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古诗词语言审美教学探究初中古诗词语言审美教学探究 袁雪 五千年的华夏大地,孕育了多少代文人墨客。回首两千多年,去追溯古人的智慧,历史泼洒,文明应传承。可是现代的初中生却鲜有对古代诗词歌赋的着迷。假如没有考试压力,中华传统文化或许将被束之高阁,沦为残羹冷炙。激发初中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就要让学生感受到其魅力所在。所以,语文教师应钻研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审美能力的培养。一、创情境,激发想象,培养感受意境美的能力 意境,可能是中学生对古典美学的最早接触。指文艺作品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在抒情作品中呈现出一种情感的融合,虚实、活跃的
2、生命韵律,给人无限的诗意空间。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想象,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意境美。1.借助多媒体,引人入胜创情境。情绪是指一种呈现虚与实,持久续航活跃在空间的诗的韵律的上诉交融现场抒情作品。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地吸引的审美关注学生,激发他们的审美欲望,使他們充分接触到他们,良好的心理审美境界的想象和联想,进入审美的最佳境界,感受古诗词不错的心情。语言,文字,音乐,图片等都是可用的介质。借助图片,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和引导语言,将学生带入审美化的教学情境,或者在音乐语境中营造一种情感化、生动化的叙事氛围,创造一种合作探索、交流的情境。视听媒
3、体与声光色变化形状的最佳显示组合,审美创造的教学情境,具有独特的优势。黄鹤楼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依依惜别之情。课堂伊始,出示描绘黄鹤楼的美丽图片,在轻轻柔柔的美读中孩子随着教师的描述来到了那个“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黄鹤楼之畔,在情感调动的基础上,学生们似乎触摸到了画中的中间场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紧接着出示诗句,并让孩子质疑,这种兴趣的牵引,培养感情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教学情境,使艺术美准备的感觉。2.想象填补空白,感受意境美。语言文字是抽象的,是作者情感思想的一种寄托方式。引导学生从抽象的文字到形象的感悟,仅仅借助现有的描写是远远不够的。抓住文章的空白
4、,引导学生自由合理地想象也是感受意境美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学生们似乎触摸到了画中的中间场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它,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活动,将古诗词的具体形象转化为生动的画面,在欣赏古诗词的审美活动中进入意境。教师应引导学生打开想象的翅膀,通过想象,深入他们的意境,感受古诗意境的美。王维的诗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写有浣女渔舟是确然,却下笔称“空山”。其中缘由不难想出是因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才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写景如画,最是随意洒脱,这月下的青松和石上的清泉,譬如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竹喧归浣女,莲动下
5、渔舟。”竹林里传来关于洗衣服的女孩回家的笑声,连鹏搬动了渔船,在水里撒网。在这明月之下,在这竹子和莲花里,有这样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在诗人的引领下,学生可以一步一步的想象出“空山”这个世外桃源。对山水的描绘承载诗人的感情,流畅的用自然美来表现诗人向往的人格美和一种想象中的社会之美。二、多方法体验,培养体验情感美的能力 1.品读诗歌的人性美。人性之美,营造出诗意和美感的诗意之美的基础上,人性诗的美是崇高的品质,也是诗人的作品的思想内容。大多体现在亲情,友情,爱情,以及生活情趣诸多方面,感情是诗的生命,老师用引导学生接触古诗词的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品读诗歌的人性美,
6、规范价值走向。也为类似思想感情的诗文,奠定理解基调。2.品读诗歌的诵读美。读书百遍,它的意思表明了自己,引导学生继续进行陈述,拉近学生与事故本身的距离,淡化诗歌教学背诵,融情于事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诵读能让学生通过感官和心灵在感受诗歌的同时,发挥出对语言直觉的感知判断力,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跨越时间文化,获得美的感受。3.品读诗歌的语感美。语感的含义是,“更直接,能够快速的情绪语言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会读古诗的人,一见到“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诗句,立即会在眼前浮现出,夕阳渐渐的从西边落下,在凄凉的夜色中,只有
7、游子一人孤独的身影漂泊在异乡。如何培养这种语感的审美能力?一定在重视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同时,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感知力,以及理解能力,这些都是审美教学中所不可缺少的部分。除了课本之内的有限资源,古诗词的品读,可以延伸到课外。教师在设计古诗词教学时,将审美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目标,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既符合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要求,又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任重道远。学习一首古诗,不是简单的背诵,也不是机械的记忆。诗有诗魂,需要引导学生从感受它的美开始。由具体到抽象,由联想到想象。依靠老师这个领路人,为学生搭建过河的桥梁。让诗歌能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点燃对传统文化美的感受。注:本文系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课题号:191053)系列成果之一。