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和某县的自然地理现状 (一)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切旨在保护、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及生态系统工作的统称。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起因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如滥垦、乱捕、滥伐、工程破坏及污染物质排放等等,其后果影响到大气、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生物资源等许多方面,其中植被破坏是关键所在,因为其他多方面的变化都与植被状况密切相关。自然,要恢复改善生态环境,植被又处在关键地位,因为植被既能对近地小气候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又能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是一系列污染物质的吸收者和积存所;植被还能缓冲地表受外力冲击,防风固沙,修养水源,保持水土,改良土壤,
2、是一切陆地生物种群的贮藏库、避难所。只有恢复建设好植被,才能使生态环境中各个方面协调起来进入良性循环。因为森林植被体量高大,结构完备,所以森林植被建设处于植被建设的主导地位。 (二)某县的自然地理现状 某县土地面积4056平方公里,临近珠江源头,有着十分重要的生态环境地位,是珠江局部上游和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屏障,养育着113万多某县人民,影响着珠江流域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某县最高海拔2861米,最低海拔740米,山高坡陡谷深,山地面积501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82.4),25度以上的坡耕地有83.6万亩。全县有林地11.6万亩,疏林地1.3万亩,灌林地54万亩,未成林地20231.4万亩,无林地(
3、包括荒山荒地、半石山地、岩山、开荒地)64万亩,森林覆盖率25.6。石漠化面积23.6万亩。某县生态环境脆弱,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二、某县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大气受到污染 某县城关四周的四家水泥厂,产煤区的改良焦厂、火电厂等,昼夜不停地排放烟尘,还有其它生产生活中不停地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直接或间接造成了某县上空大气的污染。据某县环保局报道,某县烟道气烟尘浓度最大值为827毫克升,最小值为286毫克升;雨水的最高ph值为4.53,某县各地的大气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大气平均环境质量为二级。 (二)水资源危机 1、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近些年来,某县河流流量严重减少,甚至出现了很多河流断流。
4、一些农田因水资源短缺得不到灌溉;一些村寨因水资源短缺,一年只有约4个月吃上人畜引水工程的水,其余时间要到数里外的地方背(挑)水吃。 2、局部地区水环境恶化 某县的一些地区水体受到污染。其中污染最严重的是乌都河(某县段)、拖长江(某县段)。乌都河的污染主要是有机物污染,是看不见的污染;拖长江的污染主要是无机物的污染,是看得见的煤粉污染。 (三)固体废弃物排量日益增多,处理率和综合利用率不高 某县固体排放物主要是煤等矿产资源开采利用的废弃物和生活垃圾。这些废弃物处理率不高。它们既占用土地、影响市容,又破坏生态环境。这些固体排放物存在的环境问题,XX县区和人口密集区的人深有感触。 (四)植被破坏严重
5、 由于某县人口多,农民为了获得粮食,大量毁林开荒,农作物从坡脚种到坡顶;过度放牧;各种工程建设活动日益增多,造成植被的严重破坏,现森林覆盖率只有25.6。 (五)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的难度越来越大 1、人地矛盾突出 人口多,土地少,有限的土地既要植树造林,又要种粮,还要放牧,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马依镇、大山镇的一些村寨,除了农民居住地周边几块土地的坡度在25度以下外,其余土地的坡度都在25度以上。如果25度以上的土地退了耕,就无耕地可种,而生态移民又难以做到。 2、未植树造林的土地难以植树造林 某县植树造林活动已经开展了近二十年,容易植树造林的荒山、荒坡、水边、地角、路旁已经种上树,剩下
6、的是沙化、石漠化程度非常高或容易被人畜侵害苗木的土地。这些土地难以植树造林。 三、建设好某县生态环境应采取的对策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和宣传的力度,增强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 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法、森林资源法等有关法律法规,除了对有关管理人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教育外,应着重对公众开展环境教育,不断增强公众的法制意识,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舆论气氛,使他们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参与。逐步在某县中小学有方案地增设和开展一些生态环境保护课程和宣传教育活动,使中小学生知道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己,从小养成良好保护生态环境的习惯,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同
7、步进行 生态治理必须表达保护与建设并重的思想,因地制宜,宜林那么林,宜草那么草。对可通过保护措施而自然恢复的区域,应以保护为主,村庄、公路、铁路沿线等需要采取防护措施的地方那么应加大绿化力度。 (三)保护好植被,营造天然堤坝 据研究,当大雨降落时,树冠和树叶可截留20以上的雨量;林地上的枯枝落叶和杂草层能截留并吸收52023的水量,1亩林地比1亩无林地每年至少能多蓄水20立方米。森林植被对洪峰的最大削减量可到达50左右。保护好植被,等于营造了很好的天然堤坝。因此,应保护好某县的森林植被,做好某县的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工作。 (四)做好退耕还林工作 退耕还林要把生态建设放在第一位。搞好退耕还林,就
8、是要把退下来的耕地利用好,农民感到退耕还林后的经济效益不比退耕前的差,才能使农民愿意退耕还林,到达稳定退耕还林的效果。因此,要正确处理好农、林、牧的关系。首先,要有以林为主的思想意识。综合治理应定位在生态功能的发挥上。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根底。大力开展林业,是实现某县经济可持续开展“三大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治水之本在于治山,治山之道在于兴林,山青才能水秀,林茂才能粮丰,粮丰才能致富。根据某县各地土地条件、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合理安排林种,因地制宜地开展生态林与经济林,使植树造林成为有经济效益的产业。其次,要把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 (
9、五)搞好小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 1、加大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的投入 因地制宜地修建一批蓄水池、沉沙涵、排灌水渠、拦河坝、防护沟道等工程,实现截流、蓄水、拦沙、沉沙的目的,并解决灌溉和人畜饮水问题。 2、加大坡耕地的改造力度 大力植树造林,对25度以上的坡耕地应尽量退耕还林(草),对25度以下的坡耕地要加快坡改梯的进度,切高垫低,砌筑硬坎,通过运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建立一批稳产高产农田,增强蓄水保土功能。 (六)大力推广推行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综合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一是限期治理污染严重的企业;二是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要尽量采用能耗、物耗小,排污量少的生产工艺;三是大力开展小水电、沼气、太阳能等,解决农民的燃料问题,减轻农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四是提高“三废的综合利用水平,实现“三废的资源化。 (七)依法保护生态环境 法律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依据,依法保护生态环境是做好生态保护工作的根本途径。应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打击各种乱砍滥伐林木的违法犯罪行为,还应杜绝修路、开矿等直接或间接破坏森林植被的行为。同时还要依法惩罚破坏生态环境的其它不法行为,使生态保护工作赢得公众的有力支持,最终到达保护好生态环境的目的。 第7页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