契约行为进行标准;要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王西玉,1997)。但他们对政府通过制定农业产业化规划和战略,促进农业产业化开展的重要性认识缺乏,认为政府的作用只限于培育市场、提供效劳和“当好裁
10、判(丁力,1997)。 (三)研究农业产业化理论根底的必要性 “农业产业化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已在全国各地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从以上的分析可知,目前农业产业化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人们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尚未取得一致意见,甚至有不少同志陷入概念的纷争而不能自拔。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农业产业化 的研究还缺乏必要的根底理论的指导。 由于对农业产业化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在一些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实践中也存一定的问题。如一些地区不顾农民利益,采用方案经济的做法,强行收购农产品,以实现“加工增值;有些地区不顾市场需求和当地资源状况,盲目确定产业化工程和主导产业,结果给地区经济造成损失;还有些地区对农
11、业产业化认识模糊,不扎扎实实地做工作,却做起外表文章。因此,总结国内外农业产业化的经验,加强农业产业化理论根底的研究,有利于科学揭示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和实质,有利于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并增强理论研究对农业产业化实践的指导作用。 本文认为,农业产业化这一概念应从宏观和微观的结合部,即“中观层次上加以理解 ,它属于产业经济学(又称中观经济学)的理论范畴。 二、产业经济学:农业产业化的理论根底 (一)产业经济学及其理论架构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开展的特殊矛盾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经济学科(郭义钧、邱钧,1997)。这里,“产业开展的特殊矛盾关系简称“产业关系,它是指构成国民经济的各产业间
12、的关联关系和产业内企业间的关系。产业间关联关系的实质是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具体表现为直接关联和间接关联。直接关联是指产业间在生产和技术上存在的直接的投入产出关系,如“粮食种植业一食品加工业;间接关联是指产业间通过其它产业存在的间接的投入产出关系,如“钢铁工业一(农机工业)一农业。产业间的全部关联总体上就表现为产业间在资源分配和产出上的比例关系。显然,如果产业间在生产技术上不存在直接和间接的投入产出关系,这种比例关系便失去存在的依据和理论研究的价值。 以产业间的比例关系为研究对象,形成了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以经济开展的动态眼光,寻求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并为国家或地区制定经济开展战略提
13、供依据。它主要研究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控机制、主导产业的选择、产业的区域分布和空间结构等内容。以实证分析为根底总结产业开展的规律是这一理论在方法论上的特色。产业结构理论是产业经济学的“准宏观局部。 对产业间存在的生产技术上直接和间接的投入产出关系的研究,形成了产业关联理论(也称“产业联系理论、“产业关联分析、“投入产出经济学)。产业关联理论与其说是一种理论,不如说是产业经济分析的定量化的工具。它利用投入产出表来揭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及其特征,从而为制定经济方案和进行经济预测效劳。投入产出表最大的长处是能够反映产业(或企业内部)的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即中间产品的运动
14、,这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所做不到的。产业关联理论可以说是产业经济学的“中观局部。 以产业内企业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形成了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内企业间的关系(即产业组织)对产业的经济效益有重要影响:首先,某一产业的组织状况,是否保持了该产业内的企业有足够的改善经营、提高技术水平、降低本钱的竞争压力;其次,是否充分利用了规模经济,使该产业的产品单位本钱处于最低水平。产业组织理论为产业组织趋向合理提出了方向和途径。它运用价格理论(特别是垄断价格理论)来研究产业的合理组织,因此,属于产业经济学的“准微观局部。 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关联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构成了产业经济学的主体。一般认为,现代经济学是由微
15、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局部组成的。以价格理论为核心的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单个的抽象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企业和家计)的行为。在其理论体系中产业(企业的集合)以及产业之间的关系的具体形态都不出现,因此,微观经济学在理论逻辑上并不需要产业这一概念。以国民收入理 论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并不研究社会再生产全过程,而只研究其中的国民收入的运动,也就是只讨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最终产品的总量的运动(总供应和总需求的均衡)。它把中间产品的生产和交换关系(即产业之间的关系)抽象掉了,从而,产业这一概念在宏观经济学中也失去了踪影。 但是,越接近现实的经济活动,要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越使人感到“产业这一概念的必要性。现实中产业间和产业内企业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如果没有一套产业经济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就很难具体解决市场的有效均衡问题;也无法分析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产业间中间产品的复杂的交换与消费关系,从而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全貌有一个完整的了解。产业经济学正是在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根底上,出于对现实经济情况的分析和研究的需要,向“产业这一中间层次的延伸和拓展而形成的应用经济理论。它的理论架构及其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关系可用图1加以说明。 (二)农业产业化的根本内涵 众所周知,传统农业的一个根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农业所使用的简陋工具及其它生产资料根本上靠农业自身解决.农产品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