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doc

上传人:sc****y 文档编号:1700503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2023年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师为主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为主体 林荣文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8-0015-02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质量已成为教育的核心,如何“向课堂 40 分钟要质量”,它需要老师在教育教学的路上不断探索与改进教育方式。因此,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尽力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一、动手操作 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的手、眼、脑等各种器官得到协调作用,同步发展;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又使学生从抽象到具体的感知,而且能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例如教学“75?”时,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

2、学具 75 根小棒(每捆 10 根的 7 捆,零散的 5 根)要求学生先把 7 捆小棒平均分成 3 份,看每份分几捆小棒。学生分完 6 捆后还剩 1 捆,“不够分”。学生思考后,引导学生将 1 捆拆开变成 10根,与原来的 5 根合在一起,得到 15 根小棒分成 3 份。再如我在教学“138?”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 13 捆小棒(每捆10 根)和零散的 8 根小棒。要求学生先把 13 捆小棒平均分成 6 份,看每份能分几捆小棒,学生会分得每份 2 捆小棒还剩 1 捆,“不够分”。这时我提示学生剩下的 1 捆小棒 10 根和零散的 8 根合起来几根,学生马上回答是 18 根

3、;把这 18 根小棒又分成 6 份,每份可得 3 根,然后,把前后分得的小棒合起来,即得出 23 根。这样通过两个例子动手操作,学生就得到理解了“十位的余数与个位数合起来继续除”的难点。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稍加引导,学生就很顺利地写出了“75?”“138?”的竖式计算过程。二、观察发展 创设机会,让学生自己观察发展,然后自己总结。数学规律是对某种现象的高度概括,教师直接地把规律呈现给学生时,可从一些较原始的简单的入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总结出规律。例如我在教学商不变规律时,让学生自己先计算 24?=3,12?=3,48?6=3,120?0=3,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组算式中,组的算式,除

4、数和被除数同时缩小 2 倍,变成组的算式,商与组的一样;组的算式,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 4 倍,变为组的算式,商与组的一样;组的算式,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 5 倍,变为组的算式,商和组的一样;-组算式的商都一样是 3。这时,学生自己发现:除数和被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数,商不变。接着,我让学生思考,除数和被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0”呢?想后,学生会说出没意义,因为“0”不能作除数,一票否决。再接着,我引导学生举例验证这一规律,并归纳出在除法算式中“除数和被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0 的数,商不变”。三、体验感知 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一些能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究的例子,学生能在思考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

5、从中体验感受知识的形成。例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我是这样让学生探究:1.让学生想,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的。2.让学生做,要求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2 张硬纸和 1 把小剪刀)把 2 张硬纸板重叠,剪下 2 个完全一样的梯形。3.让学生拼,我和学生一起演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在拼的过程中学生当中会出现各种图形,但我强调学生把另一个梯形反过倒置来拼如图: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拼成哪些图形?有的学生还想到如果 2 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可拼成长方形。4.让学生说,梯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底和高有怎样关系?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这

6、时大部分的学生会说,梯形的上底与下底正好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底,梯形的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一样。5.让学生理,教师和学生一起整理梯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图之间的内在联系,紧接着就自然推导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赘還?”。面积公式中出现除以 2,我强调学生认真思考再回答,有的学生能够理解,有的学生也感悟到了。四、展示自我 让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周边的同学互相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还能与生活当中的实际联系起来,更有利于学生得到充分的展示,教师与学生达到和谐互动。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長计算时,当学生明确了周长的概念后,我让学生准备长方形的学具(我

7、要求一二组的同学准备的长方形的是长 8 厘米,宽 5 厘米,三四组学生准备长方形是长 6 厘米,宽 4 厘米)先自己思考探究长方形周长的方法,而后交流。在交流中学生展示了不同的方法:如一二组有 8+5+8+5=26(厘米),8+8+5+5=26(厘米),8?+5?=26(厘米)(8+5)?=26(厘米),又如三四组有 6+4+6+4=20(厘米),6+6+4+4=20(厘米),6?+4?=20(厘米),(6+4)?=20(厘米),让不同算法的学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再讨论哪种算法最好,好在哪里。这时很多学生会认为最后一种长加宽的和乘以 2 的方法最好,然后,我总结:一二组同学做的与三四组同学的都是求长方形的周长,同学们的解题思路都很清晰,但是一二组也好,三四组也好,你们的最后一种解题方法更简洁一些。最后,出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长方形周长=(长+宽)?”,通过我的引导,学生很有印象的记住了。(责任编辑 刘 馨)endprin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