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理论根底知识考试要点|教育理论根底知识试题及答案教育理论根底知识考试要点 一、了解教育学的开展历程,掌握教育开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1、教育学的开展历程: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现代化 2、教育开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四个阶段: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教育具有原始性。 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现代教育的特点:生产
2、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 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教育专专著;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学法论著;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现代教育学之父;1939年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1930年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二、了解影响个体开展的根本因素,掌握青少年身心开展的规律与教育。 1、影响个体开展的根本因素: 主要是受到遗传、环境、教育(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2、个体身心开展
3、规律: 个体身心开展的顺序性,教育上的要求: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开展。 个体身心开展的阶段性,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内容。 个体身心开展的不平衡性,教育教学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正确的效果。 个体身心开展的互补性,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开展的信心和自觉。 个体身心开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三、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
4、受教育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2、教育与生产力水平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的开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开展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的开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生产力开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生产力开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开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
5、用: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对教育开展的制约作用: 文化影响教育目确实实立。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开展的促进作用: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四、理解教师的劳动特点,掌握教师的职业素养、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1、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
6、果的群体性。 2、教师的职业素养: 、职业道德素养: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对待学生:热爱学生;对待集体:团结协作;对待自己: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素养); 、知识素养: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广博的学科文化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丰富的实践知识; 、能力素养: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职业心理健康: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 3、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和方法: 教师方面应该做到: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
7、待学生。发扬教育民主。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正确处理师生矛盾。提高法律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学生方面应该做到: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老师。 环境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加强学风教育,促进良好学风养成,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风气氛下健康的学习,这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和价值。 【教育学局部考试要点二】 五、了解学制的历史沿革,掌握现代学制的类型。 1、教育制度:广义是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 2、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旧中国: 1902 壬寅学制
8、(未实行) 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首次公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903 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 1912 壬子癸丑学制 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1922 壬戌学制 留美派主持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又称“新学制“六三三学制。 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工作方针:优先开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23 战略目标:“两根本,一进入(即根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根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全国行列) 3、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双轨学制、单轨
9、学制、分支型学制 六、了解课程的类型,理解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含义,明确当前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1、课程的类型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根底性课程、拓展性课程与研究型课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2、课程方案: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方案的根本内容: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3、课程标准:是课程方案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方案的分学科展开。课程标准的结构: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10、 4、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5、当前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改革课程功能,倡导全面和谐开展的教育;改革课程结构,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课程内容,表达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改变学习方式,倡导建构的学习。改变评价方式,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改革课程管理,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七、理解教学过程的根本规律,掌握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那么、方法及其应用。 1、教学过程的根本规律: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 、掌握知识与开展智力相统一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
11、育相统一 2、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那么主要有: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那么,理论联系实际原那么,直观性原那么,启发性原那么,循序渐进原那么, 稳固性原那么,可接受性原那么,因材施教原那么等。 3、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文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4、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根本依据: 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课程性质和特点;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学生年龄特征;教学时间、设备、条件;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八、掌握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工作的根本环节、教学评价的类型及功能。 1、教学组织形
12、式: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 2、现代教学的根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与现场教学 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其他教学组织形式:分组教学,道乐顿制,特朗普制 3、教学工作的根本环节:备课;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作业的布置与反响;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常用方式:平时考查、考试)。 4、教学评价的根本类型:按教学评价的作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终)结性评价; 按评价采用的标准: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差异评价; 按评价主体:外部评价、内部评价。 5、教学评价的功能(作用):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响
13、信息;调控教学方向;检验教学效果。 九、理解德育过程的根本规律,掌握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那么、方法及其应用。 1、德育过程的根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开展过程。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2、德育原那么:导向性原那么;疏导原那么;因材施教原那么;知行统一原那么;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那么;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那么;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那么;依靠积极因素
14、,克服消极因素的原那么;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那么。 3、常用的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典范示范法;陶冶教育法;实际锻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品德评价法;角色扮演法;合作学习法。 4、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十、了解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1、了解和研究学生(前提和根底); 2、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中心环节);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4、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 5、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6、建立学生档案; 7、操行评定; 8、班主任工作方案与总结; 9个别教育工作; 10、班会活动的组织; 11、
15、偶发事件的处理。 【教育心理学局部考试要点一】 一、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开展历史。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根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开展进程: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裴斯泰洛齐 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 赫尔巴特 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根底心理学之上; 1868 乌申斯基 人是教育的对象 “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 卡普捷列夫 教育心理学 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03 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131914 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
16、理学开展的根底,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因此,桑也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开展时期(20世纪2050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70末) 布鲁纳 罗杰斯 奥苏贝尔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根本形成。 4、完善时期(20世纪80以后) 布鲁纳 二、了解行为主义和认知派学习理论的根本观点,理解并运用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并促进教学。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发现经典性条件作用,并提出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原理;经典性条件作用的规律:泛化与分化、消退、恢复。 、华生 将经典性条件作用运用于学习,将经典性条件作用原理开展成为学习理论。 、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