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牛场翻开文本图片集牛场兴旺于明末清初,随着移民的到来,原本荒凉落后、人烟稀少的牛场人口渐增;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加,带来了兴旺地区先进的思想文化和优秀的移民。大约于康熙中期,在黄朝福等人的建议下开始赶场,定牛日(阴历丑日)为集市日,牛场因此得名并逐渐热闹起来。牛场因军屯而起,因民屯而旺,修文而化武,兴教而育人。在偏僻的贵州培养出假设干杰出人才。织金县牛场地处织金经清镇到贵阳的古驿道上,是贵州西部通往省会贵阳的交通要道。因为牛场镇元朝时曾是磨坡长官司驻地(今塘房村),又因往来客商驻集,所以历来就是织金县东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织金县东部较大的集镇。牛场兴旺于明末清初,随着移民的到来,原本荒凉
2、落后、人烟稀少的牛场人口渐增;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加,带来了兴旺地区先进的思想文化和优秀的移民。大约于康熙中期,在黄朝福等人的建议下开始赶场,定牛日(阴历丑日)为集市日,牛场因此得名并逐渐热闹起来。康熙年间中叶,有潘淳等人家来到牛场定居。潘淳,字元亮,号南坨,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乡试副榜,康熙五十年(1711年)中乡试举人,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中进士,是平远州(织金在康熙五年建平远府,康熙二十二年降为平远州)有史以来第三人中进士者。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检讨。著有春明草、橡林诗集,其诗黔诗纪略后编选入。潘淳首开牛场文化之先河,黔诗纪略后编在作者小传中说,潘淳在翰林院时,其诗与文安陈一君
3、学士的古文齐名,在京城有“潘诗陈笔之称,是继周渔璜之后成就较高的著名诗人。其后迁居牛场者,有祖籍江西抚州临川的丁氏一族,丁家丁宝桢高祖丁伏汉于雍正末年入黔,定居于贵州平远州牛场。家族子弟皆入塾就读,学成后,有授教者,有入仕者。丁宝桢祖丁必荣,官至四川省昭化县知县;父丁世桑,官至贵州省镇远府学训导。丁宝桢,原名琼选,字稚璜,号十五弗斋。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生于平远州牛场乡老屋。由于几代书香深厚家学渊源的熏陶以及潘淳等先进人物的影响,从小胸怀壮志,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在其父的具体指导下,从4岁起有方案、循序渐进地读、讲经史子集。稍长,学作诗作文。24岁以一等第一名补廪生,应本省乡试,中第27
4、名举人。咸丰三年(1853年)赴京会试,中第224名贡士,殿试二甲第11名进士,朝考一等第27名,选翰林院庶吉士。馆课取列一等第一名,授武英殿协修。历任湖南岳州府知府、长沙府知府、山东按察使、山东布政使、山东巡抚等职。以援畿剿捻一等军功,加太子少保衔。同治十年正月,黄河于山东郓城侯家村决堤,附近州县几成泽国。丁宝桢当时因病告假在家,听说水患,急赶到现场,督察堵决口,不到1月时间“工竣合龙,堵住了黄河决口。同治十二年,黄河再次大决口,治河官员相互推诿,束手无策,以致华北五省几十个州县被洪水淹没了整整1年,数百万人流离失所。当时,丁宝桢正告假在牛场,得知灾情严重,便从千里之外赶回山东,主动请缨治水
5、。历时半年,筑起250里障东堤,保护了方圆几百里地面的平安。记载以上治黄功绩的石碑,如今都在济南崇孝苑碑林和菏泽黄河边。使丁宝桢名扬四海的,是其在山东巡抚任上智诛慈禧宠信太监安得海事件。光绪二年(1876年)丁宝桢升四川总督。在任上,他亲率官民整修毁坏严重的都江堰,百姓在都江堰建丁公祠,纪念他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绩。光绪十二年(1886年),丁宝桢病逝于成都,享年67岁。赠太子太保,谥“文诚,入祀贤良祠。丁体常,字慎五,丁宝桢长子,历任刑部陕西司行走、山西河东道、署山西按察使,赏加二品衔,授甘肃巩秦阶道、甘肃按察使,升甘肃布政使,迁广东布政使,赏加头品顶戴,官至广东布政使护理广西巡抚。丁体勤
6、,丁宝桢次子,官至从四品知府衔直隶永平府山海关通判;五子丁体晋,官至四川省龙安府知府;三子丁体仁,亦字体静,官至候补知县。丁寿鹤:又名体成,字子美,丁宝桢四子。光绪二年(1876年)参加贵州乡试,中第10名举人;光绪六年(1880年)赴礼部会试,成贡士;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进士,中二甲第121名进士。官刑部主事,官至广西巡抚。丁卓选,丁宝桢仲兄。随宝桢起兵,屡立战功,朝廷赠振威将军。丁魁选,丁宝桢季弟。随宝桢起兵,死于战火,朝廷恤赠为湖北荆州府知府。丁体文(丁魁选之子),丁宝桢侄子。曾任江西萍乡矿务局总办、贵州省清镇县代理县长。陈夔龙,丁宝桢侄女婿(丁魁选之女丁体兰之夫)。黔贵筑人,光
7、绪元年贵州乡试解元,光绪十二年(1886年)进士,历任顺天府尹、漕运总督、河南巡抚、江苏巡抚、四川总督、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清末牛场中举人者尚有:丁体漂,民国初年任黑龙江省财政厅厅长;杨襄臣,任山东东阿知县;王朝珍,任云南东川知县等。清末牛场中秀才者有:王朝凯(纪元)、王云汉(子宽)、王云鸾(鸣九)、王云华(铭传)、王云凤(桐岗)、王云麟(瑞征)、龚炳阳、杨维周、袁德华(璧辉)、龙志光、杨志华等。清末戊戌变法,朝廷号召废科举兴学堂。1902年,即有黄乐园、王维元、丁茂芝以及王鸣九、王瑞征、王桐岗等有识之士响应号召,积极发起倡建学堂,得乡人鼎力襄助,在大佛庙内创办了“进化学堂,由王鸣九
8、负责,以王瑞征、黄袭传、黄袭香为教习。一切设备及经费,公议以财神庙、江西庙、张爷庙等庙产作办公基金,缺乏者,由富户自愿捐助。其中以四川盐察道解职归里之丁体熙、随丁宝桢赴山东做官回籍的王藕峰以及李自昌、黄乐园、王维元、丁茂芝、徐杏村等捐助最为踊跃。“进化学堂是平远州创办最早的新学之一。除州城的兰桂学堂外,是外乡唯一无二的学堂。以学习策论和读经讲经为主要课程。学堂开办初期,先生们不辞辛劳、不计報酬、积极捐助,其精神难能可贵。1912年民国成立后,校址移至关帝庙,1940年迁湖广庙,同时购丁姓菜园新建校舍,即今牛场小学校址。学校开展至今已拥有几十个班,学生近2000人,比解放前夕增加10倍。学堂开办
9、初期,由创办人王鸣九、王瑞征、黄袭传、黄袭香任堂长、教习。民国成立后,由王鸣九、王瑞征、王桐岗、赵华封相继继任校长,其后又有申明阶、廖湘泉、丁泽加、袁壁辉、丁锦然、丁少尧、王平阶、黄君实、王东旭、李筠篁、黄特秀、丁朋、王庆复、丁泽俊、黄德芳、喻钟元、黄典五、杨政昌等相继继任。其间黄袭传曾屡次任校长,直至1942年去世,大半生都奉献于家乡的教育事业。民国时期,校长和教师的薪水都很微薄,但他们还是倾心于教育事业。解放后任校长的有:王庆滢、吴学仕、孙继美、黄贵先、张槐珍、周致邦、陈克书、孙克明、张琼杰、张瑞禄等。学校从创办至今,历110多年,共培养毕业生几万人,其中不乏对社会作出突出奉献者,较有名者
10、列举如下:丁道衡,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北京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助教。此间,参加本校徐炳旭领导的西北考察团,参与地质古生物及矿产考察。在考察中发现今内蒙古自治区的白云鄂博铁矿。后赴德国留学,获德国马堡大学理学博士,并被授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学成归国,历任贵州大学文理学院院长兼地质系主任。1948年为贵州大学教授会主席。贵阳解放后,历任贵州大学接管会主委、省人民委员会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重庆大学地质系主任、教授、重庆市第一届人大代表、重庆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兼重庆分会副主委、中国地质学会重庆分会理事长、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等。1955年在成都突发脑溢血去世。著有新疆矿产
11、志略、绥远白云品鄂博铁矿报告,合著有云南蒙自金平一带地质矿产图。丁道谦,经济学家,天津南开大学商学院毕业。解放前曾任贵州省参议员、贵州省银行经济研究处处长、董事会秘书。解放后曾任中国民主同盟贵州支部委员兼秘书处主任、西南财经大学图书馆馆长、四川图书馆学会理事、中国民主同盟成都市科技委委员、中国民主同盟西南财经大学主委。王希仲,一代名医,为全省四大名医之一,解放后为省人民医院中医主任医师、贵阳第四十四医院参谋、贵阳市第一届人大代表,第二、三、四、五届省政协委员。1957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兴办了牛场中学,亦称织金三中,王正经、邓明初、张朝均等先后任校长。织金县教育界众多精英都曾在牛场中学任过教,如曾明政、周致春、安尚育、帅孟华、李德惠、过国瑞、侯熙、朱先才、张文华、王培元、徐开涛等。牛场中学从开办至今已开展为几十个班,近2000学生,教师100多人,是县重点中学之一。学校自开办近6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全国各地各行业都有牛场中学毕业的学生。牛场因军屯而起,因民屯而旺,修文而化武,兴教而育人。在偏僻的贵州培養出假设干杰出人才,值得一书。(作者系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