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从他组织到自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docx

上传人:sc****y 文档编号:1761998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从他组织到自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3年从他组织到自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23年从他组织到自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23年从他组织到自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23年从他组织到自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2023年从他组织到自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从他组织到自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一、越俎代庖:政府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强势主体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各地政府部门往往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可供开发利用的“遗产资源和品牌,更多地关注其对推进当地旅游经济和树立文化形象的价值,对促进和实现其传承与延续这一保护的根本目的反而少有关注甚至完全撇开不顾。随之而来的一个更为深层次的问题便是“政府拼命干,俗民一边看,政府部门在保护工作中甚至越俎代庖,而作为创造和传承文化遗产的主体俗民却根本上处于被动参与甚至缺位的状态。 因此,尽快解决俗民自主、有效参与保护程度过低问题,真正形成俗民自我创造、传承、保护和开展的局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出困

2、境,实现全面、可持续开展的关键所在。本文尝试引入自组织理论,通过对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良性运行个案的分析,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自组织机制,以及在理论和实践中的保护主体问题。 二、自组织理论的揭示:俗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应然主体 自组织理论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将它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实践,无疑能够给我们提供新视角、新启发、新思路。依据自组织理论及其方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可以分为两种机制:俗民自组织保护和外部力量被组织保护。如果俗民能够自主、自发、完整、原汁原味且因时、因地制宜地传承好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保护就是自组织保护;反之,如果俗民通过自身力量无法保护好非物质

3、文化遗产,而是由政府等外部力量通过行政发动等手段“替代俗民进行保护,这种保护就是被组织保护。从本钱与收益的比较来看,自组织保护显然优于被组织保护,因为自组织保护本钱更低而收益却更高。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即便被组织保护一时很有成效,最终也需要转化为自组织保护,否那么,这种保护很可能只是一种保存,无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好地传承、开展下去,是不可持续的。下面,本研究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宝丰马街书会的自组织开展为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选择作进一步的探讨。 三、河南马街书会的个案与自组织分析 (一)马街书会开展历程 马街书会是中国北方三大书会(河南马街书会、山东胡集书会、河北石家庄书会)中规模

4、最大的书会,中国十大民俗之一。2023年马街书会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一批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马街书会的起源。民间有关马街书会产生的说法有十余种,其中最流行的说法有三个:会艺、皇恩和悼念老师。学者们据马街广严寺碑碑记考证书会当起源于元延祐年间,至今已近七百年历史。马街书会在清同治年间走向极盛。同治二年(1863),马街有一位告老还乡的官员书会会首叫司士选,以巧妙方法统计出那年到会的艺人达两千七百人之多。 2.马街书会的内容与形式。马街书会幕天席地,在河边的麦地里,几条板凳一张桌子,或者一辆农用三轮车就是书会表演的舞台。书会开始前先是开场仪式祭拜祖师,之后开始表演自己的曲目。曲艺种类繁多

5、,说唱曲目数千个。说书者尽情投入,各展绝技,这被称为“亮书。亮书时说书者暗中互相之间不断比试,这称为“竞书。艺人在竞书的同时,不忘互相切磋技艺,进行观摩学习,这称为“会书。 3.马街书会中的政府行为。改革开放后马街书会以其悠久历史、规模庞大、民风淳朴日渐为外界所知,声名鹊起。随着XX省电视台、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的纪录片报道,以及姜昆、刘兰芳等艺术家的积极参会,和各级政府要人的题字题词,马街书会更是享誉海内外。 4.马街书会面临的困境。与外表上的繁荣相对的还有面临困境的现实,有人甚至发出这样的疑问,“马街书会,你究竟能走多远。马街书会变成了马街会,曲艺切磋变成了普通的庙会,琳琅满目的商贩摊位,低

6、俗的歌舞大棚;单位选送的专业表演,使阳春白雪与草根演员形成鲜明比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人们娱乐方式的转变,以及政府在参与马街书会时的功利心理,三者共同作用,导致了这种局面。 (二)马街书会开展历程的自组织机制分析 1.马街书会的产生开展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形成的过程。从马街书会的起源传说来看,无论哪一种说法都印证着马街书会是民间的、自发的,是以草根为特色自行创造的。马街书会的开展也正是从无序走向有序的一个自组织过程。从自组织角度去追寻马街书会的强大生命力可以发现,马街书会强调开放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流,给这一系统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活动力,促进着

7、马街书会与时俱进、吸纳变革。 2.马街书会有其自身的市场机制。艺人们参加马街书会的主要目的是卖书,而写书的事主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酬神性质的,多为神社、农户、商户、小煤矿业主等;另一类是纯粹娱乐性质的,多为村组干部、政府部门、企业公司等。可以说,正是由于“事主的存在,才有了艺人的存在,才保证了马街书会的存在和长久不衰。 3.政府的强势介入使马街书会从自组织变成被组织。马街书会在以前是以马街为主、周围村落联合管理的方式存在的。正月十三周围几个村落各请一台大戏,在书会上唱对戏,相互较量。但由于村落大小不一,人口多寡不同,在组织管理方面容易产生以大欺小,渐生摩擦。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官方意识形态的

8、介入和XX县区政府逐步深入书会管理,各村联合办公的方式弱化,管理中存在的矛盾消解,而写戏、对戏的传统也渐趋消失。 总之,马街书会是一个俗民自行创生、自行组织、自行演化,不断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自组织系统。由于新兴文化的开展,传统曲艺式微,保护马街书会应该积极引导、创设条件,使俗民焕发新活力,形成新的“造血功能,走向新的“有序,而非政府的替代性介入。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主体的回归 首先,要唤醒俗民的自组织保护意识。要通过加强教育引导、加强对传承人保护等措施,唤醒俗民特别是杰出传承人的自主、自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让其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关乎其个人,更是关乎我们的精神家园

9、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其次,理清俗民、政府和学者等方面的关系。从自组织理论的视角出发,要切实保护好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快形成以俗民、俗民组织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以专家学者为主脑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开展局面。 再次,要培育和开展俗民自组织保护的民间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民间组织能够有效弥补政府、市场在保护的某些方面“失灵的缺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底和中坚力量。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政府的作用不是万能的,但作为一项公益事业,离开政府又是万万不能的。政府要约束自己的行为,在自组织系统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

10、尽量不进行干预,充分发挥俗民和俗民组织的自组织能力,创造外部环境,积极标准引导,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不竭动力,紧跟社会文化变革,不断继承创新,跃变至更高的有序。 第二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开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势。 我国“非物质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状况令人堪忧。一些依靠口传心

11、授方式加以承传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经常可见。 二、法律法规建设的进程不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相适应。由于保护工作仍未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整体规划,与保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不能得到系统性解决。保护标准和目标管理以及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人员培训等工作相对薄弱,保护管理资金和人员缺乏的困难普遍存在。 三、一些地方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少数地区进行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存在商业化、人工化和城镇化倾向,甚至借继承创新之

12、名随意篡改民俗艺术,损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四、机构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工作落实不到位。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根本不能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综合性、多部门协作性、专业性、广泛性、长期性要求。一些具体工作人员,甚至有的分管领导和专家小组成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理解不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判标准把握不准确。 五、政府投入缺乏,普查、抢救、保护经费严重缺乏。许多地方连根本的普查工作经费尚且缺乏,更谈不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 六、宣传缺乏,没有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力。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被认为是文化部门一家之事,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广阔群众对

1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开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根底。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开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达。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

14、力和文化意识,是维 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根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开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开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 一、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要将普查摸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底性工作来抓,

15、统一部署、有序进行。要在充分利用已有工作成果和研究成果的根底上,分地区、分类别制订普查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要通过制定评审标准并经过科学认定,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国务院批准公布。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同级政府批准公布,并报上一级政府备案。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要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注重科研成果和现代技术的应用。组织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认定,鉴别真伪。经各级政府授权的有关单位可以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并予以妥善保管。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流出境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也要予以保护,对已被确定为文物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执行。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文化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