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道酬勤从阴阳五行哲学思想看中国古代的色彩美学摘 要:阴阳五行哲学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的一种官方哲学和观念体系,它被历代君王专门用来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而中国古代的色彩学,深奥繁复,大有学问。它铸造了浓郁的东方色彩文化特征,对民族精神的影响与传播具有深远的意义。华夏民族二千多年形成的色彩体系就是世界独特的五色体系,它与中国古人的色彩审美意识和阴阳五行息息相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奠定了我国古代的色彩美学思想根底。关键词:阴阳五行哲学;色彩;五色观;审美意识1 追溯阴阳五行哲学思想的起源1.1 阴阳五行的根本概念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初期哲学思想。
2、阴阳概念最早出现在易经,五行出现在尚书洪范,两种概念都来自于很久以前民间流传,阴阳最初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被思想家们借用来表示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力量以及相应的现象,进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阴阳两面构成的,并且由阴阳的对立斗争而形成事物的运动变化。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古代思想家把它们看作是构成万物的元素。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文人墨客把两者合二为一形成新的观念模式。他们认为世界的所有物质都是在阴阳二气的推动下滋生,开展最后形成木、火、土、金、水世界上的五种根本物质。这五种物质组成万物。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相滋生和制约,处在不断变化的运动中。1.2 阴阳五行的文化背景阴阳
3、与五行是中国哲学史上两个很古老的哲学范畴,上古三代之前五行观念已形成。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哲学思想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自秦汉时期起,与儒家学说结合,被道教及神仙方士所吸取,因此调阴阳,顺四时,序五行成为社会十分普遍的思想。又被历代皇帝所用,成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的一种官方哲学和观念体系用来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由于阴阳五行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而天命论又是封建世袭政权合法性的理论依据。因此,历代社会精英都肯定阴阳五行理论的正确性,而且认为是个“伟大的理论形成了中国社会古往今来强大的社会传统文化势力。与阴阳五行相对应的是五色青赤黄白黑体系,中国古人的色彩审美观与五色学说息息相关,所以“五色观作为
4、一种审美理论影响深远,不仅深入宫廷,也深入民间,甚至用以解释和推测各朝代的兴衰更迭,人事的顺逆成败、命运的沉浮祸福,乃至诊疾治病,所以它在封建时期各方面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 中国古代色彩美学的基石五色观2.1 五色观的形成和开展中国“五色学说起源于中国原始氏族社会对色彩的崇尚,萌芽于奴隶社会殷商时期。“五色学说的成因根底是原始唯物观的“五行论和“阴阳说。中国传统民间色彩“五色观的形成是继承远古人类对单色崇拜,结合中国人自己的宇宙观“阴阳五行说,并与构成世界的其他要素:季节、方位、五脏、五味、五气逐渐开展而来的。据史书周礼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这是目前我国最早关于“五色观色彩理论的记载,由此
5、也奠定了我国传统色彩的美学观念的形成。何谓“五色呢? 孔颖达疏:“五色,谓青、赤、黄、白、黑。刘熙也曾在释名中谈及他的观点:“青色为主,生物生长之色;红色为赤,太阳之色;黄色为光,日光之色;白色为启,如同化水之色;黑为晦,如同昏暗之色。古代的五种根本色的分类:有彩色系赤、黄、青和无彩色系黑、白以及十种间色,说明古代中国人不但开拓了根本的色彩系统和原理,而且还掌握了调色和配色的根本方法,如辞源中记载“五色谓青、黄、赤、白、黑也。古盖以此五者为主要之色。 西周时期,已经提出了“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间色是正色混合的结果,正色即原色,它与间色和复色相对应,所谓“正色论即“五原色论,亦即赤、青、黄、
6、黑、白五原色构成的“五色体系。“五色说作为“五行说哲学轨道里的一个分支,一开始就与方位附会到了一起,在周礼冬官画缋里说:“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在传统色彩的五色体系中,遂将“红、黄、青蓝绿、白、黑五色定为正色,又各以五行的各行作为一正色的代表,它们分别是:土黄、金白、木青、火赤、水墨。东汉时期确立了“土居中央的观点并突出了黄色在五色之间突出的地位,黄色作为远古五帝之中心之帝的象征,位居五行当中,象征大地的颜色。经隋唐至宋之后,被定为皇室专用的颜色。秦汉之际,随着宗教的开展,这个开展当然也包括了道教的逐渐成熟与佛教的白马驮经,五方的
7、认识便转化为了五帝、五神的多神崇拜。即西是白帝,后称为白虎;东是青帝,也就是青龙;南是赤帝,也就是朱雀;北是黑帝,也就是玄武;中央是黄帝,也就是统筹一切的天子。古人从色彩实践中发现五原色是色彩最根本的元素,是最纯粹的颜色,必须从自然界中提取原料才能制作得来,其他任何色彩相混都不可能得到五色,而五色相混却可得到丰富的间色。随着人类社会开展、主观思维的提升和色彩观念的深入,逐渐衍生出:正色与间色、两仪之色、五行之色、五方之色、四季之色、四神之色、五色土和帝德之色等用色观念,形成了完整的中国“五色学说理论和中国传统色彩体系。2.2 五行学说确立了五色美学原那么在中国古代的色彩学里,五行学说确立的五色
8、观念有着密切关系。中国的五行学说,虽然是在战国时代整理成册并盛行起来的,但是,五色早在夏、商、周三代以前,便已成了崇尚色彩。从色彩学的角度看,五色早在三代以前就已经出现了。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五色已成为广泛传播的审美标准。“五色体系确实立标志着古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色彩审美意识,已从原始观念的积淀中获得独立的审美意义。当时人们在色彩上追求“美而艳左传和“目好之五色荀子,用五色标准了章服等级制度,创造出毫不模糊的色彩美学,纯度明朗、简单清晰的五个正色色调,对社会秩序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这在世界色彩学开展史上,也是先进的观念,说明了中国社会美学的早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文化里,商周时期
9、奴隶制等级制度和宗教礼仪非常严格的情况下,色彩用作是尊卑的标志,成为君王“明贵贱,辨等级的工具,以维护其统治阶级的利益。2.3 儒家思想对中国色彩观的影响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治,重视伦理道德。儒家以“敬天事祖“慎终追远为由,大兴礼乐之举,从维护统治阶级权威利益出发,制定了一套生活法那么,以标准人们政治生活和道德生活等一切行为方式。儒家色彩美学思想常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合一体。儒家色彩观从“礼的标准出发,并最终实现“仁的目的,竭力维护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他色定为间色,并赋
10、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民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让人人恪守本分。后汉书服志也载:“尊尊贵贵,不得相逾,所以为礼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礼记记载:“衣正色,裳间色。孔子竭力提倡中庸思想,“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大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儒家中庸观念在色彩上表达为“文质彬彬的适度的色彩修饰。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质胜文那么野,文胜质那么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谓“文质彬彬,“文即文采,外部装饰的形式美,“质即实质,内部精神的内容美,“彬彬即配适宜宜。孔子认为文胜质不美,质胜文也不美,过分的外
11、部装饰那么哗众取宠,名不符实,缺少装饰那么平淡乏味无兴趣。2.4 道家思想对中国色彩观的影响道家是由先秦老子、庄子创立的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派。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庄子那么继承和开展了老子的思想。道家思想以老庄的自然天道观为主体,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伦理上主张“绝仁弃义,思想行为上强调应效法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对于艺术的态度,不同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儒家肯定艺术的社会功能,将艺术与礼乐结合:而道家与墨子为代表的“墨家“非乐的观点非常接近,都是否认艺术。 道家的色彩观受道家思想观的支配,一直以来都主张淡泊无为的思想,它色彩主张“无色而五色成焉,“澹然夫极
12、而众美从之刻忌,表达为在艺术上追求无色之美,以无色之感为最美。道家主张“玄学,崇尚黑色。认为黑色是高居于其他一切色之上的色。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黑,是幽冥之色。天色为玄,因为“天在道家思想中具有产生万物的功能,显然天之色“玄黑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所以道家将黑列为众色之首,并选为道家的象征色,道家的建筑以及服饰色也多为黑色。他们认为“阴阳高于万物,而黑白高于五色,道家对黑色的审美态度也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色彩美学思想,并奠定了黑色在中国绘画中的造型地位。中国古代色彩尤其是“五色观色彩理论的形成并经过两千多年的开展,不仅促使了我国艺术风格的形成,同时也广泛地影响着当时
13、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礼仪等诸多方面,从而形成了一套独具东方色彩的文化体系。3 结语阴阳五行哲学观念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涉及社会文化包括艺术等多个领域,它所包容的对立统一的思想给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带来多元化丰富的形式。阴阳五行学说中的象征性色彩的表达,昭示出我们的祖先驾驭色彩与外部世界相协调的特殊思维才华,同时也为华夏民族固有色观念的形成及其审美模式的建立奠定了根底。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虽然各家对它有不同的解释,但作为古人的经验一直被沿用下来。它在中国各个时代、阶层、领域根深蒂固、延绵不息,并且成为中华现代色彩文化的重要思想根源与艺术创作依据。参考文献:1 徐园,徐睿.阴阳五行哲学观念与中国
14、图案及绘画J.装饰,20036.2 王智明.色彩美学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3 李广元.东方色彩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4.4 张继华,郭兼夫.色彩美术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5 王文娟.五行与五色美术观察M.2022:85.6 王海燕.原始装饰艺术中的生命意识探微J.装饰,200312:74.8 邓莉文.“大象无形美学观下的艺术表现J.装饰,20038:61.9 李广元.色彩艺术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ZK10 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M.上海画报出版社,20221:8.ZK作者简介:HT6SS张雨祺1989,女,湖北黄冈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色彩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