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从宗教批判到社会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变的精神实质.docx

上传人:la****1 文档编号:1745205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0.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从宗教批判到社会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变的精神实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3年从宗教批判到社会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变的精神实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3年从宗教批判到社会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变的精神实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3年从宗教批判到社会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变的精神实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3年从宗教批判到社会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变的精神实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023年从宗教批判到社会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变的精神实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从宗教批判到社会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变的精神实质 【正文】 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32023-8466(2022)06-0015-05 通常认为,在对近代哲学的批判和继承中,特别是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批判继承中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它的哲学的新的思维方式。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性的切入点是什么。为什么它要求社会批判。如果追索近代哲学所要完成的历史使命,我们便发现:近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进行宗教批判,中世纪的信仰与理性的二元对立变成了理性与现实的二元对立。马克思认为,“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梦想的现实性,因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也就是反对以宗教

2、为精神慰藉的那个世界的斗争1(p1)只有彻底的社会批判才能使宗教批判彻底化,因为真正被上帝所异化的是现实的人的生活及其本质。因而,上帝的秘密在于人及其社会-对宗教的批判最彻底的就是诉诸社会批判。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使命。而“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效劳的哲学的迫切任务1(p2)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揭露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的宗教批判始,实质是为了“揭露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的社会批判。 一、宗教的理性批判 近代以来的启蒙运动人们一般认为是理性启蒙,联系到当时宗教与哲学的张力关系,我们可以把启蒙运动看作是对宗教的理性批判。 在中世纪理性是抽象的

3、理性,主要是被用作论证上帝的存在,因此,“真理还不是现实世界的根底2(p326),宗教与现实、教会与世俗、信仰与理性是二元对立的。对基督教而言,只有对上帝信仰的合法性,才能有自然、社会和人类精神的合理性,自然、社会和人类精神的合理性根据只能在对自身统一的人格神的上帝的信仰之中才能显现出来。所以马克思认为对宗教的批判是其它一切批判的前提1(p1),只有揭示出自然、社会或人类精神的独立本质、自我统一,才能使它们具有现实性的品格。 上帝在虚无中创造了自然、创造了物质世界:“上帝在它作为一个纯粹的精神本体的理、道中,直观其自身而在表现它自己的呈现事事物物的观念世界,人作为由上帝所创造的有限心灵实体,也

4、在上帝作为最高真理的照耀与制约中,而表现其形形色色的时空经验世界。3(p5-p6)这种关于上帝的逻辑意义在近代哲学中形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从经验论这条线索上看,培根作为近代经验论的创始人提出“二重真理论,认为人的知识按来源说分为两类:神学知识从天上降落,是神的启示所激起,属人的道德领域;从地下引起、由自然的光亮所激发的是哲学和科学知识,两者互不干预。他要为人的理性清理出一个适当的逻辑,以保证理性的恰当使用而实现科学和哲学的任务。4(p344)洛克首先批判各种形式的天赋观念论,认为一切观念都是由感觉或内省而来的,人类的知识有三个层次:直觉的、解证的和感觉的。上帝的存在就是凭借解证而得的知识,故“

5、任何命题只要和我们的明白的直觉的知识相冲突,那么我们便不能把它作为神圣的启示。5(p691)原始启示那么是上帝在人心上所直接印入的印象。所以自洛克开始已经用分析的方式说明对上帝的信仰是人类知识的一种。贝克莱否认心外之物的存在,认为人类知识的对象是各种观念,“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复合,“我亦不能在思想中设想任何可感物可以离开我对于它的感觉或感知。6(p504)所以“sensiblethingsthereforearenothingelsebutsomanysensiblequalities,orcombinationsofsensiblequalities(感知的事物因而就是那些感知的条

6、件或感知的条件的复合)。7我们只能看到事物的现象而看不到它们的真实性质。人的感知是被动的、惰性的,而上帝就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感知。休谟认为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我们自己的感觉,最生动活泼的思想还是抵不上最迟钝的感觉。至于在感觉之外,不管是物质实体还是像上帝那样的精神实体是否存在,经验都不能告诉我们,我们只能保持缄默,因为我们根本不能证实它们的本质、特征、能力和作用。对于上帝的存在只有靠启示宗教信仰不是知识经验的对象,只是人们的生活情感的要求。 从唯理论这条线索上看,近代哲学的另一个开创者笛卡尔首先论证“我思故我在,以此为其唯理论哲学的最高出发点:“我是一个实体,这个实体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思想,

7、它并不需要任何地点以便存在,也不依赖任何物质性的东西。4(p369)但是因为“我疑心所以“我是不完满的,然而“认识比起疑心来是一种更大的完满性,这应当是从一种事实上更加完满的本性而来的。“我是不能够从我自己把这个观念造出来的;因此只能说,是由一个真正比我更完满的本性把这个观念放进我心里来的,而且这个本性具有我所能想到的一切完满性,它就是上帝。8上帝在笛卡尔那里不再作为信仰的存在,而是作为人类思想的一种观念而存在。这同经验论试图把上帝作为人类知识的对象是截然不同的。斯宾诺莎的哲学可以被看作是在批判笛卡尔思想的根底上建立起来的:“没有获得清楚而且明晰的神的观念之前,我们就不能确信任何东西,而在我们

8、不知道我们本性的创造者是否欺骗我们以前,我们就不能有这种观念。9(p51)人在进行理智活动时需要“天赋力量所制造的理智工具即“真观念(也即斯氏所说的“神)作为我们一切推理知识的根源。而神就是自然,是按照客观必然性而活动的自然,“神的概念包含着必然存在,“单独考察神的本性,就可以知道神的存在。9(p61)我们具有神的观念的客观实在性既不是“形式地(即存在于我们所具有的观念所表象的东西之上,亦即真实地、实在地存在于我们的观念之所本的对象上)包含在我们心中,又不是“超越地(又译“卓越地:指存在于高于自己而且包含了自己的东西作者注)包含在我们心中,并且它不能包含在其它事物中,只能包含在神自身中。莱布尼

9、茨设计既不可分又是实在的“单子(真正的实体)这个“形而上学之点,认为万物都是由精神性的“单子组成,每一个单子都有知觉,全部单子都各自从每一可能的知觉中反映着宇宙;单子的数目是无限的,构成一个无穷序列,其中有“隐德莱希、“灵魂、“心灵,直到最高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唯一创造其它单子的单子即上帝。“单子的自然变化是来自一个内在的本原,因为一个外在的原因不可能影响到单子内部。4(p478)人的认识当然也是单子内部的知觉活动所发出的(但它是如何知觉的知觉原理是什么,这是我们所不能知道的),人的知觉的连接是根据单子的记忆能力而造成的,这与动物无异,但人的“理性灵魂或精神能使人与动物区分开,并认识人自己和

10、上帝,形成对于必然和永恒真理的知识。凭着这种知识而到达的“反省的活动“使我们思想到所谓我,使我们观察到这个或那个在我们之内;而由于我们思想到自身,我们也思想到存在、实体、单纯物或复合物、非物质的实体和上帝本身,理解到在我们这里是有限的东西在上帝那里那么是无限的。4(p481)这些反省活动为我们的推理活动提供了主要对象。 从经验论与唯理论的比照,我们看到:前者把上帝作为知识的对象,并最终被休谟所否认;后者把上帝作为人的观念,由观念进而知识。对唯理论来说存在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内在于人类观念之中的上帝,何以可能超越于人类观念之上(按现在流行的说话方式可以如此提问:上帝就是说上帝)。而对于经验论来说

11、,虽然它否认了在人的认识过程中有任何预成于人心的思维规那么,但它把知识感性化、思维规律心理联想化了,摧毁了知识根底的坚实性。那么上帝能否作为人类的知识或观念而存在。正是在对二者批判的前提下,康德“批判哲学认为:认识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与此相应,知识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人的知识是在感性与思维的相互规定中建立起来的,思维规律那么是人们反思思维的结果。因为感官印象以“自在之物为根底,所以“思维规律在其对感官印象的关系中所产生的一切思维规定,虽然对感官印象是普遍而必然客观有效的,但它们却不反映感官印象的内部规律。3(p11)一切知识自感官始,进一步到达思维作为悟性的综合,而终于理性,理性在经验

12、世界中把握不到超经验的经验统一性,从而一切自在之物和超验的实在性皆不可知。上帝作为知识形态的形而上学的对象,康德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但作为实践理性的公设却是有意义的(尽管在实践理性中上帝是什么,我们仍然是不可知的)。至此,上帝是作为人的观念或者还是作为人的知识仍然是一个悬案,这便是由黑格尔来完成的。黑格尔哲学认为,以往哲学把上帝(形而上学)观念设置为知识的终结点的思维方式,要么从预成的诸如上帝的、天赋的、先天的观念出发论证“确实可靠性的知识,要么以知识经验去理解上带或形而上学观念,这被他称为“知性思维和“物的思维。它们把灵魂、世界、上帝这些属于理性的理念当作表象,当作现成给予的题材。2023(p

13、99)宗教是人类精神的自我异化,而从意识开展的诸环节上看,由于意识尚未到达“精神阶段,“宗教以这些环节的经历过程为前提,并且是这些环节之单纯的全体或绝对的自我或灵魂。11(p182)只有到达精神以自我为根据的绝对理念即全体的自由性与各环节的必然性的统一时,宗教才“消失在其所起根据作用的环节当中。其实,就绝对意义而言,黑格尔的绝对理念(理论理念和实践理念的统一,生命的理念与认识的理念的统一)只能是人类意识的辨证理想或自的指向。可以说黑格尔完成了对宗教的意识形态的批判,但这并不是宗教批判的完成。 二、宗教的社会批判 如果说宗教不是正常的现象,那么产生这种不正常现象的社会也是不正常的。因此,只有彻底

14、的社会批判才能是彻底的宗教批判。这是马克思主义把宗教批判诉诸社会批判的根本思路。 对马克思主义而言,经过了宗教的理性批判的“现实世界还不是真理的根底(比照黑格尔: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那里“真理还不是现实世界的根底)。近代以来,康德以前的哲学认为上帝至少是不可否认的,但与经院哲学不同,它们以肯定的方式理解人(也请注意:这里不能说经院哲学就是把人当作否认性的存在,它们否认的是人的现实存在;“否认人和“人否认是不一样的)。黑格尔哲学想要指出的是,上帝的不可否认性是与人的自我意识的异化相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那么要指出:如果把意识作为人的本质,那么“掌握了自己本质的人,仅仅是掌握了对象性本质的自我意识,

15、但那不是人的本质的自我意识。2(p111-p112)宗教是人的自我异化,而人是社会性的存在,因此,宗教实质上是社会的自我异化。这就是说,以往的哲学的合理性在于揭示出宗教隐匿的小前提(自我意识中人的本质),其不合理性在于没有揭示出宗教隐匿的大前提(社会中人的本质)。 费尔巴哈也把宗教归结为“人跟他自己的本质的分裂13(p67):“人异于动物的本质,不仅是宗教的根底,而且也是宗教的对象13(p30),“人的绝对本质、上帝,其实就是他自己的本质13(p31)。然而,他所理解的人“就是理性、意志、心13(p34)。正如马克思所批判的那样,他把人的本质理解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即类的本质(与动物相比照的“类),而不是社会性的存在。费尔巴哈“成认人是感性的对象,但是,毋庸讳言,他把人只看做是感性的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而没有从人们现有的社会联系,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生活条件来观察人们;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1(p50) 首先,宗教是人的意识与社会对立的产物。“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1(p1)社会对人类而言是从来就有的,而意识任何时候都是人所意识到了的社会意识,意识作为社会的表现形式“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14(p83)只能在社会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