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教育何以必须省察生活表达生活 3. 课程改革不回归“生活没有出路 二、教育是引导人们领悟生活的艺术 2. 给学生的镜像应符合其内在“掌握感 评价有“镜像作用。外在的评价过高凸透镜或过低凹透镜,反射在学生内心,都会伤害学生,因为评价与掌握感不符。 评价过高,学生会轻视权威,或者认为自己欺骗了权威,从而产生自我厌恨。 评价过低,学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低能,进而失去自尊。至于学生被冷漠在一旁、从来不受关注,那么更是视自己为无价值、不值得爱、多余的“隐形人,这更可怕。参考英麦基卓:懂得生命 掌握的喜悦: 是指学生学会了思考,并把思考用来指导自己的生活而来的满足感。掌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一种不
2、断发现的持续喜悦,变得会自己评价自己,越来越依赖自己,内心的渴望驱使他自我实现,将渴望付诸行动,用布鲁纳的话说他呈现出内在成长的动力,亦即“原动力。 历史教育的评价,就全国情况看,除了少数学校和少数教师,大都乏善可陈。它大半是教学内容缺乏以激活学生学习兴趣而致,所以历史课改,不管哪个环节,首先要以“内容为王。 成就的骄傲: 学生在教师、父母等“权威人物的注目当中发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会受到评价:是好是坏、是否得体、是否令人满意。由此导致学生过多依赖外在环境及他人的评价。他们也自我评价,但其内在的审判权威却是外人。所以,教师用什么方法评价学生,就显得很关键。 学生毕竟是孩子,要他们长大成人,就得
3、顺应他们的特点,关注、关心、保护他们,并恰当地给予评价鼓励。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常见老师们对学生:要么评价缺位,根本不闻不问;要么评价过低,以挖苦打击为能事;而得到过高评价的学生,可谓寥假设晨星,且不管评价是否恰当。所以,评价包括考试改革是历史教育一大严峻的课题,也是值得研究的好课题。 应该提醒:新课程提倡开展性评价,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有些老师总是把评价不管是过程性评价,还是总结性评价,也不管是学业水平测试,还是中考高考与教学对立起来,甚至视评价为外在于教学的负担。这是一种误解。 其实,至少开展性评价,应该内在于日常教学的。我在开展性评价应该根植于日常教学一文中2023年第9期做了专门论述,可
4、参考。 3.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自己长大成人 我们一方面强调不能强迫孩子做大人,其反面正是要艺术地引导他们长大成人亦即“独立自主。这就是为什么必须区分“学校不是“托儿所的根由所在。 托儿所的特点是,孩子有大人照顾、监护,不必为自己担责任。但小孩也因此没有自由、毫无选择、生活非常受限,他们的生活并不值得羡慕。只是,得不到满足,他们会抱怨别人。卢梭言“人是生而自由的,其实不然。 学校不同于托儿所,关键在于,学生在学校要学的事情之一就是负责任独立自主,为自己负责任。因为学生有选择的自由,事情不如意,不能像小孩一样只是抱怨,而是要学大人那样,能够觉察事物的运行法那么,并依此尽力而为,让事情照着自己的意
5、思走。 什么是“自由“舍得?“他人即地狱?良心! 二、“交互协商用厚爱寻求人生之真善美 1.师生幸福取决于教学“交互主体性 教育既然是生活,那么师生过这样的生活就应快乐在每一天,幸福在当下。无疑,这取决于人际交往艺术和它所构成的人际和谐关系。 我们知道,有一种教育理论主张“交互主体性,通俗地说,就是指师生之间和学生朋辈之间“交换彼此的视野“了解彼此的思想,也就是指教学的所有参与者之间,应该开放地交往互动,了解并协商学习的意义。 我们常说师生是课程动态生成的活资源。但这一资源的开发运用,恰恰就有赖于这种交互主体性。它之所以重要,无非因为学习的“原动力原本就有的潜能本就来自学习者,教师的作用就是引
6、发这一“原动力。 何况,西方“教育education一词的字眼是从拉丁文而来,意思就是“从引发。因此,教育的原始意义,就是引发学生原本的潜在的能力。孔子所说的“愤启悱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实为同义。 2.何以必须变教师“主导为“指导 交互主体性,交互协商,意味着放弃教师“惟我论,否认“以教师为主导观点。把教学比作交响乐,那么老师就是乐队的指挥,指导学生共同演奏,而不是独奏。老师的作用是“指导而非“主导,虽一字之差,却有云泥之别。 然那么,教学的主导究竟应该是什么呢?应该始终是学生学习、成长、开展或者说“长大成人的内在需要亦即课程标准的隐性依据。说穿了,学生长大成人的需要,既是教师行为的主导,
7、也是学生行为的主导。 “主导端正了,课堂因此不再是老师一个人作主,不再撇开“原动力亦即置学生学习的需求和感受于不顾,而是成了师生大家作主的课堂。老师心目中时时处处须有“人学生,老师在学生心目中也成了学生的“朋友和“自己人。一旦教学的主旋律变成“超出自爱的厚爱,那么一切奇迹都有可能被创造出来。否认“以教师为主导,老师的作用不是下降了,而是更重要了,责任更大了,更有价值了。 3.互动协商是教育艺术也是生活艺术 细细想来,其实只有民主开放、交互协商的课堂文化,才能彻底翻开“厚爱之门,这里没有做作的说教,也没有虚伪的应付,有的是知识、思想、智慧的充分交流、碰撞和分享,有的是对什么是真善美的诉求和回应,
8、一切都出于自然,虽然这需要老师付出更多。 我们常说的“大象无形“春风化雨境界,就孕育在“交互协商的课堂文化里。正如德国哲人雅斯贝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所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关键要有“摇动“推动“唤醒的土壤和气候。 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气氛里,不仅学会了怎样与他者交往和相处、认识到善待他人的重要,也从中学会了如何认识自己的优势和缺乏,知道怎样正确地选择和行动。毫无疑问,“互动、参与、协商是他们在学校生活的艺术,他们也必然地把这种艺术带到未来的生活世界里,受益终生。 三、“解放思想用创造探索人生之真善美 1.“思想本是效劳“现在人
9、生的艺术 思想,本质上就是艺术。思想之所以令人痴迷,在人生角度看,是因为它甚至是远高于科学的艺术。思想,用后现代学者的说法,就是“解蔽“揭示。思想被蒙蔽,人生就会彷徨,正如海德格尔所说,“遗忘历史即是一种“遮蔽。要走上思想之路,就不能不“返回步伐、回到历史来“解蔽。因而,“解蔽是思想的责任,更是历史教育的责任。 教育实践赋予人思想力量的最主要环节有三:一是促使人们“思考如何思考布鲁纳;二是因人的个性不同而需要“激活差异;三是高瞻远瞩洞悉臧否“对影响施加影响马克斯范梅南。其实指的都是如何“解蔽的艺术。 克罗齐直言“历史就是思想。柯林武德进而认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在李大钊看来,历史观就是历史思
10、想,“历史观者,实为人生的准据,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 事实恰恰如此,教师和学生,如何看待历史上的人和事,也就会如何看待生活。我一直认为,惟因要关切学生的生活,故历史教育才不能为历史而历史,而是必须落脚于“思想和“现在。 谁都知道,“思想短缺,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判断和选择的能力,读再多历史也不会使人明智;“现在缺位,对学生当下的生活没有指引作用,学生知道再多历史也不会有益于人生。 这就不难理解尼采为什么把历史分为三种纪念的、好古的、批判的,并据此写历史对于人生的利弊了。也就难怪鲁迅为什么要批评理想家:“不是思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
11、不出药方鲁迅两地书四。 2. 效劳学生的“现在人生必须解放“思想 1从纯艺术的历史角度,仅举阿道夫希特勒,就可以引发许多新的思考。 希特勒是艺术的疯狂崇拜者,也可 称得上世上少有的教育和宣传的天才, 但他却是极度漠视人类命运的典型。他 在经济上也有一套,至少让德国人过上 了自给自足的生活,否那么他很难稳固他 在德国的统治。 结论:偏离甚至放弃了真善美的人心、人性、人格的“北斗星,再好的艺术,再好的教育,都无益于人,乃至有害于人。 由希特勒现象引发的关于“文明与“野蛮关系的拓展研究还证明: 人类在具有审美感悟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向恶魔般残忍:“知识分子和代表欧洲文明的各个机构的数量与其不人道的行为
12、成正比。现在我们知道在同一个人身上,文化素养、艺术感悟可以和肆无忌惮的政治施虐行为并存。落后就得挨打吗? 不用多说,我们便知道,偏离甚至放弃了真善美的人心、人性、人格的“北斗星,再好的艺术,再好的教育,都无益于人,乃至有害于人。所以,教育艺术须臾不能偏离“北斗星。 2由自由引导人民油画,也可以引发很多思考。 先看三幅图:德拉克洛瓦的油画自由引导人民1830,吕德的雕塑马赛曲1836,杜米埃的油画共和国1848,之前还有利尔创作的法国国歌马赛曲1792。 很多人纳闷:女性而且是暴露乳房的女性,在法国大革命以来,地位何以如此显赫?为此,我查了很多艺术类著作,都不得其解,后来终于在地球生态学和历史学
13、领域找到了答案。 原来是女性崇拜内涵发生历史变化的结果。在法国,它首倡于卢梭等人对奶妈喂养孩子弊端的批评和对母亲亲自喂养子女德行的褒赞。卢梭的观点很快传播开来,甚至获得西欧各国的响应。这时的法国对女人母性的崇拜,甚至开始由自然崇拜转向了带有政治化。它既是对文艺复兴以来文明演进过程中女性和女性艺术情色化的反叛,而且将共和与大地之母、凡人母亲的神圣授乳连接在一起,更标志着法国人当时强烈的自由、博爱、平等、爱国、正义、慷慨与富饶等共和理念的张扬。由此,自由女神成为被广泛崇拜的对象。史称“从此以后,国家被经常比喻为富饶的母亲责任的向往和追求,以饱满的乳房满足所有百姓需要。美马莉莲亚隆乳房的历史 由女性
14、崇拜现象引发的关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拓展研究: 1.“有灵论时代:人是自然的奴隶。这个时代主要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时期。这一时代,虽然普罗泰戈拉等人已经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论断,然而这个时代“人并不凌驾于自然之上 。 2.“有机论时代:大自然是人类养育者母亲女性。这个时代主要指: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有机论的核心是将自然,尤其是地球与一位养育众生的母亲等同:她是一位仁慈、善良的女性,在一个设计好了的有序宇宙中提供人类所需的一切。 3.“机械论时代:人是万物的主宰。这个时代的起点学界有争议,我以为应该是:文艺复兴时期至今的所谓文明时代。“地球作为养育者母亲的隐喻逐渐消失了,两种新的观念,即
15、一机械论、二对自然的征服与统治,成了现代世界的核心观念。 最可悲的,就是“机械论的文明时代。由此开始的对地球资源的大肆开采,“已将地球从一个慷慨富足的母亲变成为一个被人类奸污的被动接受者。为了掠夺资源,战争多了,和平少了;为了现代化,开发破坏多了,环境保护少了;为了文明,人们曾经“一手拿圣经,一手拿算盘,而现在,两只手里都是拿着算盘。科学、技术、逻辑、标准、物质、金钱多了,人的欲望也膨胀了,但情感、道德、崇高却少了,生活更痛苦了。这虽不是文明的全部结果,却至少是局部严重结果。 人类奴役大自然的结果是,恰恰反过来自己成了自己的奴隶。大家记得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说过这样的话吧:“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