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乌蒙大地试验田乌蒙大地试验田 “落脚河上面崖对崖,威宁草海荞花盛开,谁把月亮挂天上?照得想说的话流成海。越过绵绵的高山,越过无尽的沧海,如果期待依然在,总是春暖到花开。请你轻轻留下来,让梦卷走这尘埃,香飘在书厢之外,奏响美丽的天籁”这是电视剧奢香夫人的主题歌词。奢香夫人讲述的是明朝初年,贵州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在毕节这方热土上忍辱负重,顾全大局,安抚民心,开辟龙场九驿,打通西南与中原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通道,维护边疆稳定,增强商贸往来,传播先进文化,促成民族团结和谐的传奇故事。电视剧重现了以奢香夫人为代表的彝族领袖审时度势,顺应历史潮流,以民族团结、人民享受太平生活为重,最终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与
2、团结,作出了重大贡献的这段历史。表达了人民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摆脱困境、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向往,昭示了社会进步、以人为本、脱贫致富、经济繁荣、和谐发展的时代精神。然而,历史的车轮进入到 20 世纪的 1987 年,毕节全区人均工农业总产值还只有 288.9 元,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 54.7%、全国的 22.9%,8 个县中有 5 个属国家级贫困县,人均产粮不到 200 公斤,尚有 315 万人未解决温饱问题,占总人口的 56%。1988 年 6 月 9 日,经国务院批准,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旨的经济社会发展系统工程“毕节试验区”宣告成立,为毕节摆脱贫困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时至今日,
3、毕节扶贫开发试验区已走过 27 年的奋斗历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和国家有关部委、对口帮扶城市的倾情帮扶下,毕节广大干群发扬“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埋头苦干,同心攻坚”的毕节精神,牢牢把握“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在治山治水,治穷治愚的扶贫大战中取得了引世注目的成效,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普遍贫困到基本小康、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两大跨越,把毕节推向了建成全面小康的“快车道”。2015 年 8 月 26 日,记者随第八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参访团走进毕节一院三馆(影剧院、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
4、参观毕节试验区成果展,感受了毕节试验区的发展,点赞毕节生态建设、扶贫开发等工作成果。苦甲天下 毕节,乌蒙山腹地,川滇黔锁钥,贵州高原屋脊,长江珠江屏障。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辖七星关区、大方、黔西、金沙、织金、纳雍、威宁、赫章、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 7 县 2 区 250 个乡(镇、办事处),国土面积 26853 平方公里,2014 年末总人口 880.79 万人。这里居住着汉、彝、苗、回、白等 36 个民族,是集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于一体,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上世纪 80 年代,这里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生态极度脆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房屋破旧,人畜同住,山高坡
5、陡,交通不便,群众的生活极端困难。“石漠化,风沙大,列日当空雨难下。七分种,三分收,包谷洋芋度春秋”,就是毕节群众多年来艰苦生活和恶劣环境的真实写照。毕节市扶贫办党组成员、副主任刘敬东给记者讲了这么一个悲凉而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毕节的一个边远乡村,因为住在山顶,这个村子里的村民用水得到十几里远的山脚下挑。有一年大旱,山脚下的水用完了,村民们只有到更远的地方取水,一个来回不但大半天时间没了,山路的崎岖更是令挑水人和在家的亲人都提心吊胆。然而,不幸还是发生了。在一个烈日当空的中午,村子里一户人家的男主人在背水回家的路上,从悬崖上摔下,再也没有回来。女主人从悲痛中走出来后,接下了挑水的重任。日复一
6、日,她柔弱的身体越发感到力不从心。又是一个晴日,女主人拖着沉重的步子走进院子时,一不留神,被门槛绊倒在地,好不容易挑回来的水洒了一地,还未等她缓过神来,早已干渴难耐的牲畜拱翻栅栏,冲出来争相舔食地上的水。那一瞬间,女主人彻底崩溃了,等到晚上老人和孩子睡着后,她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严重的石漠化带给当地人的伤痛远不止于此。世代穷困,十年浩劫。使本来一穷二白的毕节早已雪上加霜。1984 年,数月的大旱和低温更让毕节地区的饥荒愈发严重。1985 年 5 月 29 日,原新华社贵州分社社长刘子富走访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时,时任村支部书记文朝荣沉痛地对他说:“我领你去看看村民的穷日子吧,我这个支书干得不好,
7、不争气啊!”两人转了三个村组、十一家村民。这里的赤贫和饥饿让刘子富深感震惊,5 月31 日,新华社赫章县一万二千多户农民断粮,少数民族十分困难,却无一人埋怨国家的报道急电中央:“贵州省赫章县各族农民中已有一万两千零一户、六万三千零六十一人断炊或即将断炊。安美珍大娘瘦得只剩枯干的骨架支撑着脑袋。她家四口人,丈夫、两个儿子和她。全家终年不见食油,一年累计缺三个月的盐,四个人只有三个碗,已经断粮五天了。苗族社员王永才,全家五口人,断粮五个月了。走进苗族大娘王朝珍家,一下就惊呆了,大娘衣不蔽体,那条破烂成线条一样的裙子,一走动就暴露无遗。见有客人来,大娘立即用双手抱在胸前,难为情地低下头。记者在海雀村
8、一连走了 9 家,没发现一家有食油、有米饭的,没有一家有活动钱,没有一家不是人畜同屋居住的,也没有一家有像样的床或被子,有的钻草窝,有的盖秧被,有的围火塘过夜。由于吃得差、吃不饱,体力不支,一天只能干半天活。这些纯朴的少数民族兄弟,尽管贫困交加,却没有一个外逃,没有一人上访,没有一人向国家伸手,没有一人埋怨党和国家,反倒责备自己不争气 难忘 1985 年 6 月 4 日,历史必将铭记的日子。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同志在刊有这篇报道的国内动态清样上作出重要批示:“有这样好的各族人民,又过着这样贫困的生活,不仅不埋怨党和国家,反倒责备自己不争气,这是对我们这些官僚主义者一个严重警告!请省委对这类地区规定个时限,有个可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扎扎实实地多做工作,改变这种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